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加拿大越來越成為中國學生留學海外最受歡迎的國家之一。2010年的數據表明,在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占海外中國留學生的12.68%,這一比率在留學熱點國家中排名第四,除了美國(33.86%)之外,僅次于英國(16.14%)和澳大利亞(12.72%)。
對2006年至2010年留學數據的分析,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長江波指出:目前我國出境學習人員的年齡正在發生變化。雖然本科生申請出境學習仍是主體,但高中生的比例不斷增大,出境學習人員呈低齡化趨勢。
就2008年溫哥華地區教育局的一項數據表明,中國中小學留學生中有51%的學生入學后被編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SL)”班級,加強英語語言學習和文化的適應。2000年安大略省畢業人數的一份統計表明,ESL班中有53%的學生沒能在正常時間畢業;在阿爾伯塔省,ESL班級學生的退學率高達73%.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Tucker教授2000年的一份報告結果表明“講漢語作為第一語言的學生中只有47%的學生順利從中學畢業升入大學學習”.
UBC教育學院的Gunderson教授的一項研究表明,61%的移民學生(包括中國的移民生和留學生)無法在中學修完申報大學所必備的學術課程。筆者在攻讀UBC教育學院“教英文作為第二語言”(TESL)專業的碩士學位期間,有幸走進研究留學生問題專家Gunderson Lee的課堂;畢業之后的2009至2012期間,在加拿大溫哥華地區的語言學校教授亞洲留學生英語,有機會密切接觸到中國留學生,研究和關注中國留學生在加拿大的學習的現狀。本文通過研究加拿大教育的理念和教育體系與中國教育的差異,分析對加拿大教育認識的誤區,總結出一些規避的建議,希望給留學加拿大的中國學生一些啟示。
一、加拿大式的“引導”與中國式的“灌輸”教育理念的差異
在中文里,“教”字分開左邊是“孝”字,義為“在家伺候父母”;右邊是“攵”.義為“輕輕地擊打”,以棍棒作為教學的工具,用肉體的刑罰來督導學習,所謂“不打不成材”是中國教育理念的根本所在。
教育(educate)在英語、法語和德語中都以拉丁文“educare”為源?!癳ducere”“是由前綴”e“有”出“的意思;與詞根”ducare“則為”引導“,聯起來是把某種潛藏在人身體里的東西引導出來,把潛質發揮引導出來。[5]
中國重視”灌輸“,是智者傳遞智慧,強調受教育者要”言聽事從“.西方著名教育學者柏拉圖認為”教育是為了以后的生活所進行的訓練,它能使人變善,從而高尚地行動?!敖逃^不是僅僅傳授知識,而是通過傳授知識給受教育者開啟了一扇心靈之窗,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洞察世界,使他們學會應付今后的生活并從事有益于人類的活動。[5]
中國與加拿大教育理念的沖撞直接反應到對加拿大教育模式和管理手段的誤解和不適應。
二、中國的”全托管式“與加拿大的”放任式“教育手段
中國傳統教育理念崇尚的是”教“,期望學校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機構,能以嚴格的行為準則約束學生,并強迫他們去做家長認為是正確的、有益于身心智的事,且多多益善。
加拿大的教育不歸聯邦政府管,但各省的教育目標相差不大,拿British Columbia省為例,規定教育的任務式”使學生成為獨立思想行動的個人“.[6]學校不是知識、智慧、技巧和道德的唯一權威,學校只是社會服務機構之一,提供的是教育服務,是一種選擇。學校只是引導愿意走的、催化愿意變的、教授愿意學的場所。
加拿大”放任式“的教育,使得原先習慣于”全托管式“教育的中國留學生無法適應,脫離了學校的托管和家長的監督,一些缺乏自律能力的學生,很容易將學習放任下去,加上文化的不適應,他們由此會產生厭學情緒,從而導致學業的無法完成。
三、對加拿大教育認識的誤區及規避
誤區之一:語言過關就能適應加拿大學習在加拿大這樣一個文化背景迥異的學習環境中,中國留學生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語言上的障礙,更多的是文化的沖擊、生活的挑戰和重塑自我的困惑。加拿大女皇大學(Queen's University)長期從事文化適應研究的著名學者Berry(2006)教授將留學生歸納為四種類型:①一如既往遵循中國的傳統文化,面臨被新環境隔離(separation)的危險;②毫無保留地接受留學國家的主流文化,完全會被同化(assimilation),從而面臨喪失本土文化的危險;③兼收并蓄地平衡兩種文化,很容易使自己融合(integration)到主流文化中去;④摒棄傳統文化,同時排斥異國文化,會被邊緣化(marginalization)。這四種類型中除了上述的第三種類型外,其余三種類型的學生都會因為文化的差異而產生一定不良的心理影響,甚至導致心理的不健康,表現出焦慮、抑郁、憤怒和缺乏自信。
2006加拿大國際教育署的一份民意測驗表明,55%來自香港的留學生經歷了文化的不適應。
Berry指出只有盡快實現文化的適應,才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克服生活在兩種不同文化間的困惑、促進適應主流文化、減少心理問題癥狀。研究表明對異國文化持觀望態度甚至抵觸情緒的學生,更難具備健康的心理適應能力,也更難適應加拿大的學習和生活。與此相反,那些將留學國家的主流文化和本國文化很好融合的學生展示出更樂觀的心態和更有效的對社會的適應,因而有助于他們更快地過好語言關,順利地完成學業。
規避方法:在文化適應活動中提高語言技能,塑造健康心理研究發現并非得到本土同鄉的幫助越多,留學生就對留學生活越適應。相反,更愿意接觸當地人,更愿意融入當地文化的學生他們對留學學習和生活的認同感越強[10].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有助于留學生在文化適應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過好語言關,建立自信心,以實現順利完成學業的目標。盡量用英文思考和交流,即便是購物也盡量去加拿大當地人開的超市;在校內外積極參與學術俱樂部或文體、社團活動,增加社交機會;減少頻繁返回中國的機會,爭取盡快擺脫對父母的依賴,鍛煉自己獨立解決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盡量選擇與當地人合住,學會適應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進而加速融入異國文化,排除孤獨感。研究發現通過以上途徑接觸當地人,積極融入當地文化的學生他們對留學學習和生活的認同感越強[8].
