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教育與經濟關系的認識,人們更多時候以經濟增長促進教育發展或教育發展促進經濟增長關系給予解釋,卻較少關注農村教育與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負效應現象,及其背后原因的探尋,而對此進行研究無疑有利于更好地促進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一、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負效應的表現
經過 30 多年改革開放,伴隨著現代化、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以往有了較大提升,但同時與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也日益擴大。農村教育總體上處于這樣一個社會發展格局中: 一方面人們對其提出縮小與城市教育在條件、質量方面差距的要求; 另一方面還寄望它承擔起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然而這種理想如同上述城鄉社會經濟二元結構一樣,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存在著 “進步與倒退、繁榮與頹廢”并存交織的錯位關系。
\\( 一\\) 經濟增長中的 “教育頹廢”
毋庸置疑,大部分農村或農村家庭,較之過去其經濟收入有了較多增長,甚至不少農村借助于文化資本,通過旅游服務輸出而成為小康村,人們有了將更多經濟收入用于教育支出的可能性。的確,當下農村家長舍得花錢在孩子身上,為其良好發展提供有利的經濟保障。然而,許多時候他們投到孩子身上的經濟支出沒有成為積極的教育資源,相反,過多花費在孩子漂亮著裝、昂貴玩具以及各種游玩活動上,較少家長將經濟支出用于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特長和個性培養上。顯然,在這種思維之下,農村孩子在家庭經濟改善的過程中得到了物質享受,卻失去了智育、美育的樂趣。如果將此現象中的眾多家庭和孩子串聯起來,并與學校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境進行對照,我們就很容易解釋為什么現在農村學校教育中學生輟學和流失嚴重、師生關系不和諧、家校關系緊張,造成這些現象背后的一個思維邏輯是人們認為經濟收入增加了,應該滿足孩子過幸福生活的愿望,至于學習好壞、品德優劣、行為習慣不良與否并沒有引起家長多少關心和重視,形成消費于孩子身上的經濟開支負面地影響了他們健康成長的局面,不少農村孩子在學校里學習表現差強人意、違紀違規挑釁教師成為家常便飯??上攵?,如果整個農村社會、家庭及成員在經濟增長、收入增加、物質生活水平改善的過程中,將孩子的教育視為一種消費而非投資、一種任務而非責任、一種被迫而非自覺,那么經濟增長帶給教育的絕非是一種希望,而是一種戕害。
\\( 二\\) 教育發展中的 “經濟危機”
20 世紀 90 年代中后期以前,教育在農村社會成員和子弟眼中是神圣的,它是進身仕途、改變命運、振興社會的重要力量,因而受教育得啟蒙是一件令人向往和珍貴的事情。但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義務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了,人們在教育的繁榮和發展中少了一份激情或幻想,多了一些理性。
這種理性反映為農村社會成員的教育權利意識覺醒,他們從教育公平、教育功效等方面對教育寄予了更多期待,而不再像過去將孩子交給學校、教師就一切了事,他們會思考子女接受教育值不值、好不好、對不對? 可以說,這也是一種社會教育進步在農村社會成員身上的體現。
另外,近年來農村教育在經費投入、校舍建設、招生人數等方面都有了綜合性長足發展,但與這種規模擴張相反的是農村社會成員對教育的熱情或信心降低,對教育與就業的不對接往往抱以 “白讀了、白供了”的心態,漠視子女或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而助推了學生的輟學和流失動機,造成所謂 “讀書無用論”思想在農村社會的蔓延。換言之,農村社會、家庭及成員眼中,農村教育對農村社會發展的價值或推動作用日益降低,重要的理由是農村教育沒能帶來直接經濟回報,卻在教育過程中承擔了巨大負擔,于是農村社會主體對教育表現出逃避心態和行為選擇。然而,不同于此的是農村教育自身卻對功利價值加以獻媚,一切與升學考試無關的教育內容、思想、方法都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剔除,目的在于使學生盡可能考入最好的大學并找到一份較高報酬的工作,以實現教育的工具價值。因此,農村教育在犧牲農村社會成員綜合素質的情況下 “爬行”,而沒有實施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的教育復興。這無疑為農村經濟發展埋下了危機,也即農村經濟發展可能呈現出加速度的量的增加,但缺乏附加值,如許多農村父母外出打工賺了錢,其用途主要傾向于修建、擴建房屋、添置高檔家具等以顯富裕,滿足孩子無控制的物質欲,而在其離鄉打工的過程中自身素質提高、孩子健康成長等方面沒有給予有意的自覺關注,其生活完全被金錢所控制。同時,農村村落中出現大量良田荒種或挪占它用等現象,以及只有老人和兒童獨守農村的空巢景象,可以說農村經濟發展為一種失重的、空虛、遠離文明的異化怪獸,吞噬著農村社會健康的肌體。
二、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負效應的成因
如果我們在關于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上,拋棄應然的辯證統一觀,從現實來直視它們的真實面目,得出的結論會大不一樣,如農村教育在經濟發展中沉淪,成為社會各種 “平庸惡”的推動力量,經濟增長帶給教育的不是希望,而是讓教育在經濟的 “關懷”中異化。同時,教育如產業一樣膨脹、擴張,為社會經濟發展添磚加瓦之余,喪失了其促進經濟持續良性發展的人文精神基礎,經濟在異化的教育中陷入了畸形發展。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教育與經濟發展逐漸背離了正向關系,使得二者發展之間出現了諸多負效應?
