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原部長陳至立曾說過:“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結合網絡的優勢,不僅可以彌補傳統語文教學手段的單一和不足,而且通過和互聯網提供的圖像、聲音、文字等直觀元素的有效結合,可以形成視覺、聽覺、感覺等全方位的感受,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領略到語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和語言美,喚起學生美的情趣,撥動美得心弦,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語文審美能力,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一、給說明文配圖像,使美感物態化,凸現其形象美
網絡和語文教學的整合,是現代科學技術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它運用圖像、聲音、文字等多種手段,把陌生的、抽象的甚至晦澀的文字描寫變成形象的、直觀的、通俗的聲音和圖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直觀及時地、準確無誤地把握描寫對象,感受“聲像”所帶來的形象魅力,同傳統的單一使用教材進行教學相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說明文教學過程中往往遇到這種情況,文本中出現的說明對象往往遠離我們的生活,甚至有些說明對象學生是只知其名, 未見其形,未聞其聲。 比如狼,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里,狼是兇狠、毒辣、忘恩負義的代名詞,人們很難把聰明、智慧、愛甚至崇拜和狼相聯系。
在學習《狼》這一專題時,我先通過互聯網,收集到許多關于狼的圖片和介紹狼的專題片制成課件,讓學生先通過“聲像”閱讀,直觀地走進狼的生活,了解狼的個性,感受狼身上綻放的智慧之美、母愛之美。 眼見為實,通過觀看這些課件,學生從根本上改變了對狼的偏見和誤解,從而激起他們對狼的熱愛和崇拜,也陶冶了學生的心靈。
二、給詩詞配聲像,激發審美共鳴,凸現作品的意境美
詩歌教學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去理解詩中所表現出的情感美,感受作品所描寫的意境美。 多年的教學經驗,我清楚地知道這些很難做到,尤其是對社會閱歷尚淺的七、八年級的學生,根本無法做到沉浸到詩詞描寫的意境當中,與文本作者進行感情的交流與對話。 多媒體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以鮮明生動的情感紐帶,將教師、教材、媒體、學生緊緊地連接起來, 使多媒體課堂教學能產生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 而這種感情的紐帶并非機械地組合,而是將圖、文、像有機地結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學習氛圍,產生強大的情感輻射力,叩擊學習者的心靈,營造探究、交流的心境,以期引起強烈的審美共鳴。如王維的《使至塞上》是古詩中的名篇。
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句,形象地描寫了塞外廣闊寂靜、高遠雄渾的景象,渲染了一種氣勢如虹的意境,成為千古名句。 但由于學生個體情感、生活經歷、興趣愛好、學習態度等的差異, 對于古詩中所體現的豪放空曠意境,許多學生很難領悟,甚至還會出現作者與學生之間情感的相悖, 出現情感體驗的誤區。 在這種情況下,利用網絡的優勢,我在互聯網上收集到大量反映大漠風光的圖片,并制成課件, 先讓學生對大漠的磅礴氣勢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再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 學生就能迅速準確地領悟詩中所表現的意境美, 進而準確把握作者的文章中所抒發的感情。
三、給散文配音,創造情境,凸現其語言美
散文,具有較高的審美屬性。 而散文中的美,如同品味美食,需細細的咀嚼、慢慢回味才能體會到。朗讀,就是最好的品味散文的方法。作者的強烈情感, 通過語言引起讀者的共鳴,從而使讀者獲得精神愉悅。 然而,學生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在自讀的過程中并不能完全準確把握散文語言的美感。這時,借助于多媒體,傾聽專業人員的朗讀, 并輔助于音樂和畫面,無形中豐富了審美的空間, 增加了文章的表現力。 而且,音樂、文字、聲音、畫面四方面結合,多方位激起了審美感受,產生了一個巨大的情感磁場, 真正營造了一個可感可知的情境,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寫景散文的典范之作。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色,按“盼春—繪春—贊春”這一線索把生機勃勃的春天呈現在讀者面前。尤其是繪春部分, 作者多角度地描寫春天的美景,如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尤其對春草的描寫,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用“偷偷地”“綠綠的”表現出春色的特點,用“坐”“躺”“打”“踢”
“賽”“捉”側面展現了春草帶給人們的快樂。勃發的春草與活潑的孩子們讓這幅圖景洋溢著新春的活力。 整篇散文,語言生動,充滿活力,耐人尋味。 在進行《春》的教學時,我在互聯網中,找到了最有激情、最能代表作者喜悅心情的示范朗讀,制作成教學錄音帶,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再配上恰當的圖像資料,使學生有如沐春風、如沐春雨之感,也真正領略到了朱自清散文語言的魅力———質樸而又不失華麗,簡潔而又不失明了。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 營造出了一個和諧的、充滿美感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同時又體會了語文帶來的形象美、意境美和語言美,真正產生了“高效低耗”的功效。當然,任何事物都不會十全十美,都有一定的局限和缺陷。 網絡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瑜,在實際教學中要大力提倡使用它。
參考文獻:
[1] 區 培 民主 編 . 語 文 課 程 與 教 學 論 . 浙 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 德 勝 主 編.中 小 學教 師科 研 方法 與 論文寫作.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