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正處于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在現今的幼兒教育當中,往往僅對幼兒的身體發育以及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予以高度重視,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卻缺乏關注,這就容易導致幼兒心理問題的出現。因此,加強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幼兒全面發展的必要途徑之一。
一、革新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從事幼兒教育事業的人員是幼兒最先接觸到的社會人員,其對幼兒的影響程度僅次于幼兒的父母。因此,幼兒教師在其心理健康教育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幼兒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由其性格、習慣等所決定,因此幼兒教師應從根本上摒棄傳統思想的束縛,在關注幼兒身體發育以及基礎知識掌握的基礎之上,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在實際教育的過程中,幼兒教師應首先革新自身的教育思路,及時地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使得自身的思想能夠做到與時俱進。同時,教師應在正確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之下,開展合理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對社會知識的學習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多半源自對所接觸到的人的模仿,因而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幼兒產生影響。在日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對自身的言行進行約束,避免對幼兒帶來不利的影響。
二、營造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氛圍
人所處的環境對人的性格、行為等均有著重要的影響,對于幼兒亦是如此。因此,教師應在日常教育的過程中,注重為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助力幼兒良好心理的養成。首先,幼兒教師應在教育活動展開的過程中,對每個幼兒傾注關愛,以真摯的情感使得幼兒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此外,教師還應運用教學活動等機會,同幼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朋友的形式共同學習知識,增長見聞,使得幼兒能夠在學校當中擁有輕松、愉悅的感覺,幫助其擁有安全感,進而能夠促進幼兒向教師吐露心聲,使得幼兒教師能夠及時地掌握幼兒的思想動態,為合理地引導幼兒奠定基礎。同時,幼兒教師還應借助開展活動的機會,指導幼兒如何處理與同學的關系,幫助其形成團隊合作的意識。此外,幼兒教師應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出現錯誤的幼兒,避免運用簡單直接的語言對其行為、學習等進行評價,充分地保護幼兒的自尊心,懂得了解幼兒的感受,幫助幼兒認識到錯誤所在,并以和藹的態度給予幼兒改正的機會。
三、建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幼兒天然的學校,家長的言行對幼兒的性格、價值觀的形成等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幼兒教師應在營造良好學校教育氛圍的基礎之上,加強同幼兒家長的溝通,使其能夠意識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地加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列當中。首先,家長應從思想層面上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父愛以及母愛給予幼兒溫暖,用自身的言行影響幼兒的發展。良好的家庭氣氛將會起到陶冶幼兒情操的作用。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將會對幼兒性格的養成帶來影響。一般而言,當幼兒在和睦、融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時,其通常會養成對人寬容、樂觀向上的性格。同時,家長應對幼兒的自尊心進行良好的保護。幼兒由于年齡特點,其出現錯誤的幾率相對較高。在處理的過程中,家長應以正確的態度進行,將教會幼兒如何處理作為根本目的,避免以嘲諷甚至打罵的形式處理問題,以免對幼兒的自尊心產生傷害。
四、形成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
筆者認為,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幫助幼兒自我反思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幼兒處于性格、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因此如何幫助幼兒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從業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從客觀的層面上幫助幼兒教師對幼兒的心理情況進行判斷,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性格、習慣。一般而言,科學的評價體系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幼兒的詳細資料,如幼兒的姓名、年齡、家庭成員情況以及家長的聯系方式等;其二,幼兒參與活動情況的資料,如幼兒參與過何種活動,在活動當中得到何種獎勵等;其三,幼兒接受教育之前的基本情況,如性格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再對其進行全面的評估,同之前的情況進行對比,對教育效果進行總結;其四,幼兒的作品,如在教育期間,對幼兒的書畫等作品進行保存,并定期向其他幼兒以及家長進行展示,使得家長以及幼兒自己能夠擁有正確的評價;其五,幼兒活動當中的表現,如幼兒是否在活動當中存在害羞等情況,在經過教育之后,對其情況進行對比,對活動的效果進行總結,對幼兒的藝術修養提升等進行了解等。
總而言之,幼兒教師應根據班級內幼兒的實際情況,在及時更新自身教學理念的前提下,通過合理的評價體系,對活動的開展形式以及活動內容進行調整,加強同幼兒家長的溝通,努力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校氛圍以及家庭氛圍,為其健康成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