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資格框架 (The 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NZQF) 建立于 2010 年 7 月,它取代原有的國家資格框架 (National QualificationsFramework,NQF)和新西蘭學歷質量保證資質注冊機 制 (The New Zealand Register of Quality Assured Qualifications),成為新西蘭新一代學習成果認證與轉換的全國性一體化框架,是新西蘭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體系的核心和基礎。20多年來,新西蘭的資格框架從無到有,從發展到成熟,成為一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體系建設與完善的經典寫照,特別是與中國現時國情有許多共通之處,研究其發展軌跡和運行機制,無疑對我國的學分銀行制度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一、發展歷程
新西蘭的學習成果認證框架歷經了從 NQF 到NZQF 資格框架的演變。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新西蘭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就對教育領域提出了變革要求,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教育計劃缺乏可比性、名稱和分類混亂,技能和教育水平在國際市場得不到有效認可。同時,隨著新西蘭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待學歷和資格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變化。人們認識到以往 “一個資格管一生”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今后,每個人都應成為終身學習者。每個終身學習者都應該可以在終身學習的過程中,“從一個公共體系中獲得學分”,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以適應社會需求,創建一個相應的國家資格框架以支撐這種日益增長的終身學習需求。從上世紀90年代起,新西蘭開始構建國家級的統一資格框架,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進,經歷了NQF與NZQF兩代框架體系的演變,其發展與變化脈絡可見表 1.
新西蘭的兩代資格框架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變化:
1. 從本土到國際
從NQF和NZQF的主要目標看,新西蘭資格框架的發展實際上分兩個階段解決了資格框架的兩個主要問題: NQF的主要目標是解決“沒有國家統一的資格標準”,而 NZQF 主要是為了解決以往新西蘭“技能和教育水平在國際市場得不到有效認可”,以實現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成熟的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框架的有效銜接。
2. 從行業到大學
NQF 建立時,主要是面向行業資格的教育和培訓機構,并沒有將新西蘭國內的大學納入體系中,而NZQF 則通過建立新西蘭大學校長委員會 (TheNew Zealand Vice-Chancellors' Committee, NZVCC),改進原有管理機制,將公立大學整合到統一的資格框架中。
3. 從粗放到精細
2008-2009 年,新西蘭學歷認證局 (The NewZealand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 NZQA) 開 展 對NQF 資格框架的質量評估可以視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事件。通過這次質量評估,新西蘭當局發現原NQF 資格框架存在質量問題,并在隨后的 NZQF 框架中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改進,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備的質量保障機制。
可以說,新西蘭資格框架的發展變化,本質是不斷改進其運行機制,以實現整個體系運行效率、效果優化的過程。
二、運行機制
“機制”一詞原先特指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后引申為“事物之間比較穩定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因此,資格框架的運行機制是指:
(1)資格框架運行中所遵循的規律或所形成的模式。具體地講,就是資格框架在有規律的運行過程中,各組成要素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聯系,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產生影響、發揮功能的作用過程和作用原理。
(2)資格框架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穩定模式。它的功能主要是使資格框架作為一個自組織系統,與社會形成良性的互動。
本文主要從組織架構和管理、標準運行、質量保障以及認證評價機制四個方面對新西蘭資格框架的運行機制進行探討。
(一)組織架構和管理機制
新西蘭學習成果認證體系是該國整個教育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比較突出地體現了政府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新西蘭在教育方面一貫重視政府投入,得到管理機構認可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機構都有資格獲得政府撥款[8],從而為學生和社會弱勢群體掃除學費障礙[9].新西蘭還通過政府機構調整、改革撥款制度等措施,促進教學與科研的專業化和集中化,構建適應經濟和社會需求變化的教育體系。
為解決當時新西蘭國內沒有統一國家資格框架的問題,新西蘭政府于1990年7月成立了新西蘭學歷認證局 (NZQA) 作為學習成果認證的最高管理機構。新西蘭1990教育法案第247條將新西蘭學歷認證局的功能定義為“建立一個一致的方法/途徑以實現大學和職業領域的資格認證”.該法案的相關條款規定了新西蘭學歷認證局的具體職能[11],詳見表2.
NQF 時期,新西蘭學歷認證局承擔了資格框架的監管職能,將資格開發與質量保障的實際執行下移到行業培訓組織。這一思路奠定了后續管理機制的基礎,即主管機構集中精力負責整體把控和監督,將具體的事務放到專業的組織和機構執行。同時,當時的行業培訓機構也承擔了顧問的角色。
到了NZQF時期,由于將大學教育真正整合到了國家資格框架體系內,形成了事實上的“雙核心”的管理體系。新西蘭學歷認證局依然是資格認證的最高管理機構,但工作重點是對非大學領域資格認證的管理。
行業關系管理團隊 (Sector Relationship Managers,SRM)主要負責非大學領域質量保障工作。在大學領域,則由新西蘭大學校長委員會負責。兩者的關系是主管--協商的關系,體現了新西蘭的大學在資格框架體系內仍然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大學課程學術委員會(CUAP)和新西蘭學術質量局(AQA) 作為第三方機構對質量管理進行監督。
NZQF 時期資格認證體系內的教育組織主要為經過新西蘭學歷認證局認可的非大學高等教育組織和大學,具體有“學校( school) 、理工學院(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TPs) 、私人培訓機構(Private Training Establishment,PTE)、政府培訓機構、毛利大學、綜合性大學、毛利和太平洋島嶼族裔組織、行業培訓組織( Industry Training Organisation,ITOs) 以及標準制定機構( Standard- settingbodies,SSBs) ”等 9 種類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