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班級管理為幼兒提 供 了 學 習 適 宜 社 會 行 為 的 基 礎,班級管理的過程需要教師、幼兒、家長之間的積極互動以幫助幼兒理解字節和他人的感受。對幼兒來說,班級是具體的學習生活環境,他們的大部分活動都是在班級內進行的,因此幼兒的健康成長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決于班級保教工作的實施和管理。作為一名工作在一線的幼兒教師,如何有效地做好班級管理工作,是我們天天在面對、又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不僅要能組織好孩子的教育教學活動,更重要的是能做好班級管理工作。下面談談幾點認識和看法。
1 以情動人,全心呵護
要管理好一個班級,愛應該作為前提。只有營造寬松、溫馨的家庭式氛圍,才能讓幼兒有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幼兒知識經驗少,是非觀念差,獨立生活能力缺乏,他們不 僅 需 要 成人對他們生活上的細心照料,行為品德上的耐心引導,而且更加渴望得到教師情感上的關愛與呵護。
每當我接手一個新班,都要求自己盡快地熟悉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家庭情況,個性特點,在教室里張貼幼兒的“全家?!闭掌鹊?,同時用真誠的愛心、恰當地運用表情、動作、語言去感染孩子。
雖然幼兒期只有三年的時間,但是每個年齡班卻存在這很大的差異。因此,對于小、中、大三個層次班的幼兒在方法上有所不同,比如對小班幼兒,要幫助她們順利渡過入園適應期和建立良好的常規。適宜多用肢體語言,如摸一摸、抱一抱、拉拉手等來傳達愛意,讓孩子感到老師對自己的愛護、關 心,使孩子對老師產生一種安全感、親切感。到了中、大班,則適宜多用表情、語言去感染孩子,一句真心贊美的話語,一 個 鼓 勵 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去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都 會 使 幼 兒感受到你的愛。教師的愛一旦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他們同樣對老師充滿愛,就會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從而使教育能夠更加順利有效地展開。
2 角色轉換,人人參與
制定班級規則。有效的班級管理是建立在制訂班級規則的基礎上的。在傳統觀念中班級管理者是管理整個班集體的權威,班級的一切活動計劃、活動安排、活動規則都 是 班 級 管理者一個人 制 訂,配 班 老 師、孩 子 及 家 長 只 能 聽 從 安 排,被 動地配合開展活動。目前,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頒布與實施,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要求人人都是管理者。因此,班級管理時教師必須由權威觀念向服務觀念轉換。
班級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安排,班級管理者要大膽放權,花些時間和幼兒討論班級規則,要求幼兒記住和遵守規則,這樣班級活動才會井井有條地開展,幼兒也才能表現出適宜的行為。這樣班級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回答問題要舉手;在教室里輕聲說話;不在教室里追逐等等。
3 合理規劃,體現自主
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材料的互動中實現的,教師應依據幼兒的興趣,運用整體規劃原則將活動室布置為多個活動區,如語言區、認知區、角色區、美工區、音樂區等。每個活動區都提供數量充分、種類齊全的玩具及操作材料,其中材料物品的擺放是開放的,學習資源柜架結構可以移動并便于物品分類和幼兒自由觀察、取用與學習。提供的學具、材料應有挑戰性,符合幼兒興趣及能力發展,并隨課程內容定期更換。
4 制定班規,培養自律
要管理好一個班級,必須有良好的常規。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一個老師僅僅只熱愛他的學生,而沒有常規,沒有教育、引導,班級就會像一盤散沙,因為無序的班級常規,幼兒往 往 不 知 道 該 做 什 么,怎 樣 去 做,教 師 也 不 知 道 期 望的是什么,應該怎樣做會更好。我們知道幼兒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因此在制定班級常規時,教師應和幼兒共同討論:哪些行為是班級所接受和贊賞的,哪些行為是班級所不允許、應該被禁止的,違反班規的結果將會如何,教師要盡量讓每一個幼兒都有參與討論、表 達 意 見 的 機 會,然 后 根 據 討 論 的 結 果,師 生 共同制定全班遵守的班級常規。常規一經訂立就要共同遵守,教師也不例外,若要改變班規也需要征求大家的同意。
總之,教師應為幼兒積極創造一個肯定、激勵、民主、寬松的 氛 圍,以 形 成 良 好 的 班 風、學 風,讓 幼 兒 學 會 學 習、學 會 創造、學會生存、最終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