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為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遇.首次將信息技術課程確立為技術領域的科目,制定了相應的課程標準,我國信息技術教育從此進人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隨著信息技術教育和信息技術課程的地位不斷提高,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率和教學質月巨。
1 現有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
1.1 講授教學法
講授教學法作為最傳統的教學方法之一,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合理組織教學內容,通過口頭或肢體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在講授教學法中,教師起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
1.2 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是將要學的知識隱含在任務中,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和完成任務,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在實踐中掌握新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任務驅動法教學中,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任務為主線,該教學方法與計算機系統的層次實用性相符合,由淺人深。
1.3 討論教學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各抒己見,相互辯論的一種教學方法。討論教學要求學生首先對要討論的知識點做充分的準備,準備過程就是一個很好地學習過程,然后在談論過程中交流、辯駁,可以集思廣益,相互啟發,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夠幫助學生開拓思路。2選擇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標準在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中,要綜合考慮教學目的、方法、內容等基本要素,遵循一定的標準,優化信息技術教學方法。
2.1 符合信息技術教學原則和教學規律
信息技術教學原則有:主體性、素質性、整合性、發展性。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信息素質和人文精神,整合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實踐,并根據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調整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2 符合信息技術教學任務和目的
教學目標對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選擇起著直接的作用,教學目標是一種綜合性的要求,旨在培養學生的基本信息素養,不僅包含信息常識、信息能力,還包含著信息情感、信息倫理道德。在每一節課、每一單元的教學中,都要符合整體的教學目標,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2.3 符合學生的學習可能性
由于每個學生年齡、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和技能的不同,學生的學習可能性也不同,對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不同。由于學生家庭背景、學校教育的不同,對信息技術這門新興學科的了解和學習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合理的安排教學。
2.4 符合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新課程,具有發展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因此,信息技術教學應當與時俱進,不斷適用新出現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教學不應該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還應當培養學生的信息藝術和情感,培養學生的信息倫理道德,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信息技術最終歸于實踐,操作系統,教學方法應注重動手能力,學以致用。
3 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選擇
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種,但并不意味著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單一使用某種教學方法,分類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我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追求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最優化。
3.1 自學指導,主動探索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自學提綱和設定的目標要求,通過閱讀教材、分析問題、總結經驗、概況知識點等方式自主地學習知識,提高信息技術實踐操作能力。如專家和學者至今沒有對信息的概念給出恰當的說法,這成為教師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們對此更是一頭霧水。因此,教師可以嘗試采用引導的方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在日常生活中尋找信息的來源、理解信息的特性、體會信息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信息的理解和掌握。
3.2 討論評議,多向傳輸
教師針對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和難題,以及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教師提出論點,學生論證,在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展開討論,對各種觀點分析、比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知識交流,還能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從而提高學生對現實問題的觀察和批判能力。
3.3 互相協作,共同學習
教師通過給定學生一定的學習目標,學生通過協作的方式完成,也可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有多個學習小組互相聯系,合作完成。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課程中一大作業進行劃分,分為若干個小部分,然后教師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長、興趣進行分配。協作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與人交流、合作和竟爭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考慮問題的意識,有助于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劉富祥.關于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調查[J].教學與管理,2010.
[2]筒曉杏.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重點與難點探析[J].考試周刊,2013.
[3]陳亞東.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幾點思考同.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