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高質量的社會型全能人才,探究如何改革,如何創建高校的高效課堂教學質量成為了高等院校尋求出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因此不難看出建立和完善教學工作的長效機制將是提高高職教學質量的重點所在。機制研究就其本質而言仍然屬于組織制度層面的問題。故而,本文以制度分析為出發點,初步探析了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一、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在制度分析視角下存在的問題。
在社會經濟學中,制度是制度、規范和文化知識的結合,制度的特殊性不僅使制度分析理論成為了制度的主要研究對象,而且還形成了一種以制度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組織社會學制度分析理論認為,組織的制度化過程是組織的自然適應過程[1].現階段,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學思想更新換代速度慢。
提高教學質量,實施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學思想的轉變。在制度分析的觀點下,所謂的制度邏輯主要意味著控制特定領域中成員之間各種行為的信念系統,是組織內各成員之間不斷磨合和妥協形成的具有權威性的指導性文件,是集體行為的結果。學校教學思想或者教學方法的變革必然會導致制度邏輯的變革,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制度邏輯具有極強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使得教育思想變革存在一定的困難。在制度邏輯的約束下,不再僅僅只是學校與制度邏輯之間一對一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學校與社會其他各方之間是一對多或者多對多的關系,那么,這就意味著學校如果對教學思想或者教學方法進行改革,這種改革行為一旦影響到制度邏輯就會被視為學校與組織中其他領域成員之間的單方面毀約行為,組織領域中的其他成員就會產生“免疫行為”.這種“免疫行為”會像一個巨大的鐵籠將學校禁錮在其原有的位置。
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中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不應該只是某個部門或者社會群體的覺醒,應該是全體教育者的共同領悟。高等職業院校要想提高教學質量,不斷推進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就必須使教學改革成為每一位高職院校教學工作者的自覺自醒。
2. 改革過于急功近利。
為不斷推進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改革,我國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如 1997 年“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紀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2001 年《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生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這些規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改革的進程,但是總體改革成效仍然不夠顯著[2].從制度分析視角分析,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制度的制度環境導致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過于急功近利。
這種制度環境導致的高等職業院校改革過于急功近利主要表現在: 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相關文件成為了高校改革的直接動力。這種動力并非來自教育前線的第一動力,這種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得教學成果和教學政績成為了衡量教學水平的主要標準。這種衡量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與教育理念是相悖的,同時也是在這種衡量標準的驅動作用下,相關教育管理部門為了追求成果導致高等職業院校改革過于急功近利?,F階段,我國相關教育管理部門都奉行“說過了,就是做過了; 做過了,就是做好了”的理念,但是這種改革教育理念卻很難從實際意義上促進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與此同時,實施教育者與辦學者也在不斷地接受著這種“改革”的“摧殘”.因此,要想讓高等職業院校改革工作順利進行以此促進高等職業院校的長久發展,就必須建立科學的、民主的決策機制,確定辦學者和教育者在教學體制中的主導地位。
3. 人才培養計劃過于陳舊,缺乏創新。
人才培養機制過于陳舊,缺乏創新主要是由高職院校教學工作模仿造成的。這種模仿在管理體制上主要表現為校內行政管理部門與各院系的行政管理制度幾乎一樣,這種相似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踐行了韋伯的課層制,但是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我國高職院校的建校時間相對較短,對相關的教學管理制度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這種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使得高校的管理人員在進行相關的改革創新工作時經常借鑒其他高校的經驗和制度,導致各高校在教學管理制度上產生較為嚴重的趨同[3].
工作模仿的另外一種表現就是教學設計上的模仿。由于我國高職院校的建校時間相對較短,不論是在教學經驗還是辦學方法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這種問題的存在使得各職業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計劃編制時有很大的困難。為解決這個困難,大多數高校都會選擇制度上的模仿,這就使得高職院校教學設計的內涵和相關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考核辦法存在嚴重的趨同現象。
二、現階段高職院校教學問題的解決措施。
針對上文對高職院校教育存在問題的淺析,從制度分析視角,筆者認為解決以上問題可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實現制度的轉變,創建良好的大學文化。
制度環境不具有具體的表現形式,但卻是人們在長久生活和工作中不斷磨合、妥協而形成的約束人的行為,在這種影響下,人們不得不接受和履行相關的規范。針對上述所說的高職院校教學思想改革困難的問題,高校應該努力建設大學文化,主要因為大學文化不僅影響著高職院校學生的自我成長,還影響著教學體制的改革。
作為社會組織,大學的本質屬性就是大學文化,其決定了大學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學習氛圍。從大學文化層面講,制度文化具有強烈的規范性和組織性,該制度文化一旦被廣大的師生接受就會成為約束學生行為,無需任何強制便能自覺遵守的影響教學成果的關鍵因素。一個學校的教學理念、校訓是鞭策和警示學生不斷努力學習,爭取為母校帶來榮光的強大動力。因此,要想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謀求自身的長久發展就必須強化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建設文化共享的制度環境,形成共同的價值規范和行為理念。
2. 激勵制度的有效建立。
所謂激勵機制就是通過有限資源的分配或者其他的獎勵方式影響人的行為,該影響不會有任何的決定性作用,不過可以鼓勵人們去做那些公眾認為的積極實踐。從激勵制度分析,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實現自身的長久發展就必須將高校管理工作管理模式由傳統的中心管理模式向制度保障性工作模式轉變。制度保障模式理論認為,只有當相關措施變成了一項有效的制度,才會產生一種長久的效果[4].在制度保障模式下,制度改革成為了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中心,通過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實現教學制度的不斷創新和教學工作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F階段,高職院校已經進入到了全面的大眾的發展階段,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專業劃分和人才培養計劃不斷增加,培養社會型的人才成為了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因此,高校管理制度必須不斷適應高校發展的需要,不斷探索,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科學的管理制度。
3. 以人為本,不斷創新教學工作制度。
根據制度學理論,制度學派合法性主要強調該合法性是一種建立在社會認可基礎上的權威關系。教學制度的合法性主要指以以人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為基礎建立的一切教育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規范。
2011 年胡錦濤書記曾指出,21 世界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社會型人才,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高職院校進行教學工作制度的創新和改革時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方針,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和自主性,將“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和健康成長”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學生提供合適和舒適的教學環境。
三、結論。
從制度分析視角淺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對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促進高等職業院校的長久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堅,曹剛。 論高等職業教育如何適應現代產業的發展[J]. 職業教育( 下旬刊) ,2014,( 11) : 3-5 +9.
[2]尹明。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與未來改革趨勢探討[J].現代營銷( 下旬刊) ,2014,( 10) : 108.
[3]王向東,馮軍。 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支撐條件的冷思考---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視角下的反思[J]. 遼寧教育研究,2006,( 9) : 26-28.
[4]田玲。 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制度變遷供給分析[J]. 價值工程,2014,( 2) : 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