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進入職業高中課堂以來, 其學科地位、 指導思想、 課程性質、 學習內容, 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普及, 信息收集、 處理和發布能力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每個公民的必備知識和基本能力。 作為信息技術知識的傳授者, 更應注重總結信息技術教學的已有實踐經驗, 不斷推動更合理、 更能適應發展的教學技術創新。
一、 培養學生學習、 使用的興趣, 學以致用
1.教學內容的制定要與學生的 “用 ” 相結合 。 根據職業中學學生的年齡、 心理特征及個性發展, 教師應為學生選擇真正能用到實處的教材。 例如, 在 word 軟件的教學中, 可安排學生制作班級小報, 涉及的關鍵知識點包括圖片、 文本框、 文本格式、 藝術字、 自選圖形、 圖文混排等,可選擇較好的學生作品, 將其打印出來并在班級中展示。
2.在 應用中鞏固所學知識 。 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 , 學生或許在教師的教授中完全理解了, 如果不加以練習鞏固,很快就會忘掉。 熟練運用所學知識正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 “學以致用” 原則的最終體現。 因此, 在教學中, 教師應注意課后練習與課堂內容的關聯性與實用性。 例如,學習了 “電子郵件” 一課后, 教師可以將自己的郵箱地址告訴學生, 要求學生給自己發一封郵件, 甚至可以要求學生以附件形式粘貼其他文本、 圖像或音樂。 這樣, 學生可以對電子郵件這一課的內容有所回顧與練習, 還能結合圖像、 Word 等相關內容進行鞏固。
二、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應與學生積極互動, 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 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引導學生質疑、 調查、 探究, 在實踐中學習, 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 富有個性地學習。
1.主 題法 。 首先 , 讓學生準備一些自己喜歡的學習主題, 如果學生不習慣, 可以先讓學生看一些學習主題的范例, 如 “野生動物保護”、 “旅游專題” ……當然, 還可以讓學生閱讀圍繞這些主題制作的電子文檔。 這時, 學生自然會問這些材料從哪里來, 教師則可以順勢引導學生去網上查閱資料, 并向學生傳授如何 “雙擊瀏覽器圖標”、 “在瀏覽器的地址中輸入搜索網站的域名” 和 “通過關鍵詞搜索” 這三點主要操作技術, 讓學生圍繞自己的主題搜查資料。 之后, 學生自然會繼續查找與學習主題有關的資料。
隨著資料的增多, 學生很快會提出如何保存資料, 此時教師就可以講解下載文字、 圖形等網頁內容的操作技巧, 要求學生最終確定自己的學習主題, 并以書面的形式上交。
2.競 賽法 。 按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組織不同層次的興趣小組進行重點培養, 如漢字輸入、 電腦繪畫、 電腦動畫等。 也可通過各種競賽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 “中文輸入比賽”、 “繪圖比賽”、 “優秀電子報刊 展示” 等,提高學生的電腦操作水平。 也可把學生作品放在校園網上展示, 一段時間后組織評比、 總結、 反饋, 對好的作品予以表揚。 展示作品, 對于被展示者來說是一種鼓勵, 對于其他學生來說則是樹立了追趕的目標, 是一種鞭策。
3.分 工法 。 不定期在班級內組織某一主題的活動 (應是大多數學生感興趣的主題), 并按照所需內容對學生進行分工, 讓學生在自己的職責內合作, 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激發出所需材料與技能的自主學習能力。
4.項 目教學法 。 教師可選擇采用項目教學法編寫的教材, 也可在教學完某一章節后補充項目實訓, 選擇切實可行、 貼近學生生活的項目內容, 職業工作任務或模擬工作任務均可。 在此過程中應強調實踐性, 將一個項目分解成多個任務, 由項目小組成員分工完成, 讓學生接受職業環境的熏陶、 培養崗位技能和職業習慣。
三、 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 積極探索面向 21 世紀基礎教育的新模式, 是時代賦予教育的歷史使命。 作為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工程, 實現 “應試教 育” 向素質教育轉軌,創造教育是最佳選擇, 也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主要途徑。
計算機的特點決定了它在開展創造教育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 因此,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運 用學科特點 , 喚起創造意識 。 學生的創造意識是在對計算機特點、 內容發生興趣時引發的。 教師備課時應盡可能挖掘學科的創造性思維因素, 喚起學生的創造意識。
例如, 筆者在開學第一節課上提出問題: “計算機對我們的學習、 生活有什么作用?” 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計算機可以打字, 可以玩游戲, 可以看影碟, 可以輔助學習……” 接著問: “計算機在我們身邊有這么多用處, 那么在社會中又有哪些應用呢?” 由于學生的社會經驗有限,可結合計算機的特點講解計算機的應用。 當學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氣預報都是用計算機算出的、 家里用的自動洗衣機、 微波爐及手腕上的電子表都是由計算機程序控制時,便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動探索的興趣。
2.尊 重個性發展 , 樹立新型師生關系 。 尊重學生的個性, 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在教學中,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并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樹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上, 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關系會培育學生真正好學的風氣。 教師號召學生成為 “探索者”, 要求學生在平等的師生關系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這種氛圍下, 學生能獲得輕松自在的體驗, 能以通常習慣的方式展示自身的知識和技能。 學生學習成績的新標準取決于教師對他們尊重和信任的新標準, 而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則取決于教師對他們尊重和信任的程度。
3.建 立新型的教學環境 , 構建教學模式 。 舊的教育觀念就是由教師通過講授、 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 把教學內容傳遞或灌輸給學生。 要打破過去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觀, 樹立育人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現代教育觀。 在教學中, 應堅持以人為本和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參與, 使教師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指導者、合作者、 參與者。 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開展教學, 以活動式、 探究式、 分層教學為主, 重視教學的多向互動, 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發展。 教學目標的設置既要重視學生的整體性, 又要重視 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潛能。 教學內容和活動范圍不只局限于教材之上、 教室之中, 還應包括學生的生活內容、 社 會實踐等。 另外, 還應把教學評價當做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 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
4.加 強過程性評價 , 關注個體差異 , 鼓勵學生進行創造實踐。 教學中及時點評, 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也可對作品進行展示。 即使是不理想的作品, 教師也要找出其閃光點給予充分肯定, 讓學生體驗成功、 找到自信, 最終找到學習目標。 此外, 還應允許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 一方面, 不同起點的學生在各自基礎上取得的進步都能得到認可、 獲得成功的體驗; 另一方面, 教師應尊重學生在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過程中表現出的個性和創造性,對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設計思路和不同設計風格、 對同一問題的不同技術解決方案等, 都應給予恰當的認可與鼓勵。
信息技術是一門不斷發展、 進步的學科, 信息技術教學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只有努力探索、刻苦鉆研、 與時俱進, 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才能讓信息技術教學永遠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