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就是人類在存在過程中為了維護人類有序的生存和持續的發展所創造出來的關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各種關系的有形無形的成果。文化的傳播與表達離不開教育,多元文化是文化學大概念下的一個分支,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模式,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促進教育以及民族團結進步發展的有利手段。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蘊
多元文化教育是意蘊相當廣泛的范疇,本文所理解的 “多元文化”將沿用衣俊卿對文化劃分下的幾個維度: “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自在文化、自覺文化”在流動兒童所在公辦學校學生中存在的有關于這幾方面的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誠然,本文所指的多元文化教育也是從衣老的觀點出發來加以探討,最主要的是本文行文的最終目的是力爭能從這些實實在在的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出發,提出對流動兒童所在公辦學校教育的有利建議。
二、流動兒童所在公辦學校中學生存在的文化差異
人的文化存在是各不一樣的,他的人性,他的本質,他的心理和價值觀念,不僅來源于整個國家、民族和社會歷史時代的文化,更來源于他所經歷或經驗的獨特的文化環境、情境、情勢及生活細節的實踐。在現今的許多中大城市中,公辦學校成為接受流動兒童就學的主要場所,但是這些公辦學校中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的不同省市、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性、人文知識、社會背景和經濟狀況,這些不同的特質導致了公辦學校中的學生存在著多種文化差異。
( 一) 物質文化上的差異。 “物質文化”是人類文化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構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直接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那些文化產品,其基本功能是維持個體的生命的再生產和社會的再生產。流動兒童來自全國各地,帶著各自不同的物質文化特質,在各自的生活習慣和物質資料上存在著差異,從而導致他們在日常的生活習性和相處中存在一些隔閡。
( 二) 精神文化上的差異。在文化的所有層面中,最具有內在性、最能體現文化的超越性和創造性本質特征的是 “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以外的精神文化是在人們對外界事物的不斷抽象和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升華出來的。導致它存在差異的因素不僅包括人自身的身心發展狀況還包括人本身所處的人文地理環境和他的日常生活閱歷。流動人口群體本身就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它的“外來者”的特點使其子女在構建其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時候也深受這個觀念的影響,在許多地方流動人口子女要進入公立學校就讀還要交納一定數額的 “借校費”,這樣的政策容易使這些孩子認為自己不被接受,甚至還會潛移默化地認為自己比當地的孩子要“低人一等”,使他們產生一定的自卑感和不平等感。這樣就增加了本地孩子和流動人口子女之間交流困難性,使他們一開始就不能以一顆公平和平等的心去交流。
( 三) 自在文化上的差異?!白栽谖幕笔侵敢詡鹘y、習俗、經驗、常識、天然情感等自在的因素所構成的人的自在的存在方式或活動圖式。公辦學校的大多數孩子本來從小就生活在城市里面,他們就像是溫室里面的花朵,從小就習慣了父母的精心呵護和疼惜,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好日子,生活常識和獨立生活能力相當匱乏。然而,大多數流動兒童從農村隨父母到城市,他們從小就在農村鍛煉,自己洗衣做飯,生活幾乎都能獨立。這樣的差異從某種程度上會導致他們與本地娃娃因為各自生活能力的不同而形成代溝。
三、對流動兒童所在公辦學校教育的建議
不同文化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時代發展需要培養具有多方面適應性的人才,同時學校又是培養這樣的人才的搖籃,在學校來開展多元文化教育、普及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和知識是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公辦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要立足學校教育的具體實際來開展。
( 一) 立志讓多元文化課程觀落到實處。針對公辦學校兒童來自五湖四海,全國各地不同地方的特點,組織一系列有關于家鄉話題的活動; 減小彼此認知的誤區和不足,縮小城市學校與鄉村學校教育水平的距離。
( 二) 教學要有針對性地考慮兒童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F代社會不僅需要做到對文化教育成效統一性、普遍性的考慮,而且需要考慮建立和發展更加豐富多樣的社會文化教育思維和組織形式以適應不同個性人們的價值實現。流動人口子女所在的公辦學校在入學時可以對進入該校就讀的孩子進行有針對性地摸底測試。經過專業分析和比較、總結,針對流動兒童各自學習水平、生活習慣上的不同特點,充分考慮學習者具體特點,注重客觀性、相對性和可行性,做到因材施教。
總之,將多元文化教育的觀念納入學校教育,尤其是納入有流動人口子女就讀的公辦學校的教育,是推進教育公平,促進教育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然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關注和重視,推進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個長遠的過程,只有各方面的全面配合和努力,才能真正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文化著。 《文化學概論》,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11) .
[2] 韓嘉玲。 關于流動人口的子女教育問題 [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 ( 7) .
[3] 王鑒,何喜剛,詹姆斯·A 班克斯。 多元文化課程理論[J]. 北京比較教育研究所,2000,32 ( 1) : 51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