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過去的二十年內,臺灣高等教育一直強調國際化的觀念,但是直到近期臺灣高等教育的跨境流動仍然呈現傳統的模式:大量臺灣大學生赴歐美留學,很少國際留學生選擇來臺灣學習。2010年8月,隨著兩岸關系的不斷緩和與交往的日益密切,臺灣當局取消了招收大陸學生\\(下文簡稱陸生\\)的禁令。2011年9月,首批超過900名的陸生前往臺灣攻讀學位。截至2014年3月,赴臺攻讀學位陸生總人數達2886人。臺灣高等教育兩岸化的獨特模式被視為兩岸進行文化與教育交流的優先議題。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臺灣高等教育兩岸化采取了兩岸都能接受的形式,并日趨成熟。更為重要的是,臺灣高等教育兩岸化有助于臺灣學生更好地了解大陸的現狀,與陸生展開深人的交流與互動。然而,在臺灣高等教育兩岸化進程中,眾多強制性的法律和法規仍對臺灣吸引陸生赴臺學習構成重大障礙。
一、研究的問題和理論框架
近年來,雖然赴歐美大學學習的陸生人數不斷攀升,但是到臺灣攻讀學位的陸生人數遠遠要比2000年所預期的數據低。近期的統計數據表明,在臺灣島內56000名,大約20%的學生是陸生,而他們中多數進行的是短期的學術交流活動。臺灣私認大學對這一數據相當不滿,認為臺灣大學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是太多的法律限制。比如:當前赴臺學習的陸生人數不得超過各大學人學人數的20}0,而且只有公認大學才被允許招收大陸研究生。陸生赴臺學習的門檻問題已經成為臺灣高等教育爭論與調查的關鍵性問題。然而,關于陸生赴臺學習滿意度的實證研究仍然相當有限。本研究的主要目標是了解陸生赴臺學習的滿意度,以及認知他們在臺灣的學習經歷。主要問題包括:\\(一\\)赴臺學習陸生的基本人口統計分析;\\(二\\)相對于在大陸,他們赴臺學習的生活經歷和學習過程有哪些差異性;\\(三\\)赴臺學習的陸生在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上面臨哪些困難;\\(四\\)陸生在臺學習有哪些體驗;\\(五\\)吸引和排斥陸生赴臺學習的因素有哪些當前,推拉理論已經成為探討學生流動問題的主要理論。該理論認為,留學生從做出赴海外學習的決定到選擇海外留學地、留學大學的整個過程,都受到各種推拉因素的影響。具體而言,包括推動和拉動因素兩種。推動因素指的是有助于學生尋求跨境學習的國內環境,而拉動因素指的是目標國或目標地區吸引境\\(域\\)外留學生在本國或本地區的某所大學進行學習的條件和水平。羅伯特在對臺灣高等教育進行研究后指出,拉動境\\(域\\)外留學生赴臺學習的主要因素是容易獲得獎學金,以及獲取學習漢語和培訓的良好機會。他還進一步指出,推動境\\(域\\)外留學生赴臺學習的主要因素包括其他留學生朋友的口頭推薦。該結果顯示,某個境\\(域\\)外留學生赴臺學習和生活所留下的印象將成為宣傳臺灣高等教育的免費廣告四。然而,對于當前赴臺陸生問題,這些先前的理論研究是否同樣適用仍需探討。推拉理論將境外\\(域\\)留學生視為同質群體,而不是將其劃分成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群體。兩岸共處中華文化的影響下,臺灣高等教育的兩岸化能否為該理論的發展開拓新的領域是值得研究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本研究采取描述性研究模式,量化分析主要關注先前境\\(域\\)外留學生的某些經歷如何影響陸生赴臺學習的滿意度\\(二\\)樣本采用本研究的問卷調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針對短期學術交流的陸生\\(赴臺進行一學期到一年的學習\\);第二部分針對赴臺攻讀學位的陸生。調查問卷發放給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部分赴臺學習的陸生,所選高校包括部分教育部直屬高校與地方高校。短期交流的陸生中回收到415份有效問卷,赴臺攻讀學位的陸生中回收到395份有效問卷。
然后,筆者在此基礎上進行量化分析。除了人口統計的相關信息外,問卷還包含:學習目標、學習經歷、對臺灣民眾的認知和個人生活體驗等。為了達到研究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克蘭巴哈系數在第一部分設定為.95,在第二部分設定為.90
三、統計結果和討論
\\(一\\)赴臺陸生的人口統計分析