誤區之二:”寓教于樂“的教育思想會荒廢學業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幸福感與個人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密切相關。人們有幸福感時較情緒低落或沮喪時更易接受外界刺激。幸福感使人們更可能發揮創造力,更有成就感[8].所以,心理學家主張創造幸福感和樂觀的氛圍來提高教育的成效。加拿大提倡是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不是”一言堂“,提倡師生互動,在玩中學、學中玩。教師充分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學生成績不公開、不排名。不以成績優劣將學生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
中國家長不太認同這種教育方式,他們認為傳統的注重培養學生讀寫能的教學方式才能使學生學到東西。他們希望課堂在由老師監控下傳授灌輸更多知識;考試與老師的答案一致、能拼寫出更多的單詞、背誦出更多的知識,才是去學校學習的目的。
由于加拿大學校相比中國學校的階段性考試更少,家長和學生希望從每次試卷上的成績來判斷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變得更復雜,因此會感到孩子什么也沒有學到或疑惑在學校到底能學到什么。家長的誤解直接影響學生對學校的認可和接納,他們很容易在遇到學習和生活困難時,產生抵觸情緒、消極對抗,影響學習的積極性。
規避方法:快樂學習理念下培養綜合素質和能力家長和學生要消除對快樂學習理念的誤解,以愉悅的心情適應加拿大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加拿大中小學生的課程成績并不僅僅由期中、期末加平時測驗成績決定。平時課堂出勤、課堂發言與討論、家庭獨立完成的作業、團隊合作的課題報告等都是成績的組成部分。
課堂教學經常采取小組共同完成項目任務的模式。小組成員互相協助、相互依靠。學會集思廣益和發揮集體的力量。課外作業以項目(project)形式出現,學生彼此分工合作,在工作中學會與他人溝通。在任務中需要學會尊敬他們勞動,理解、體諒、接納他人的不同意見,既保護個性的發展。
UBC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加拿大學生比中國留學生更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對問題的思考和建議的大膽與新穎方面更出色。這些差異歸功于加拿大所推崇的創新意識培養。早在1974年,Day H.T.
將加拿大York教育局所屬小學二年級的198名學生分成兩個研究小組,一個小組放在傳統的學校環境(tra-ditional school),另一個小組學生放在開放式學校(open school),進行了為期三年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好奇心、觀察能力與智力無關,而與創造力有關,開放式學校的教育體系促進了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培養[10].
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廳前任副廳長Z.D.Phimister博士在他的”生存和學習“報告中指出:發明、適應和創新在當今社會十分重要。針對加拿大當時教育體系中有很多要求與記憶、重復和聽從指令有關的學習內容影響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Z.D.Phimister博士明確提出要培養的學生”不必一定有高智商“,但要培養他們想用不同的方式做事。
習慣于中國教育理念和體系的中國家長,要改變觀念,教會他們去探索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效地保護他們思想的自由。
誤區之三:擇好校才能上好大學家長一直有”心中名?!?甚至”逐名校而居“的觀念。華裔家長為讓子女轉到排名前列的中學而不惜血本數易其居。
然而,根據加拿大明報對University of BritishColumbia(UBC)(Mcleans雜志2012加拿大大學排名第三)及西門菲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Mcleans雜志2012加拿大綜合類大學排名第一)的2006-2010年間中學畢業生直接入學的數據統計,2009年及2010年連續兩年直升UBC大學學生人數最多的學校,是位于溫哥華西區的Sir Winston Churchill中學;而連續兩年直接升讀西門菲沙大學學生最多的學校則是Burn-aby North Secondary.巧合的是,這兩學校,在菲沙研究所的中學排名并非名列前茅,其中Churhill排名54,而Burnaby North則是在百名以下至119.由此可見,中學排名與入讀本地名牌大學沒有直接關系。
規避方法:根據學生特長和需要選擇學校溫哥華地區的中學的各個學校教育水平相差不大,但各個學校注重特色教育,有為學習競爭力較強的學生開設國際預科證書課程(IB課程)或美國大學預修課程(AP課程);有為音樂或體育特長的學生開設的選修班課程;成績不很特出的學生則可選擇學科競爭力一般的中學,大學對無論是名校還是排名較后的中學提供的成績分數是一視同仁的。
加拿大教育以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多樣化的課程、優質的教育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
然而留學加拿大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首先要了解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的差異,以及差異背后的原因所在;其次是盡快消除文化差異,順利過好語言關,很快融入社會,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更好地利用加拿大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育體系實現留學夢。
參考文獻:
[1]萬玉鳳。2012留學:打造國際競爭力成關注焦點[N].中國教育報,2012.
[2]趙曉霞。中國勁吹留學風[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
[3]Tucker,G.R. The applied linguist,school reform and tech-nolog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ming decade[J].CALICO,2000,17(2)。
[4]Jeremie Seror,Lousis Chen & Li,Gunderson.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Resilient Immigrant Students [J].TESL CanadianJournal,2005,22,(2)。
[5]陳村富。古希臘名著精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Day,H. I. Curiosity,creativity,and attitude to schooling inopen-plan and traditional schools (Grades 2 to 4)。[R].Studiesof Open Education,19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