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韓國以教育投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經驗
(一)韓國的產業結構演化歷程
韓國產業結構演化主要分為四個階段〔1〕:20 世紀 50 年代是韓國最艱難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經濟支撐主要源自美國援助,屬于內向型經濟階段;20 世紀 60 年代,韓國生產所需原料的98%依然需要進口,鑒于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低端產業移向非發達國家的國際經濟情況,韓國首先引進外資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刺激出口進而逐步以資本密集型產品替代;20 世紀70 年代,經過 20 多年的積累,韓國經濟終于開始其自主發展階段,其產業結構伴隨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以汽車、船舶、石油化工、國防等產業為主進入重工業化階段。從 20 世紀50 年代到 70 年代,迫于當時經濟條件建立起來的產業結構模式雖為韓國經濟起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也在 70 年代后期顯露其弊端。韓國經濟的高速穩定增長出現于 20 世紀 80 年代之后,韓國認識到技術的弱勢無以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結構,只有以科技立國,重視技術進步的作用,建立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才能在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式中求生存、得發展。從 1970 年到 1980 年這十年間,韓國主要是由勞動密集型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轉向以資本密集型為主導的產業結構,1980 年至今,主要是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產業結構向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升級。
(二)韓國工業化中后期對教育投資的狀況
1.對普通教育的投資1980 年韓國的經濟總量比 1970 年增長了 2.5 倍,經濟的高速增長對人才的要求再加上科技立國戰略的提出,韓國政府加大了對于教育的投入,龐大的財政支撐帶來了顯著的效果。從1980 年到 1995 年,韓國初等教育的普及率就已達到 99.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 15%上升至 50%,高等教育向普及化發展,根據 2010 年的數據,韓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103.11%.1981 年,韓國制定并頒布了《教育稅法》,這一法律規定了 11.8%的教育稅〔2〕,使得韓國政府對教育投資的主要經費來源增加,以政府為投資主體的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占 GDP 的比重也逐年增加,而且教育支出占政府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中央政府成為絕對的投資主體,這一做法克服了教育投資因地區經濟差異而產生的非均等化,使得國民在教育均等化條件下教育程度整體提高。除了教育經費總量較大之外,韓國的教育還表現出教育先行的特點,即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超過經濟的增長速度。從 1981 年到 1995 年,政府教育公共經費支出年均增長22.6%,而此期間其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 9.15%,這種超前的理念和做法使得科技立國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得以順利實施。
2.對職業教育的投資20 世紀 90 年代,韓國出現了技術人才短缺的局面,僅第二產業人員的缺口就達 15 萬以上,這是產業結構發展的需求,也是高校畢業生工作適應性差所致。針對這一情況,韓國政府更加重視對于職業教育特別是面向企業的對口職業教育問題。韓國政府擴容職業高中,使之與普通高中比例相當,并制定了一套由政府企業共同負擔教育經費、互惠互利的職業教育發展戰略。這一教育戰略的主要投資方式為:企業為學校提供場地和設備,學校參與企業研發,政府出資培訓教師,企業可以得到適用技術人員并分享科研成果,政府也可以減輕教育經費負擔,可以說是創造了一種雙贏的局面。由此可見,韓國的教育投資緊扣產業發展步伐,以政府為投資主體,投資總量充足且均等,并普及中等教育,重點扶持高等教育,按產業結構升級要求儲備人才。同時,韓國又形成了多層次、多角度、多方資金支持的教育投資體系。韓國政府從國家角度推行教育優先戰略,形成了以國家、企業、個人等多層次的人才儲備體制,尤其是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培養適用人才,增加技術和信息等高附加值的經濟要素,企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
二、韓國以教育投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對我國的啟示
(一)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平衡地區間教育投資差異我國從教育投資總量來看,2013 年國家財政教育支出為22001.76 億元,占 GDP 總量的 3.9%,從全國平均水平來看,財政對教育的平均支出為 1722.14 元,折合 281.79 美元,而韓國2012 年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支出人均約為 865.41 美元,我國與之差距明顯,而且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三大產業都需要大量高素質人員,所以,應該繼續增加政府對教育投資的總量。
此外,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地區發展不平衡。我國地區間教育投資差異造成教育的非公平,其直接后果是各地人才儲備不均衡,再加上我國固有的二元經濟體制所帶來的人員流動性障礙,區域性人才儲備不足問題已成為我國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瓶頸,地區間經濟發展的非均衡使得經濟不發達地區陷入教育的“貧困陷阱”.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中央政府借鑒韓國教育投資均等化的經驗,進一步加大對教育投資以平衡區域差異,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為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完成人才積累過程。
(二)建立多元教育投資渠道,形成國家、企業,個人三位一體投資格局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投資固然重要,但僅靠財政投入這種單一方式遠遠不夠,特別是當今中國,百業待興,所以應積極發揮社會的力量。目前我國約擁有 828 萬個企業,就業人員 76977 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技術工人缺口巨大,這與 20 世紀 90年代的韓國情況相似,所以,我國應借鑒韓國產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投資方式,形成能學以致用、產學結合的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體系,快速地提高我國勞動力的整體素質,進而解決教育投資結構性過剩的問題。另外,我國還需要建立教育投資理念,讓每個人都意識到唯有知識能改變命運,進而使得個人或家庭愿意購買教育產品,以提高自身或子女的素質,增加個人或家庭的預期收益,形成理性投資觀念。
(三)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完善勞動力市場,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只有當教育投資收益率高于預期時,投資主體才會進行投資。我國由于采取福利化教育投資方式,致使很多大學所設專業與產業結構要求并不匹配,多數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在培訓員工問題上大多走形式,把更多的期望寄托于社會和學校,在招聘時更愿意接收熟練工人。個人在進行教育投資時追求一紙文憑,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善及價值扭曲進一步使教育個人投資者的行為產生偏差。以上原因造成了人未盡其才的局面,知識不能順利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教育投資者得不到應有的預期收入。在研究韓國教育投資時,其暗含的條件是國家政策法規的支撐,而我國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也正在于此。所以,我國應改革財稅制度,確保教育投資資金的穩定來源,積極制定政策法規以保障教育投資收益的獲取,其中要注意企業在進行產學結合職業教育投資的收益問題,為我國教育投資收益的獲取消除制度性約束,并以為主導產業提供人才儲備為目標,積極進行教育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消除勞動力市場二元性,使個人教育投資收益豐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制定有利于教育發展的法律法規,確保教育投資的規模收益及持續進行。
參考文獻:
〔1〕馬常娥。韓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啟迪〔J〕。世界經濟,2001,(2):17-22.
〔2〕謝作栩。韓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歷程與特征〔J〕。外國教育研究,200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