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計算機教學中,無論是開設學校的數量還是接受計算機普及教育的學生數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發展非常迅速。但由于經濟、教育發展不平衡,其機器設備、師資水平、課時安排、學生素質等條件差別較大,課程設置的年齡階段和課時安排也不盡一致,反映在大綱和教材上表現為部分教材過于陳舊,跟不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存在“一綱多本”或“多本多綱”的形式。尤其部分中小學校還存在很多八位機或低檔的十六位機、低檔PC機等,在這些低檔機上只可以開展計算機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漢字的輸入與文字處理、數據庫系統的管理與使用、簡單的程序設計等基礎教育,學生接觸和學習到的計算機知識相對落后進而對計算機課程失去興趣。那么,如何才能改善這一現狀,提升教學效果呢?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重視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的學習
計算機知識博大精深,循序漸進,打好基礎意義重大。我所面對的學生,有的幾乎沒有學過計算機,這給計算機教學帶來了很大困難。針對這一情況,我把有趣味性的內容、圖形編制成動畫并配上音樂設計成新穎的課件,讓學生欣賞,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結果表明,通過這些形象的類比,把復雜、抽象的內容說得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學生一聽就懂,很快就學會了如何去面對計算機出現的問題,學會了解決計算機出現的各種操作故障。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初學者不可一開始就學習各類軟件的設計方法,因為沒有基礎肯定學不好,且軟件設計并不是本專業所要求的。另外,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習在于應用,應用性強是非計算機類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一個突出特點。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呢?這就要看學習目的是什么了。如果為了學編程或學打字,必須多上機實踐;如果只是為了學習電腦的日常應用,那就要多看看相關的報紙、雜志,并多與他人交流。當然,選用什么軟件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計算機的發展相當快,如果學生學的都是一些過時的東西,只會吃力不討好。對于初學者而言,先要培養學習興趣,只要有了學習興趣,學習起來才會快人一步。有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碰到一些英文問題,于是便認為學計算機對英文的要求很高,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軟件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用戶的要求,而各種軟件的漢化也為中文用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此外,在最新的操作系統中,對系統的各種操作多數已不再要求過多使用鍵盤,其全新設計的對象拖動技術使用戶對文件操作就像在桌面上移動物體一樣簡單,我們只需記住Dos或Windows的常用命令的意義即可。由此可見,在中職學校的計算機公共課教學中,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的學習至關重要。
二、積極上機實踐,逐步積累經驗
計算機是種操作性很強的學科,讓學生對它有興趣,就必須舍棄機械式的教學,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的良好興趣,使其具備一定的操作能力。由于學生基礎水平認知特點存在差異,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分化很快,給教學帶來諸多不便。這時,教師就要鼓勵學生盡可能地多進行實踐和嘗試,將看書與上機實習相結合,不要因為沒有試過、怕弄壞而不去嘗試,因為對于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單靠閱讀幾本書或聽取別人傳授的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上機,驗證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澄清書本上模棱兩可的問題,增強感性認識,才能更好、更快地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閱讀課外讀物,拓寬知識面
學習計算機知識,除了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機專業書籍外,適當地閱讀各類相關雜志、報紙,同樣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了解計算機軟硬件發展最新信息,長期堅持下去,必定受益匪淺。鑒于現在各類計算機刊物繁多,適用對象和內容深淺程度也不同,對于初學者,我比較推薦閱讀《中國電腦教育報》和《電腦愛好者》雜志,尤其《中國電腦教育報》開設的欄目具有較高的知識性、趣味性、啟發性,頗值得一讀。
四、善學習新知識,但不趕“時髦”
計算機知識更新發展十分迅速,不僅軟件更新換代較快,機型變換、配置升級同樣迅速。作為初學者,一定要善于學習和接受新知識,選擇那些技術較穩定、市場用戶廣、簡便易學的基礎知識進行學習,絕不要追趕“時髦”,刻意學習最新軟件,而要以自己的實際需求作為選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