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膳學是在中醫藥學理論指導下,研究中醫藥膳起源、發展、理論、應用及開發研究的一門學科,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醫養生康復專業主干課程之一.[1]近幾年來,國內高校通過開展課程建設,開展各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工作.在前期《中醫藥膳學》的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2],我們承擔了《中醫藥膳與養生》精品視頻公開課制作工作.結合公開課制作過程中的認識,闡述在課程內容、主講教師、后期編輯、團隊協作四個方面的制作體會.
1 豐富課程內容
精品視頻公開課更注重的是前沿性、專題性,主要是以通過講授中醫藥膳學的基本理論,以及常用的藥膳配方等基本知識和應用技能,為中醫養生康復及保健一線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也為其他專業基礎課和后期臨床課奠定中醫藥膳方面的理論以及臨床應用知識技能的基礎.
本視頻預期受眾主要是養生康復本科生,以及社會上愛好藥膳養生的廣大群眾.開設精品視頻公開課的目的與精品課程不同,精品視頻公開課不獨立承擔完整的專業課程教育功能,課程內容的完整性與結構性處于相對次要地位.因此在制作《中醫藥膳與養生》精品視頻公開課的時候,在內容選擇上更注重其理論的淺顯性以及一定的實用性.設計的課程內容為專題形式,共分六集,分別為: "藥膳養生、延年益壽"、"順應四季、因時施膳"、"東南西北、因地施膳"、"了解體質、因人施膳"、"調補五臟、美容養顏"、"關愛女性、藥膳調理".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以用中醫理論指導藥膳養生應用為原則,但是在課程講述中盡量避免枯燥理論的堆砌,而注重其實用性.
2 鍛煉講課技巧
教師作為視頻公開課的傳播者,其自身形象和傳播技能對課程傳播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精品視頻公開課的主講教師不僅需要有精湛的專業造詣,也需要有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良好的教師儀態,這對錄制精品視頻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錄制過程中,有個最大的體會是主講老師在正式錄制視頻公開課前,最好進行比較系統的錄制前培訓.錄制精品視頻課相對于平時講課有更高的要求: 首先,講臺上的盡量避免在講臺上過多的走動,以免鏡頭捕捉不及時而影響現場錄制的效果,增加后期編輯制作的難度; 其次,一些個人習慣的口頭語盡量避免,比如在錄制第一集時,主講的老師的口頭語特別多,可能這些在平時上課時都沒有意識到,只是后期看視頻時自己才發現,那在以后的錄制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改進; 最后,講授的內容盡量凝練在輔助授課的多媒體課件當中,避免在課件中出現有商品廣告或者侵犯知識產權嫌疑的內容.
3 注重編輯制作
在錄制完教學內容后需要對其進行后期的編輯制作工作.技術標準當然還包括對這些內容的前導、中間環節有些內容的特寫,特別是運用三組機位進行錄制的教學內容要進行整合,優化視頻質量,如主題畫面為教師正在授課情況,而另一畫面反映學生聽課情況,較為實際多方面地反映真正教學過程.這個過程還可以在需要加課件的地方加上課件截圖、視頻素材、背景音樂和旁白等,這些都是根據主講教師具體設計進行.字幕的錄入工作繁瑣且工作量大,若沒有專業知識基礎,老師講課中說的詞聽不清,特別是方言比較重的教師.最好可以讓主講教師自己錄入,后期編輯過程中加上,這樣減少錄入字幕過程中出錯的機會.后期編輯制作過程中,參照優秀精品視頻課的制作經驗,在錄制授課內容的開頭、中間以及結尾部分分別加入三段相關簡短的視頻,加入專業的播音員的旁白,使課程的內容更加條理.
4 強調團隊協作
在視頻公開課制作過程中,需要主講教師與所在院校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視頻攝制編輯技術人員的良好協作與不斷的努力.在視頻公開課的制作過程中,學院教務處給予大力支持,提供符合攝制條件的錄制場地,協調相關部門工作; 負責授課的團隊成員在陳靜教授主編的新世紀全國中醫藥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及前期《中醫藥膳學》多媒體課件制作的基礎上,查閱相關教材及論文,完成了各種教學素材的搜集、制作、采集、編輯等工作; 負責后期編輯制作的團隊成員均具備先進的視頻公開課制作技術,使這次視頻公開課制作水平得以提高,在制作技術上能夠精益求精、嚴把質量關.從這里我們看到: 視頻公開課的制作必須要專業,不僅軟件方面的精通,更重要的是對教學目的理解、對教授過程的精通,要能夠跳出課堂聯系實際來進行講解,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這些均需要團隊成員做到及時的溝通,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教育思想與理念的更新、新技術的成熟使視頻公開課形式得以產生,國外視頻公開課的大規模傳播加速了我國視頻公開課的建設進程.利用現代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擴大教育規模、提高教育質量、服務公共社會是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我們下一步準備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結合當今先進的網絡技術,推廣課程內容的遠程網絡教學,為社會培養出高層次的中醫藥膳專業人才,加快普及中醫藥膳文化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靜 . 中醫藥膳學[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1.
[2] 秦源,陳靜,郭憲立,等 .《中醫藥膳學》多媒體課件制作經驗及應用體會[J].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 \\( 01\\)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