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教育的因素分析法是一種比較系統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分析框架,它致力于解剖、研究形成外國教育制度和教育實際的各種因素,以揭示不同國家和地區教育發展的共同性、差異性及一般規律和趨勢為目標。這種研究方法對比較教育學科的發展做出過重大的貢獻,被視為科學比較教育學的真正開端。
一、比較教育因素分析法產生的動因
比較教育的發展深受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和學術思潮的影響,比較教育因素分析法的產生有其獨特的社會動因和學術動因。
( 一) 社會動因
19 世紀三、四十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爆發,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歐美各國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科學技術成為決定國家發展的關鍵因素。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對高素質人才和技術工人的要求也愈發迫切,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國在根據自身實際做出探索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學習借鑒別國的模式和經驗,這就為比較教育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和研究方向。
( 二) 學術動因
在上述時代背景下,比較教育學者開始關注 “民族性”、“民族主義”[1].研究目的方面,研究者們注重有選擇的理性的借鑒,超越了原有教育借鑒的功利性目的,開始關注比較教育的學科本體發展。研究方法方面,比較教育開始洞察各國歷史中所蘊涵著的影響教育制度的力量與因素,進而解釋和預測他國教育經驗是否在本國可行。
二、比較教育因素分析法發展概述
比較教育因素分析法經過薩德勒積極倡導,康德爾、漢斯的繼承和發展,施耐德的補充和完善,最終發展成為一種比較系統的方法體系。
( 一) 薩德勒的積極倡導
薩德勒是比較教育 “因素分析時代”的先驅,對學科的轉型、升級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03 年,他棄官到曼徹斯特大學潛心研究,完成了從官員向學者,從現象借鑒向嚴密的、因素分析的比較研究的轉變,他將外國教育研究的場所從官府轉向學院,使研究方法走向嚴格化、專業化,[2]他所著 《我們從對別國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學到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一書被視為因素分析時代的開端。在他看來,比較教育研究的最高價值在于理解,即理解外國教育制度,理解本國教育精神和傳統,提倡用歷史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進行比較教育研究,把教育看成是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他的主張對比較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指明了比較教育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方向和道路。
( 二) 康德爾、漢斯的繼承和發展
艾薩克·康德爾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薩德勒提出的因素分析法,他所著 《比較教育》( 1933) 是 “因素分析時代”比較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的里程碑?!懊褡逯髁x”和 “民族性”是康德爾比較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堅信對各國教育制度間差異的比較和因素分析,主張比較教育要努力去找到 “民族特性的內涵”.[3]
英國的尼古拉斯·漢斯也深受薩德勒的影響,在他看來,比較教育的目的是從各國教育制度中發現形成各種差別的力量和原因---支配的所有國民教育制度發展的基本原理。將因素分析作為具體手段,以歷史的方法分析研究形成各國教育制度的各種因素,才能使比較教育走向科學化。
( 三) 施奈德的補充與完善
弗里德里?!な┠蔚略谄浯碜鳛?《比較教育學》 ( 1961) 中指出比較研究法分為以數量的統計結果為基礎進行的比較即 “量的比較”和從教育事實中發現各國教育的質的不同的比較即 “質的比較”.他本人更傾向于 “質的研究”,但也并不否認 “量的研究”的應用價值,因為數量的統計并不一定就能反映事實本身。施奈德對因素分析法進行了補充、完善,把薩德勒和康德爾等人所創立的歷史主義思想和因素分析等比較教育研究法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
三、因素分析法對比較教育學發展的意義
因素分析法既是一種系統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種系統的學科理論分析框架,它的出現標志著比較教育學科走向了科學化。這一時期,比較教育研究開始具體分析、研究影響教育整體的各個相關因素,深入探究國家教育發展的動因,不僅了解教育 “是什么”,更要探究 “為什么”.因素分析法提倡比較研究要建立在了解各國教育發展的動力及民族特性的基礎上,要吸收其他國家教育發展經驗中對本國有用的經驗,使比較教育研究從最初的感性直觀的整體把握轉變為進一步對部分教育現象進行深刻的內部剖析,跨越 “借鑒時代”進入 “因素分析時代”,由淺層次的描述 “是什么”探討更深層次的 “為什么”.
參考文獻:
[1] 馮 增 俊。 比 較 教 育 學 [M]. 南 京: 江 蘇 教 育 出 版社。 1996.
[2] Sadler,How Far Can We Learn Anything of Practical Valuefrom the Study of Foreign Systems of Education [M].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964,( 2) .
[3] 沖原豐著,劉樹范、李永連譯。 《比較教育學》 [M]. 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