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通過采用多種教學策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斷地促進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因此,本文針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為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做出自己的努力。
1. 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在初中階段設置信息技術課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將其當做教學中的目標,注重對學生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的培養。例如,在進行“設計應用文檔”的教學中,教師在完成理論性知識的講解之后,學生卻還沒有進行實際的操作,很難完全地掌握。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一些小作業,讓學生動手去完成一個文檔的設計,這樣,學生就能夠有效地掌握信息技術的操作技能。
2.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比較注重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在課堂上記筆記,然后在每堂課結束之后,進行課堂的總結。但是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充分的思考,不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術《探索計算機的發展》一課中,教師可以根據教付正群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研究。
材,通過編制一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材料來創設問題情境。首先可以先給學生列出引導性問題,如計算機都在哪些行業、哪些領域中得到應用?從這個問題出發,引誘學生不斷地去想象。這也是一種開發性問題,在開發學生想象力的同時,還能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來。然后在學生回答之后再拋出第二個情境問題,如假如你有一臺計算機,你想用這臺計算機做什么?通過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一次達到巔峰,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通過實例可以說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課堂開始的鋪墊是非常重要的,做好鋪墊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從始至終都在課堂上,再通過創設情境進一步滿足學生對答案的好奇心,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 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合作教學法,讓學生組成多個學習小組,教師布置操作的任務,然后小組成員合作完成。在學生完成之后,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一個客觀的評價,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掌握技能,促進學生更長遠的發展。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互動教學的策略,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術這門技術。
4. 注重實踐教學
針對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實踐教學。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非常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只有進行充分的上機實踐,才能夠真正地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多給學生實踐上機的機會,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內容,如建立網站、數據表處理等。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實踐,反復地進行練習,使其真正地掌握這門技術。另外,針對學生上機實踐機會不多的問題,一方面,學校應該適當地增加課時,另一方面,教師應該盡量壓縮理論性知識的課時,多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促進學生學習上的進步。
5. 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由于信息技術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學科,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學習完知識之后,將其應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制作一些教學課件,然后讓學生將不明白的地方標記出來,有利于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教師在每次教完一部分知識之后,教師應該充分地鼓勵學生將其應用到生活中,例如,在進行“優化計算機”教學中,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之后,可以給學生布置小任務,如安裝自家的電腦系統等,這樣一來,學生就真正地做到了學以致用。
6. 運用正確的評價方式
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采用正確的評價方法。例如,在初中信息技術《數據統計與分析》一課中,教師首先要利用考試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了解,然后再針對教材上的知識對學生進行上機操作的評價。其中教師要了解本節教材的核心在哪里,對學生的評價要突出重點,如對學生如何整理數據庫、編輯數據庫、對數據表的格式化、分析數據表等操作。通過理論性評價和實際性評價的有機結合,教師不僅能有效地突出教材的重點,還能提高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認識并使其熟練掌握,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本文主要針對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探討。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了解到,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學科的特點,進而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