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手持移動設備界面設計中設計模式思想的應用
【第一章】移動設備界面設計問題研究緒論
【第二章】界面設計框架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手持移動設備界面設計框架
【4.1 4.2】模式的編目方式與格式規范研究
【4.3】界面設計模式的建立
【4.4 - 4.6】模式的檢索流程與模式的修改
【第五章】水下數碼相機界面設計實踐
【總結/參考文獻】手持設備界面優化設計研究總結與參考文獻
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基于 ChristopherAlexander 的設計模式理論以及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思想,對手持移動設備的典型用戶目標和用戶活動進行了研究和探索。通過文獻閱讀分析、人種志觀察和訪談、案例分析等方法,本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 歸納了一個手持移動設備界面設計框架;(2) 歸納了模式庫構建的方法和流程;(3) 構建了一個設計模式庫(該模式庫仍可繼續擴充、不斷發展)。
上述研究為手持移動設備的界面設計提供了一套基于設計模式思想的方法流程。設計師可運用這個框架的流程,在模式庫的輔助下開展界面設計工作。
本研究還強調了模式庫動態發展的重要性,設計師還可自行對模式庫進行擴充和發展,以使模式庫靈活地進行動態演化,從而符合手持移動設備的高速發展趨勢和設計師所在企業和項目的具體情況。
現有的主流界面設計模式庫多關注于軟件界面,對硬件界面則少有涉及,而本研究并不刻意區分軟硬件界面,而是以用戶目標和活動為著眼點,對整體上的界面概念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中同時涉及到了軟件和硬件界面模式,這是與現有的主流界面設計模式研究工作區別較大的一點。此外,本研究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國內界面設計模式研究較為匱乏的現狀,為國內的相關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及未來可能進一步開展的工作包括:
(1) 本研究建立的框架主要關注于設計。但考慮到手持移動設備界面設計與軟件工程的緊密聯系,在設計模式中引入工程實現的技術細節部分也是十分必要的。未來的相關工作可研究如何在模式中引入界面的代碼模塊,以支持界面的軟件工程開發和構建階段。目前,已有一些模式庫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如《Web2.0 界面設計模式》、《網站設計解構:有效的交互設計框架和模式》等著作,以及前文提到的西門子模式庫和雅虎模式庫等。但總體而言,將工程技術部分引入界面模式的相關研究仍然較少,有待研究者進一步探索。
(2) 產品開發研究可分為設計研究和市場研究兩種方向。本研究歸納的設計框架是一個理想中的模型,而在現實中,產品開發總是受到時間和預算的嚴格制約,難以完全遵循該模型所倡導的流程。此外,本框架主要考慮用戶需求,而未考慮商業目標和市場因素的限制,未來的研究可探討如何在商業目標的制約下平衡用戶需求和市場利益。例如,亞馬遜公司就在 Kindle 電子書閱讀設備的設計上對市場利益和用戶體驗如何平衡進行了探索,推出了一種帶廣告但更為便宜的 Kindle 版本。該版本的設備內置廣告,但廣告畫面設計精良,且只在用戶不閱讀書籍時作為待機圖案顯示,并不干擾用戶的使用過程,還有效地豐富了界面視覺效果。該案例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3) 經典的設計不易過時,因此研究中不應只從近年的主流產品搜集模式,也應適當吸取更早期產品的優秀經驗。此外,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思想考慮的是用戶的需求,而非產品的外在表現形式,因此,有必要應加大對非手持設備產品的研究,從中吸取有效經驗,通過取他人之長來完善手持移動設備的界面設計模式庫,而非將視野限制在手持移動設備本身的狹窄范圍內。
(4) 本研究在利用用戶觀察和訪談的方法研究手持移動設備的典型用戶目標和活動時,由于時間和精力所限,所研究的樣本量并不大,從中歸納出的典型用戶目標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個不足之處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進行彌補。
(5) 在模式研究領域,反模式的概念也時常被廣大研究者提及。反模式是模式的對立面,它說明了一些典型失敗設計的原理,從而為設計師敲響警鐘,防止設計師犯下常見錯誤,同時也能從一個特殊角度幫助設計師理解設計,成為理想的反面教材。因此,反模式也是值得關注的未來研究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Global ICT developments[R/OL].
[2]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he World in 2013: ICT Facts and Figures[R/OL].
[3] BusinessWire. Strategy Analytics: Worldwide Smartphone Population Tops 1 Billion in Q3 2012 [EB/OL].
[4] Engadget. Two-thirds of Americans now have smartphones[EB/OL].
[5] Christopher Alexander, et al. 建筑模式語言:城鎮、建筑、構造[M].王聽度,周序鴻,譯。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2.
[6] Christopher Alexander. 建筑的永恒之道[M]. 趙冰,譯。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2.
