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檢視:家庭擴展教育投入“異化”傾向的表現
家庭教育投入是教育社會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彌補公共財政不足、維護教育質量以及拓展融資渠道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家庭教育投入可以劃分為兩部分:一為必需性投入,主要是指家長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如基本學費、書本費、校服費、交通費等;二為擴展性投入,是指家長為子女接受選擇性教育而額外支付的費用,如技能班、輔導班等。
家庭擴展教育投入原本希望給子女提供安心學習的條件、快樂成長的保障和幸福生活的支撐,但仔細審視,即可發現其中存在不少“異化”的傾向。
1.擴展投資本為子女幸福卻令其壓力頗大
家庭為子女教育投資,從父母最真切的初衷來講是想讓子女生活得幸??鞓?。然而父母的美好初衷卻轉化為對子女成為“人上人”的熱切期盼。父母覺得讓子女成為“人上人”,孩子們就會過得幸??鞓?。那么,如何才能讓子女成為“人上人”呢?讓子女有一技之長、過人之處;讓子女全面發展,不落后于人。這是大多數父母的想法,在當前人才評價體系的指揮下,父母圍繞讓子女成為“人上人”而努力。父母對子女的這種期盼,體現在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投入上,父母希望通過增加教育投入來體現對子女成才的支持。從這個角度出發去理解當前“影子教育”的熱潮似乎更加富有人情。但是,孩子們在父母花巨資給他們打開的這條通往幸福的大路上,是否幸福呢?研究表明,義務教育階段超過70%的城市學生和50%的農村學生在參加課外學習和輔導[2],經濟發達地區的比例更高。孩子們平時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到輔導班輔導;節假日比平時還要忙,一人要上幾個班。家長們付出額外的資本作為助力子女成為“人上人”的基本條件,然而孩子們也付出了寶貴的時間,變成了小忙人。這些課程從一定程度上講,可能會為開發興趣、提高素養提供幫助。但是,孩子們的付出也是巨大的,他們往往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不能理解這些活動的意義所在,在父母的安排下奔波于各類輔導班之間。這種壓力,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學習樂趣。
2.擴展投資本為獲取額外收益卻導致教育成本上升
家庭投資教育,特別是擴展性教育投入,是父母期待子女獲得額外收益的重要體現。擴展教育投資,從某種意義上講具有排他性。父母希望通過這種具有排他性的教育投入,使得子女能夠遙遙領先于別人取得差異化收益,而且這種收益聚集到一定程度還有擴展效應。父母看到了擴展投資的巨大收益,所以在實際支出時都不遺余力。諸多父母為子女能夠獲得額外的教育收益,不惜勒緊腰帶過日子,再苦再難也不能讓孩子輸給別人。但是,也正是父母的這種心態,恰恰導致了家庭擴展教育投入走向了它的對立面,出現了“異化”的傾向。家庭看到了擴展投資的額外收益,于是舉全家之力投資子女教育,當這種行為是一種個體行為時,初始投資的家庭會在擴展投資中收獲領先于他人的額外收益;但是利益驅動下的個體有理性會導致集體行動的無理性,具體說來就是當所有的人都進行擴展投資,以期收獲額外收益時,這種擴展投資已經變成了“不落后于人”的必要支出,這不僅沒有導致額外收益的流入,反而刺激了大眾教育成本的普遍上升。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是普遍的。比如,班級中起初只有少數學生參與課外輔導,他們的成績可能會因為課外輔導這種擴展投資的收益而顯著領先于其原來同一水平的學生,但是當其他家長看到原本和自己孩子水平相當的學生因為參加課外輔導而遠遠超過自己孩子的時候,同樣會為其進行擴展投資,于是當其后為子女進行擴展投資的收益顯現之后,雙方的投資收益已經不再具有比較優勢。所以,當某項擴展投資成為集體行為時,必然導致普遍教育成本的上升。
3.投資教育本為社會公平卻擴大了階層差距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講,發展教育是維護社會公平的重要方式,教育對于優化社會結構、促進社會資本的階層流動、維護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需要特別申明的是,只有公平、平等的教育才能夠起到這種積極作用。
政府鼓勵家庭積極投資教育,旨在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但是,當前政策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不允許學校收取費用,在較大程度上限制了普通家庭通過投資公立學校自愿為義務教育支出、提高教育水平的路徑。
當然,父母們很清楚子女進入學校的層次直接影響著未來發展的水平,所以家庭投資的著力點轉向“課外教育”.但是,“家庭教育投資背景下的教育,就像商品一樣,人們有權利根據自己的所需和條件選擇自己心儀的產品,滿足個體需求。但是家庭之間較大的經濟實力的差距,使得人們選擇教育和獲取教育機會時并不處在相同的起點上”.富人的經濟實力充足,具有強大的購買力,因而他們對于子女家庭教育的額外投資會遠遠超過購買力不足的窮人,“他們努力地把經濟實力、社會文化資本、社會關系等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教育上的優勢,以期將來獲得更大的回報,延續并加強當下家庭的優越性”,形成了家庭教育投入上的“馬太效應”.而其導致的后果是可以預見的,初始的人力資本差距在市場條件下會逐漸拉大收入差距,不同階層的子女日后發展差距也因此越來越大。而這種差距對于促進社會公平、構建橄欖型社會結構卻是現實阻力。研究也證明,世界主要國家的私人教育支出與社會公平是反方向變動關系,較低的私人教育支出和學費支出會帶來更大的社會公平。
二、理論思考:“異化”傾向的原因分析
以上種種現狀表明,家庭教育投入的實踐功效已經傾向于走向違背初衷的異端,與本體力量的抗衡及其帶來的威脅說明家庭教育投入在充足教育資源、滿足子女個體教育需求差異的同時需要理智分析、科學對待,否則就會在實際操作中舉步維艱,甚至成為社會矛盾爆發的誘因。明確家庭擴展教育投入異化傾向的原因,有利于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1.個體行為動機效用最大化與利他主義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個人所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力資本存量就越大,在勞動力市場上所獲得的收益也就越高。成本---收益理論則直接用大量的測算揭示,一個人的收入與他所受的教育程度直接相關,個人收入與所受教育水平的關系成為家庭投資教育的根本動力。家長們認為,要讓子女過得幸??鞓?,就必須在未來社會中有競爭力,提高受教育水平則是增加個人收入、增強社會競爭力的主要方法。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人類行為動機是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一個人,無論他的社會地位與角色差異,都被認為是在他所依存的制度所允許的界限內進行自己的選擇,追求自己的目標。
家庭教育投入是當前家長利用現行體制追求子女幸福人生的重要方略,而中國社會傳統文化心理又助長了家庭教育決策行為中的“利他主義”,父母為了子女能成為“人上人”,而甘愿減少自己的常規消費。這種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行為動機與家長們“利他主義”的結合,使得家庭擴展教育投入走向登峰造極的程度,于是出現了子女“課上忙完課下忙,平時忙完假期忙”的火熱景象。此外,家長在目標與行為轉化時的不對等及當前人才選拔制度的缺陷,是造成原本為子女幸福而投資卻讓子女活在沉重的學業負擔下的現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