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班級管理是“幼兒教師以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為依據,以學前教育原則與觀念為指導,實現班級中的人、事、物的互動,進而實現各種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的動態過程”.[1]班級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單位,班級管理工作作為幼兒園教育工作中幼兒教師每天要面對的問題,其質量的評價能促使班級管理工作沿著科學化、合理化的道路發展,影響辦園水平和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改革指導性文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2]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多元評價理念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幼兒園班級管理質量的評價多元化問題引起筆者的思考。
一、幼兒園班級管理質量評價多元化的基本理念
幼兒園班級管理質量評價就是對班級管理質量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它具有反饋功能、調節功能、激勵功能、反思功能、導向功能以及研究功能。評價多元化即從多元視角來對班級管理質量作出價值判斷,基本理念如下:
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他指出人的智力至少含有8項或更多,如語言智力、邏輯一數學智力、空間智力、肢體一運動智力、音樂智力、人際智力、內省智力、自然智力。[3]加德納強調人的智力多元性,因此在評價人的某些能力時,單一的方式是達不到預期的評價效果的,評價的方法應該多元化。同時該理論也強調激勵個體多元智力的發揮,評價應該是學生、教師、家長、社會等多方主體參與的一個過程。該理論體現了多元化的評價觀,為評價者從多個角度進行評價提供了可能性。
幼兒園班級管理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對其質量進行評價上我們也借鑒了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的相關理念。例如:美國學前教育學者麗蓮·凱茨在《早期教育方案質量的多維視角》一文中提出了評價學前教育方案質量的五種視角:由上至下視角(管理者)、由下至上視角(兒童)、由外至內視角(家庭)、內部視角(教職工)、外部視角(社會)。[4]這與我國教育部頒布的《綱要》中強調的“管理人員、教師、幼兒、家長均是幼兒園教育評價工作的參與者”[5]有異曲同工之處,都強調了評價主體多元化的重要性。另外,《綱要》中也指出了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盡管上述評價理念主要針對的是幼兒園教育質量或幼兒(學生)的發展,但其理念體現的多元評價觀可以給我們一定的啟示:從多元化視角看幼兒園班級管理質量評價,評價貫穿于班級管理的全過程,是一種持續的發展性評價,評價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促進教師或幼兒園的發展,是以幼兒身心發展和幼兒園發展為導向的;評價的多元化強調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二、幼兒園班級管理質量的多元化評價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主體是幼兒園辦園(包括班級管理)質量評價中一個很重要的要素。但從以往幼兒園班級管理的評價來看,更多的是管理者或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評價,關注更多的是評價結果。評價主體多元化強調教育行政部門、管理人員、社會、教師、幼兒、家長均是幼兒園班級管理質量評價工作的參與者,這也成為當今一種主導的評價模式,尤其是幼兒、教師和家長應該成為重要的評價主體。
1.幼兒
美國學前教育學者麗蓮。凱茨指出通過自下而上的視角即幼兒的日常經驗評價教育質量具有潛在的價值。幼兒是幼兒園班級管理的最直接感受者和受益者。因此,幼兒有評價的權利,這也具有實際意義。在對幼兒園班級管理質量進行評價時,我們應該通過觀察和訪談等方式了解幼兒的日常經驗,參考幼兒的表現情況,進而評價班級管理的質量,在制訂班級管理目標時考慮幼兒的自身的需要和興趣,在實際的日常情境中評價增加了評價的真實性,這也適應了當今發展性評價的改革趨勢。
2.教師
教師是幼兒園班級管理的實踐者,理應成為幼兒園班級管理質量最重要的評價主體。教師應該加強自我評價與反思,運用專業知識審視自己的班級管理實踐,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增加主體間的溝通和協商,這樣既為教師的更好地組織班級管理工作提供參照標準,真正實現“以評促進”的功能,也是幼兒教師實現自身潛能和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