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戀愛大學生情感倦怠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戀愛中大學生群體的情感倦怠水平及其影響因素,以增強大學生戀愛心理咨詢及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方法:采用情感倦怠量表、親密關系經歷量表、戀愛效能感量表對方便抽取的哈爾濱、沈陽、杭州等地8所高校的438名正在戀愛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不同戀愛次數大學生的情感倦怠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 = 2. 65,P <0. 05) ,戀愛次數在4次及以上的大學生低于戀愛次數1 ~ 3次的大學生;不同戀愛持續時間大學生的情感倦怠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 = 2. 75,P < 0. 05) ,戀愛2 ~ 3 a的大學生情感倦怠得分最高; 安全型依戀大學生的情感倦怠水平低于其他3種依戀類型(F = 15. 94,P < 0. 01)。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戀愛效能中的“樂觀堅定”“自卑懷疑”“矛盾化解”維度,依戀的“焦慮”維度均能顯著預測情感倦怠,共同解釋39. 1%的變異量。結論:依戀類型、戀愛效能、戀愛次數、戀愛持續時間是影響大學生情感倦怠的重要因素; 戀愛低自我評價是情感倦怠的核心評估維度。
關鍵詞:情感;精神衛生;因素分析,統計學;學生
按照艾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處于成年初期的大學生正處于“獲得親密感而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實現的階段”[1],戀愛成為這個階段個體的重要心理發展主題。一方面,親密而健康的情感體驗可以促進個體自我同一性的確立,有助于良好人際品質的塑造以及心理健康的維護。但另外一方面,部分大學生缺乏親密相處的經驗,沒能及時妥善處理戀愛中的問題,難以承受戀愛帶來的壓力,而陷入一種應對無力、情感耗竭的狀態。長期卷入這種情感倦怠容易引發大學生的人際回避、學業倦怠以及低自我評價,出現抑郁、疲乏、挫敗、孤獨等不良心理體驗[2].
以往有關倦怠的研究,更多關注的是服務或助人行業( 如,醫生、護士、教師) 的職業倦怠 (Job Burn-out)[3 - 5]; 對于大學生群體則主要關心其學業倦?。↙earning Burnout) 的問題[6 - 7]; 有關情感倦?。‥mo-tional Burnout) 的研究又主要針對于已婚人群[8 - 9].因此,本研究重點了解大學生人群的情感倦怠水平,初步探討其情感倦怠問題的成因,期望能讓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咨詢、干預工作,輔導員及相關教師的情感教育及管理工作更具針對性,并為其情感教育和咨詢提供相關的理論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 1對象
2011年5-8月,通過方便取樣,選取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沈陽師范大學、許昌學院、哈爾濱德強商務學院、浙江師范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8所全日制高校,向正在戀愛的在校大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72份,其中有效問卷為438份,問卷有效率為92. 8% .樣本中男生202名,女生為236名。
1. 2研究工具
1. 2. 1情感倦怠量表
用于測量個體在戀愛關系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耗竭和應對無力的癥狀。量表采用7級評分,1 ~ 7分別代表“從不~總是”.其中“情感耗竭分量表”有7個條目,測量個體對感情的興趣衰退以及對情侶的抱怨態度;“心力憔悴分量表”有6個條目,測量個體因情感困境所致的精力喪失以及對自身的消極評價。該量表的得分越高,一方面意味著個體對當前關系持厭倦、淡漠的消極態度,有更強烈的分手意愿,且容易回避感情中的問題,致使親密關系進一步惡化; 另一方面,高情感倦怠水平的個體伴有強烈的挫敗體驗,容易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生活及工作的積極性降低,從而有更高的抑郁、孤獨、自卑等心理風險??偭勘砼c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分別為0. 92,0. 91,0. 86; 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該量表有較好的結構效度(χ2/ df = 2. 47,RMSEA = 0. 08,GFI = 0.91,IFI = 0. 95,RFI = 0. 91)[10].
1. 2. 2親密關系經歷量表
該量表用于成人依戀風格的測量,由36個條目組成,分為“回避”“焦慮”2個分量表,各有18個條目,采用“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進行1 ~ 7級計分。根據兩分量表的得分可確定被試的依戀類型( 安全型、恐懼型、迷戀型、淡漠型) ,分量表 ( 中文版) 的Cronbach α系數分別為0. 82,0. 77,重測信度分別為0. 71和0. 72[11].
1. 2. 3戀愛效能感量表
該量表反映個體基于對自身戀愛能力的感知,對自己能否解決戀愛中的問題,擁有良好戀愛關系的信念。該量表共23個題項,采用“非常不贊同~非常贊同”進行1 ~ 7級計分??偭勘淼腃ronbach α系數為0. 86.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支持該量表“樂觀堅定、關心體貼、自卑懷疑、獨立自主、矛盾化解”5因素結構的劃分(χ2/ df = 1. 99,RM-SEA = 0. 05,GFI = 0. 91,IFI = 0. 91,CFI = 0. 90) ,表明其有良好的結構效度[10].
1. 3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9. 0統計軟件包錄入、分析數據。統計方法有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 = 0. 05.
2結果
2. 1不同大學生群體的情感倦怠水平差異
2. 1. 1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大學生情感倦怠比較
由表1可見,非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在心力憔悴得分高于獨生子女大學生,但其對應的效應值η2僅為0. 01,表明獨生與否與情感倦怠屬于低關聯強度。不同性別、專業、年級大學生間情感倦怠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 1. 2不同戀愛狀況及依戀類型大學生情感倦怠比較 見表2.
由表2可見,擁有4次及以上戀愛經歷的大學生情感倦怠水平最低; 但從戀愛持續的時間上看,2 ~ 3 a可視為一個拐點,戀情處于這個時間段的大學生,其情感倦怠水平達到頂峰,高于其他4個時間段。安全型依戀的大學生,其情感倦怠低于恐懼型、迷戀型、淡漠型3個類型,而且其方差分析的效應值η2為0. 103,表明依戀類型能解釋情感倦怠變異量的10. 3%,依戀風格與情感倦怠的關聯性較高,而其他自變量的效應值η2則均小于0.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