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應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
而傳統的一般課程提供的大多是相似的、普適的教育內容,很難完全滿足一所幼兒園的幼兒發展水平、經驗和教師專業水平等實際需要。而園本課程是在相關政策指導下,以幼兒園現實的環境和條件為背景,以幼兒現實的需要為出發點,以幼兒園教師為主體構建的課程。為此,充分挖掘幼兒園及周邊的課程資源,建立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的適宜本園的課程,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
一、思其本
傳統課程提供的大多是相似的、普適的教育內容,不能真正滿足孩子們的個性發展,教師更多的是在執行一般課程,而沒有真正根據幼兒現有的經驗和興趣創設適宜的課程。而今,新的課程思想既承認了“園本課程”存在的事實,又承認了發展“園本課程”的價值。作為幼教工作者,需轉變課程觀念,充分認識到以幼兒園現實的環境和條件為背景,尊重幼兒現實需要開展的課程才是適宜幼兒發展的課程。構建、發展和完善園本課程是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幼兒園積極推進課程改革的一種責任。
我園地處城鄉結合部,許多孩子來自于農村家庭,他們生活當中有許許多多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資源,如民間體育游戲、民歌民謠、民俗藝術、民俗節日等,但這些教育資源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如果合理利用民俗文化元素,不僅讓孩子可以通過交往、參與、探究獲得知識,鍛煉動作和技能,發展情感,通過教育,還能在孩子們身上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我園民俗文化課程的建設源于開展“陽光體育”活動,教師和孩子們搜集民間傳統游戲,不僅體驗到了游戲的快樂,同時增強了解傳統民俗文化的興趣。
基于前期經驗和師幼興趣,我園借鑒教育家杜威和皮亞杰的教育思想,從尊重幼兒的角度出發,圍繞“生活”“滲透”“體驗”三個核心理念,將其內化在我園課程建設的管理之中,即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并通過環境中滲透、活動中體驗的形式開展,力求形成教育和管理的統一。
二、建其制
園本課程的建設,必須有明確的組織機構和強有力的制度作保障才會出實效。我園建立了以園長為組長、業務園長為副組長,科研主任、教研組長為成員的園本課程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制定課程發展遠景、課程目標及各年齡段學期目標;確立課程框架與組織形式;解決課程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共性問題;梳理園本課程構建中的有益經驗等工作。領導小組還負責引領教師主動參與園本課程的研究和構建。在組織機構的領導下,我園制定了《經驗分享制度》和《實踐積累制度》等相關制度,保障園本課程的有效研究、構建和推進,并出版了《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研究》,記錄了教師開發園本課程的實踐足跡,更記錄了孩子們在課程中的快樂發展。
三、施其道
在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本著由外及內、由宏觀到微觀的原則,多角度、多途徑開展課程實踐與研究,讓孩子們在熟悉的環境和有趣的生活、游戲中感受民俗文化帶給他們的快樂。
1.創設環境—物化教育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也是幼兒園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我園在創建環境的過程中,依托滲透思想,統一規劃,以民俗文化為主線,分析環境,研究設施,既強調整體色調的統一,又注重細節的考量。如室內外公共環境的統一,班級環境與班級課程的統一,區域環境與主題環境的統一。孩子們在隨處可賞、隨地可觸的環境中,感受著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我們的課程文化不僅僅是形成一套課程文本,應該是一種務實、有效的課程文化。這種文化或隱性或顯性地存在于課程實踐中,我們需要堅定課程發展的信念。
