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英語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及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才能做到切實有效。假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認為英語可學可不學,反正中學里要重新學,把上課當成娛樂、欣賞或鬧劇,所學的英語知識就成了蜻蜓點水,轉眼就忘。不但不利于以后課堂上聽、說、讀、寫活動的開展,而且每堂所學的知識也會變長“無本之木”無所依托,于是學生遺忘得快。等到學生的興趣消磨殆盡,還說什么英語學習呢?
幾年前,我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家鄉的一所農村小學里,帶著大學里積攢的那種激情,懷著滿腔抱負登上了那個心目中充滿神圣的講臺,就在那一年農村小學英語也開始有了嘗識性的考試,對教學還不摸門的我因為教法不當、管理不力,在我有限的教齡里留下了一段失敗的經歷。
一、失敗的痛苦
畢業那一年,我擔任了全校一至四年級8個班的英語課,每周每班2課時。剛剛步入社會的我還帶著大學里那種稚氣和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盡頭,認為小學英語在我這個專業畢業生的手里應該游刃有余,因此我沒有給英語教學以足夠的熱情和重視。
一開始,當學生以前所未有的飽滿精神走進課堂,我卻認為內容這么少,無須研究教材教法。于是,搞起了我自己上初中、高中、大學里老師教我的那一套,反復的領讀、跟讀、最多加抽讀,學期匆匆而過。但問題也漸漸暴露出來,學生的英語水平毫無起色,除了上課機靈一點的學生會說幾句常用語外,其余的學生包括這些能說幾句常用語的學生對課文內容十分陌生,常常張冠李戴、亂說一氣。如:老師問:How old are you?I’m Fine,thank you.更嚴重的是一部分學生上課開始走神、厭倦、興致大減。當時我把失敗的原因歸罪于自己所教班級太多,太忙碌而無暇顧及全面,正是死抱著這些借口,我才感覺英語課越上越累,我講的越多,學生越模糊,大部分語言半生不熟,我領讀得越起勁,學生卻跟的有口無心。這樣一學期下來,考試的結果也自然而知了。
二、黑暗中的探索
考試的這股急流把我打的有些發懵,但“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于是在新的一學期里我很快地調整了思路,開始了新的探索。
兒童天性好動,樂于參與實踐活動。若能將知識融于游戲中,他們一定十分樂于接受。于是我采用了一種“美樂蒂英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說動結合,不動不說話,那些夸張、象形的動作和聲音既能吸引孩子們注意又極大的調動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學生會反復的說唱,一遍一遍,非常著迷,在日常生活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錄音機選取一些有趣的游戲、動畫、兒歌、故事、律動歌曲等,采用多信息,高密度、快節奏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語言信息的輸入。由此以來,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得感性認識,主動的接受了新的語言,我也初次嘗到了上課成功的滋味。然而由于學生剛接觸英語這種新語言,記憶內容無所憑借、無所依托、無所慣性,加上每周兩節課的時間間隔太長,學生缺少重復學習的機會,使得剛學到的知識很快就遺忘了。當學生熟悉了我的渾身“解數”后,新鮮感又過去了。課堂又回到了疲軟的狀態。
三、創造語言環境
面對課堂的又一次疲軟的狀態,我發覺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勢在必行。
首先是認識環境的創設,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條件。于是我主動向校長請命在戶外的活動環境,長廊設計一系列與英語有關的內容,墻面上的字母、單詞、短語、情景對話等顏色鮮艷,生動形象,吸引著孩子們去讀去認,使他們耳濡目染。在樓梯旁的墻面上,沿著樓梯的臺階,我們配上了onetwo three four等從一到十的英文單詞,孩子在上樓時,常常會邊上邊念,單詞后面還有一句be careful!上樓時孩子很自然地學會了這句短語。
其次,我在各個班開設了英語角,為學生練習聽說創造條件。我將教材和生活中的一些熟悉的小故事改變成英語童話劇,在英語角組織學生分組表演,同時在英語角內投放頭飾、服裝、道具、手偶等一系列適合兒童表演的物品,學生可以自由的參加表演,在表演中可以對內容形式盡情的發揮或補充新的內容。這些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總之,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教學效率,成了我暗中探索的目標。后來我逐漸發現對學生來說,教師的一個細小舉動、表情,都能引起他們響應的感情變化,學生不喜歡“老嚴肅”,所以老師的態度要和藹可親,不隨意壓制學生。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應及時給予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當學生回答錯誤時,不要光批評,首先要肯定他的勇氣和膽量,再給予一些提示讓他們繼續回答,這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愛,由此產生的積極情感則轉化成學習動力,這種學習動力又能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地參加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