[7] Erich Gamma, et al. 設計模式: 可復用面向對象軟件的基礎[M]. 李英軍,馬曉星,蔡敏,等,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0.
[8] Ernest Adams, Joris Dormans. 游戲機制:高級游戲設計技術[M].石曦,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4.
[9] Alan Cooper, Robert Reimann, Dave Cronin. About Face 3 交互設計精髓[M]. 劉松濤,等,譯。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8.
[10] Stefan L. Pauwels, Christian Hübscher, Javier A. Bargas-Avila, Klaus Opwis. Building an interaction designpattern language: A case study[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26(3): 452-463.
[11] Helmut Degen, 袁小偉。 UX最佳實踐: 提高用戶體驗影響力的藝術[M]. UXRen翻譯組,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3.
[12] Donald A. Norman.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M]. Basic Books, New York, 1988.
[13] Martijn Van Welie, Gerrit C. Van Der Veer, and Anton Eli?ns. Patterns as tools for user interfacedesign. Tools for Working with Guidelines. Springer London, 2001. 313-324.
[14] Martijn Van Welie, and Gerrit C. Van der Veer. Pattern languages in interaction design: Structure andorganization. Proceedings of interact. Vol. 3. 2003.
[15] Christian Crumlish, Erin Malone. 社交網站界面設計[M]. 樊旺斌,師蓉,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16] Eelke Folmer, Martijn van Welie, Jan Bosch. Bridging patterns: An approach to bridge gaps between SEand HCI.[J]. Information & Software Technology, 2006,48.
[17] Jan O. Borchers. A pattern approach to interaction design[J]. AI & Society,2001,15(4): 359-376.
[18] Erik G. Nilsson. Design patterns for user interface for mobile applications[J]. Advances in EngineeringSoftware, 2009, 40(12): 1318-1328.
[19] Thomas Grill, Bettina Biel, Volker Gruhn. A Pattern Approach to Mobile Interaction Design (DieVerwendung von Patterns beim Entwerfen mobiler Applikationen)[J]. i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9,51.
[20] 黃瑋, 等。 Web 2.0 界面設計模式[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21] 莊多多。 網頁界面交互設計模式的標準化研究[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12.
[22] 閆真。 富互聯網應用程序交互界面的設計模式及設計方法研究[D]. 東華大學, 2011.
[23] Apple Inc. 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EB/OL].
[24] Apple Inc. iOS 7 UI Transition Guide[EB/OL].
[25] Jenifer Tidwell. 界面設計模式:第 2 版[M]. 蔣芳,等,譯。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3.
[26] Robert Hoekman Jr., Jared Spool. 網站設計解構:有效的交互設計框架和模式[M]. 向怡寧,譯。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0.
[27] Donald A. Norman.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M]. Basic Books, NewYork, 2013.
[28] Donald A. Norman. Human-centered design considered harmful[J]. Interactions 12.4 (2005): 14-19.
[29] Donald A. Norman. HCD harmful? A Clarification[EB/OL].
[30] Design Council. 11 lessons: managing design in 11 global brands[R/OL].
[31] Jakob Nielsen. Why You Only Need to Test with 5 Users[EB/OL].
[32] ISO9241-11, 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VDTs) -- Part 11:Guidance on usability[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1998.
[33] 張煜,李萌。 手持移動設備的可用性評估方法研究綜述[J].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13,04:286-292.
[34] MBA 智庫百科。 無結構式訪談[EB/OL].
致謝
在北京服裝學院度過的兩年多研究生生活轉瞬即逝。在這里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我收獲的不僅有知識,還有許多珍貴的回憶。感謝所有在研究生生活中給予過我幫助的人。
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楊九瑞副教授。本論文在選題、研究和撰寫過程中得到了楊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幫助。除了對我的學術研究工作進行細致入微的指導外,楊老師在生活上亦時常給予我關懷,使遠離家鄉求學的我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
還要感謝工業設計系的金慧建老師、孫蘇榕老師、楊恩源老師、楊洪君老師,以及藝術設計學院院長詹炳宏老師。在各位老師的課堂內外,我不但學到了設計知識,也學到了為人處世的應有之道。
感謝本專業同窗扈夏蒙、胡勇、邱麒、王文龍、楊揚、支尚,學弟張曉琪,以及在研究生公寓 302 室與我共處了二十八個月的室友范得龍、李中豪、王江濤。與你們一同學習和生活的日子非常美好。
感謝在本論文的調研過程中友好地接受了我唐突提出的采訪請求的陌生人們。是你們支撐起了本論文的用戶研究工作。你們友善的微笑一直銘刻在我的記憶之中。
最后,我要對二十多年來一直默默照料我、守護我的父母,致以最深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