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其實教科書只是老師教學的一種中介,但是有些老師將教育活動只是停留在這個中介上,并沒有將精神層面的東西傳達到學生那里去。這種認識導致的是只注重知識的積累,不注重知識的創新,只注重外在的顯性知識的掌握,不注重內在學習興趣的激發。其實,小學教育的價值不在于學生對書本知識記得多少,而在于在已知的基礎上創造出未知。而這正是支撐個體終身發展的力量之源。只可惜,很多教育者把教育活動當做簡單機械地重復訓練,把人當做機器來對待,因此教育生活中充斥著是模仿、服從而缺少了創造和自由。最后學校教育培養了大批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生,但是,對于人所具有的情感、態度、良好的個性品質的關照卻不多。 把教育局限在教材知識的記憶上不能給學生一種深層次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只有當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實踐才有可能產生。于是學生的精神滿足感越來越少,他們將逐漸失去學習的內在樂趣,長此以往,他們他們只能靠外在的刺激來堅持學習。 把教學內容局限在教材上不利于學生精神的熏陶。按理說,教育無所不在,大千世界本身就能夠對一個有靈性的人,從他小學階段就施以教育。山林草木,飛禽走獸,都是教育他的東西,但是我們離這種教育越來越遠,我們完全用一種固定化的內容在教學生,盡管這些內容有代表性,但是這種代表性往往也是與片面性密切相關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結構的改變,這些內容對于學生精神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對學生精神真正有影響的反而是教材之外的內容。矛盾回憶自己的小學,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大門口那副對聯:“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他一輩子牢牢地記住了。 錢穆在小學二年級因一篇作文得到老師的獎勵的一本課外書《太平天國野史》,他八十幾歲寫回憶錄時稱,自己生平愛讀史書,從頭到尾通讀的這是第一本。跳級后,一篇作文受到老師獎勵,一本書《修學篇》,是從日文翻譯過來的,里面介紹了歐洲國家自學成為名學者的幾十人,錢穆說自己初中畢業,沒有上大學,有志于自學,受這本書的影響很大。 我們看到這些對學生影響之深,讓學生記憶猶新的知識并非是教材上的內容。教育就是滋養生命的活動,生命是活生生的整體,僅靠教材上有限的內容怎么滋養個體生命呢? (3)教育方式:“馴服主體”,忽視兒童獨立的人格 我們來看看紀伯倫的《給孩子》: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兒女。他們通過你,但并非來自你。就算他們和你在一起,也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紀伯倫用詩的語言表達了兒童文化的核心要素:兒童應該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教育是一個激蕩心智、沐浴心靈、貞立人格、彰顯個性的活動。 學校教育在培養人的過程中,必然按照社會的需要培養人才,讓他們擔任不同的社會角色。 這就要求學校讓學生快速的適應、服從學校的規章制度,當過度強調規章制度時,被馴服的靈魂和肉體就會就此形成。教育需要必要的紀律和制度,但是真正的教育也排斥將人處于監督、改造、規約、懲罰下的規訓。 每個兒童都需要被愛、被關注、被肯定、被獎賞,這就需要我們用愛心、耐心、寬容心、同情心來對待學生,不吝嗇我們的鼓勵、贊揚和獎賞。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真正的教育是關照兒童內心真正需要的,如果我們不關注學生獨特的人格特性,只是按照成人理解的需要去關心兒童,這對于他們來說可能是一種負擔?,F在學校教育中總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將兒童的這種渴望得到關注、表揚的需要等同于建立某種獎勵制度,其結果是學生內心需要和渴望沒有得到滿足,反而使教育越來越物質化?,F在,成人的意志和愿望不斷地侵入小學教育生活中,“它可能以一種關懷的方式進行干預和控制,如為了你的未來你必須怎樣怎樣……在成人看來,他們的干預是為了不讓兒童走彎路,是為兒童造福?!?/p> “這都是為了你好……”的話語體系就是在這種“成人僭妄”下的產物,正是這種溫情式的控制方式,造就了缺乏自我主見,一切聽從安排的“馴服的主體”.缺乏自我主見的不獨立的人格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迷失生活的方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么對自己最重要,什么樣的生活是自己最想要的,如何享受當下的生活同時通過不斷的努力創造更好更有意義的生活。 (4)教育過程:“壓抑當下”,忽視個體生命發展的連續性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有這樣一種理念: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按照這種思想,我們在教育下一代的時候重視將苦和甜必然的聯系在一起,因此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將人一生中所受的苦都移到前半生體驗,而把要甜移到后半生享受。但是人的一生可以掌控嗎?很明顯是不能的。那么這種邏輯就是有問題的,因為其直接忽視了人發展的連續性?,F在的學校教育中很流行“將來準備說”,學生從小學開始就被灌輸這樣的道理:現在在學習中所受的“苦”是為將來的美好人生做準備,或者前三十年吃苦后三十年享福。所以,從小學開始的教育過程就應該是苦的,當然這種苦也是值得的因為現在吃的苦越多有可能將來越幸福。但是,難道成人的生活就沒有將來嗎?成人之后也有將來,人不能忽視當下的生活只為那渺茫的將來吃苦啊。 實際上,人的發展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任何人的發展都是在以前生活經歷的基礎上疊加的,而這種連續性不僅體現在時間上,而且體現在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成長上。所以,連續性是正確看待人性的一個重要標準。 弗洛伊德認為很多成年后患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童年時期受到某種心理傷害或者有心理陰影,這一理論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既然童年的心理傷害會對人一生的發展有如此大的影響,那么人童年時期的所受的教育尤其是童年時期的精神發展對人一生的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正如《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所言:“將伴隨一個人對一生的對待學習的態度,正式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形成的:此階段,人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漸漸熄滅;接觸知識可能成為現實,也可能無法實現。正是在這一時期,每個人都在獲得有助于提高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判斷力和責任感的手段,也都在學習如何對周圍世界產生濃厚的興趣?!?/p> 美國一個心理學團隊的一項調查表明:“個人持久的特征對快樂有很大的影響?!彼麄儗ξ迩赡耆俗隽?0年的跟蹤調查,從中我們可以明顯的觀察到個人生活經歷積累下來的一切不管是積極還是消極的影響都會對人的成長產生作用。并且這種持久的心態對人的影響非常的深遠。我們可以說快樂的教育生活中成長的孩子也將成長為快樂的成年人,痛苦的教育生活中成長的孩子我們很難想象他的一生是否會過的幸福美滿。如果我們只重視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而忽視人性中的連續性,那么我們很容易忽視當下學生教育生活中的快樂和幸?!,F在教育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文化從不同的側面給我們敲了一個警鐘,那就是通過當下的苦來獲得以后的更好的發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是違背人性的。 正是人成長中連續性的特質,使得人一點一點的積累個體生活的“習慣”,而這些“習慣”有可能成為他今后生活或者取得成就的關鍵點。人的發展是受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環境影響的,而對于正在發展中的小學生來說,學校的教育生活對其影響至關重要。 可見一個人長期處于什么樣的環境中就決定了他會形成什么樣的行為、情感體驗、人生態度。對教育來說,兒童早期的教育經歷和生活對其成人后穩定性的習慣特質的養成有重要的作用。而這些以養成的習慣特質又影響著個人成人后的生活。如果教育能在人孩提時期就創造一個使其快樂生活,享受美好的環境,就能為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形成積極的、有所作為的人生態度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對于每個學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題目】小學教育對個體生命發展的意義探究
【緒論】小學教育生活對個體成長的影響研究緒論
【2.1】小學的教育生活幸福嗎
【2.2】小學教育生活不幸的剖析與批判
【第三章】小學教育生活的本質
【4.1 - 4.3】播種行為,形成良好的做事習慣
【4.4 - 4.6】回歸自然,保護兒童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
【4.7 - 4.10】保護童心,發育美好的心性品質
【結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