我們不僅在活動中踐行課程文化,在物質環境中也可以感知我們的課程文化。只有通過文化的引領,環境才不是隨意為之的,而是以幼兒發展為導向的,一邊發揮著文化的滲透功能,一邊發揮著與幼兒的互動功能,讓孩子在與豐富的物質環境的互動中發展。
例如:室外植物長廊使幼兒感受植物與自然、各民族團結的和諧美;陰陽技法的剪紙文化墻讓幼兒感受民間藝術的迥異美;陶泥空間、京劇梨園等綜合區域體現環境和課程的綜合美;樓梯的麻繩穿編,呈現了鄉土穿編的層次美;中式大門風格的攀巖墻、滾筒、種植花盆等凸顯民俗藝術元素;立體化種植區形成一個攀登和重物提拉的體能鍛煉區域;茶館、戲樓、拉洋片的更衣間在傳遞民俗文化的同時,給予孩子們自主表現、主動交往的平臺;構建感受傳統家具文化的師幼工作室、教師會議室……幼兒可以隨處感受民俗文化的氣息,環境創建體現了課程內容的滲透,從而實現環境育人的功能。
2.培訓交流—引領專業
我園采取以點帶面的培訓形式實現課程構建中教師的專業發展,多次開展民俗手工培訓、陶泥培訓、民俗藝術制作賽、陶泥創意賽,組織參觀798藝術區、北京歷史博物館、天津楊柳青年畫博物館等。多種形式的培訓和采風活動拓寬了教師的視野,激發了教師研究的潛能。此外,我園依據民俗文化課程經驗會議制度,結合教研組和班級課程進展情況,開展研究主題與研究內容的橫向與縱向交流。這其中,有成功的收獲,有問題的呈現,還有今后研究的思考。交流會呈現了園本課程的構建歷程。
3.生活學習—捕捉契機
為了實現幼兒各領域發展目標,我園通過生活活動、主題活動、區域活動、戶外活動,增進幼兒對民俗文化知識的了解。例如:配合角色區域“茶館”,引導幼兒了解茶知識和茶文化;“我喜歡的民間體育游戲”主題活動,融入民間體育游戲來充實戶外活動。此外,幼兒園美術工作室的教育目標與各班級課程目標相結合,輔助民俗藝術活動的感知與表現。我們在幼兒一日生活中融入民俗文化教育,體現一日生活即教育的大課程觀,彰顯園本課程建設的個性化和系統化。
4.民俗節日—拓展空間
園本課程不拘于單一形式來開展,可以讓幼兒在更廣闊的空間獲得知識經驗的積累。我園確定了以幼兒為主人翁,打破班級界限,融入各年齡班的目標,以主題區域活動的形式,召開了三屆以“玩轉民間游戲、誦唱民歌童謠、感知民俗文化、體驗民俗藝術”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節。在玩轉民間游戲中感受傳統游戲的趣味,在誦唱民歌童謠中體會民俗語言的魅力,感知民俗文化中的韻味,體驗民俗藝術中的經典,讓孩子們將課程中已有的經驗進行分享,同時參與更多的主題區域活動,獲取更多的課程經驗,收獲主動的態度、快樂的情感、豐富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
5.確立課題—深化提升
園本課程的構建是一項繁雜而艱辛的工作。抓核心工作,施整合策略,是深化園本課程發展的一條捷徑。我園注重教科研一體化,民俗文化園本課程成為北京市保教學會“十二五”規劃課題,以教研的形式促實踐,以科研的視角提經驗,兩研相促,使民俗文化課程脈絡從研究初期的散點狀變得更加清晰化。
6.資源寶庫—總結積累
我園以建設民俗文化課程、提升教師專業知識為出發點,采取園所提供和教師公費自主購買的方式,提供《民俗與中國文化》等圖書,讓教師在閱讀中獲取知識,以更好地開發園本課程。
此外,我園還重視實踐經驗的積累,每學期末,教師將開展過的主題教學、環境創設、區域游戲及課程建設感悟等進行總結和梳理,將文字和影像資料等素材以電子版和紙質版的形式收集到資源庫中,便于教師隨時借鑒、使用和創新。
四、結束語
園本課程建設是一項繁雜而漫長的動態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需要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全方位投入,需要特定的理念、信念,更需要參與者的協作和努力。順利開展幼兒園課程文化的關鍵一是信念,二是默契,有了圍繞信念形成的行動方式和團隊的默契,幼兒園的課程才有堅實的基礎;有了信念和默契,幼兒園的課程就不是雜亂無序的;有了信念和默契,幼兒園的課程才有正確的前進方向。
我園的園本課程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在關注師幼的自主參與、自主學習、情感體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今后,我們仍以務實和堅持的態度,不斷實踐、反思、完善、構建有價值的園本課程體系,真正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