調查顯示,赴臺學習陸生具有多?;娜丝诒尘癨\(見表1\\)。無論是攻讀學位還是短期學術交流的陸生中,女性學生的數量要遠遠超過男性學生的數量。從學習的課程而言,810名參與調查的陸生中,大約有27%的學生選擇了商業與管理課程,大約有17%的學生選擇了工程課程,大約有16%的學生選擇了法律、語言和信息傳媒等課程。從教育層次上看,多數本科生選擇了攻讀學位,而更多的碩博研究生則選擇了短期學術交流項目?!?】
調查結果顯示,陸生的生源地主要為東部沿海地區。其中,福建由于地理位置與臺灣靠近(特別是由于閩南語方面的語言優勢),赴臺學生人數高居榜首(見表2)。此外,調查顯示,多數短期學術交流的陸生在臺進行1個學期的學習(見表3)?!?】
\\(二\\)赴臺學習的準備過程
關于陸生赴臺學習準備過程,調查主要關注參與人員的信息來源和生活費用等相關內容。陸生在臺學習期間更加關注臺灣各大學的網站,從而獲取更多關于臺灣島內和其他地區的相關信息\\(見表4\\)?!?】
陸生在選擇進人哪個大學學習之前,更多會從臺灣各大學網站尋求有用的信息,并最終做出決定。有些赴臺攻讀學位的陸生甚至依賴臺灣各大學論壇和相關網站資源來獲取信息。
除了網站外,進行短期學術交流的陸生還可以從大陸學校獲取相關信息。甚至,有的信息來自父母赴臺旅游和公務活動。從學習費用看,主要來源是父母給予的費用支持\\(見表5\\)。
他們的父母非常重視自己的子女前往何所大學學習?!?】
調查還涉及每月生活費用方面,多數參與者表示每月費用與大陸生活費用相似。這一調查結果表明,赴臺學習期間的生活費用并非吸引陸生的主要因素\\(見表6\\)?!?】
\\(三\\)適應新環境面臨的困難
在適應新環境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方面,相關研究主要來自對攻讀學位陸生的調查分析。陸生提到的困難事項主要包括:適應臺灣島內的地方方言、環繞臺灣進行旅行活動、政治氛圍、思鄉情結、文化差異、適應當地氣候以及臺灣民眾的生活習俗與飲食習慣等\\(見表7\\)。此外,臺灣方面對陸生簽證申請上的種利‘限制給攻讀學位陸生的赴臺學習申請帶來了困難?!?】
\\(四\\)學習的目標和經歷
在學習目標方面,短期學術交流的陸生認為,赴臺學習的主要原因是體驗某種與大陸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氛圍,比例高達92.53 %。此外,認為為了解臺灣本土文化的達90.36%,增加學習經歷的達72.77 %,增強個人職業技能的達68.43%\\(見表8\\)。在學習經歷上,陸生與臺灣本土學生探討的主要問題是課程項目與研究\\(61%的短期交流生和65%的攻讀學位生\\)、臺灣島內旅行\\(85%的短期交流生和55%的攻讀學位生\\)?!?】
\\(五\\)吸引與排斤因素
關于陸生赴臺學習的各種吸引因素\\(見表9\\),了解臺灣是最為重要的因素。陸生在赴臺學習過程中都制定了相關的旅行計劃一一環游臺灣島,以更好地了解臺灣的風俗民情。此外,各種各樣的旅行選擇使陸生在旅行上花費相當部分的時間。從排斥的因素看\\(見表9\\),陸生認為主要有:太多的限制\\(參加業余工作、課程學習\\),缺少申請臺灣獎學金的機會,臺灣當局和民眾、學生對陸生存在錯誤的認知,缺乏針對陸生的相關活動等?!?】
關于在臺灣學習的總體經歷,無論短期交流陸生還是攻讀學位陸生都認同積極的結果\\(見表10\\)。有關“物有所值”和“島內院校的支持”都表現出中等平均的期待值。在多數問題上,短期交流陸生比攻讀學位陸生表現出更高的期待值\\(見表10\\)?!?】
除了直觀了解臺灣的文化之外,吸引陸生赴臺學習的主要因素還包括:有機會赴臺旅游和體驗生活、享受各種課程項目、嘗試不同的文化生活和消費經歷、感受不同的健康生活方式。對于臺灣的總體認知上,陸生對臺灣民眾熱情、守法和互助的精神相當贊賞。此外,幾乎所有在臺灣的陸生都是自費的。這與相當部分來自西方國家的在臺留學生享受獎學金的狀況存在很大的不同。
綜上所述,隨著兩岸互動的加強以及各個領域合作的更加密切,臺灣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經歷著由國際化向兩岸化的過渡。因此,關于吸引陸生赴臺學習的各種因素及其影響的研究至關重要。赴臺學習不僅有助于陸生拓展事業和培育與其他地區學生進行互動的必要技能,而且對于臺灣方面了解陸生如何應對新的環境,為兩岸學生在末來的商業活動中進行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高等教育不斷拓展兩岸化的進程,不僅有助于解決臺灣島內生源不足的問題,而且有利于增進兩岸的經濟社會交流,增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