\\( 一\\) 教育與經濟關系的認識偏差
許多時候,教育學理論在闡述教育與經濟關系時,往往抽離教育與經濟之外的復雜的自然、社會、文化環境因素,而單純對二者進行函數關系論證或解釋,給學習者造成教育與經濟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當然,我們重視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和經濟對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但這一關系會因教育、經濟之外的因素影響而出現滯后性、負面性、不對應性等可能。比如,在農村地區,農村教育發展明顯受到濡染了農村文化的農民觀念、價值的影響,即使他們收入增長了,也并不意味著能出現重視教育的轉向,相反會蔑視教育以致讓子女較早輟學。因此,我們在對待農村教育與經濟關系的認識上,需要確立起對二者的正確認識,明確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人,其宗旨和目的是培養一個健全的生命主體,所以教育的關鍵不在于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的價值是依附于教育對象。換言之,教育是促進包括經濟在內的農村社會發展的基礎,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推動力在于打破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壁壘,使農村社會發展有著一個公平的市場和政策環境,充分發揮農村社會自然、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和調動農村社會成員的生產、生活積極性。
\\( 二\\) 農村教育結構的基礎和重心錯位
農村教育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不少時候人們對農村教育的指稱是模糊的,不加區分地混淆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學校教育、農村成人教育、農村職業教育等,也即我們在談論和認識農村教育過程中沒有找準農村教育結構的基礎和重心,因為不同類型和層次的農村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與農村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有區別的。其中,農村學校教育理應有著城市化取向,為農村子弟提供接受所謂的精英教育或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和渠道。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農村學校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漠視農村社會自然、文化資源對學生的重要性,但必須要堅持的是加強農村學校教育與城市之間在水平上的看齊,農村學校教育的作用是打基礎,重心在于培養學生對待自然、社會、世界的科學與人文知識、意識和情懷。而與農村經濟發展有密切聯系的是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可在現實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主體的農村社會成人或農民卻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條件或載體,只有農民轉變教育觀念或教育認識,并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更好地促進并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現實中的農村教育似乎只有學校教育獨尊,而社會或人們卻偏偏將經濟發展重任扣其頭上,這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因此,農村教育與經濟關系需從微觀多元層面加以剖析,區分農村普通學校教育、農村成人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各自發展的重心與任務,而不應對它們不加區分地求全責備。
\\( 三\\) 農村文化個性的褪色
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的負效應,除了來自于教育、經濟自身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農村文化個性的退場。農村文化是農村社會成員基于當地的自然地理、氣候而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一整套反應系統,表現為語言、服飾、飲食、建筑、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構成的 “文化心理場”,它們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農村社會成員思維、價值。也就是說,農村文化的存在使得農村社會成員有著獨特的對自然、社會、自我的認識,它成為農村社會成員精神生命的支撐。但隨著現代化、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并在社會工具理性價值的主宰下,農村社會慢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走向唯一化,人們逐漸被經濟、物質占據了頭腦,生活的一切都圍繞著物質經濟展開,農村各種文化事項不斷被現代文化取代而消失,農村社會成員生活沒有了退守的精神家園,只有不斷地被物質經濟現代化拖著前進。在這種背景下,農村社會成員所看重的是農村教育的經濟功能,而又由于農村經濟功能的依附性、滯后性、周期性而被農村社會成員視為一種負累??傊?,農村文化個性的喪失,加劇了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的裂痕,一方面農村社會及成員將物質經濟發展當成生活的重心甚至全部,在物欲的追求中,傳統文化孕育之下的 “知足、平和、互助、寬厚”精神被 “競爭、攀比、焦慮、心計”等包圍??梢哉f,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往往以犧牲農村文化精神為代價,包括教育在內的整個農村文明都被淹沒在物質經濟浪潮中。
三、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負效應的消解策略
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在實踐中表現出一些負效應,而二者之間和諧關系的形成并非單一靠某一方的力量促成,理應從農村教育、經濟、文化及整個國家社會發展層面來加以考量。
\\( 一\\) 回歸真、善、美相統一的教育本質
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并非是線性關系,農村教育發展有著自己的本質和特點,它不應單純變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因變量,而應該是一種自變量的存在,體現出農村教育的育人性。眾所周知,包括農村教育在內的任何教育都以人為對象,而人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大層面,且統一于人身上。因此,農村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應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教育教學要有助于學生心智的開啟,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教育內容要兼顧科學和人文的統一,教學方法宜采取對話式,通過師生圍繞以自然規律探索為目的的科學知識; 以社會現象、人類信仰、價值相關的真、善、美為目的社會人文知識; 并結合農村當地的人文地理等鄉土知識的對比學習,將學生塑造成有著自由思想、獨立精神、情感豐富、道德自律的生命個體。農村教育只有培養出正確對待經濟與生活關系、樹立起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生命個體,才能將農村社會在未來發展中導向和諧之路。
\\( 二\\) 構建多元分類的農村教育體系
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要形成互促共諧局面,對農村教育而言需要建立起合理的農村教育體系,并明確各自的重心與任務。對農村基礎教育、普通教育而言,其對象是未來國家與社會的主人,對其培養要求需與城市教育對等,也即不能因受教育對象身處農村而有著所謂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區別,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都應具備能承擔起未來社會建設的綜合素質。而作為當下農村社會建設主體的農民而言,無論是提高其獲取經濟收入的技能素質,還是傳承與創新農村文化的能力,都應通過農民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來實現,而非借助于農村基礎教育、學校教育的經濟功能來完成。為此,目前需要大力加強農民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的發展力度,從教育機構、形式、內容、師資等方面加以切實落實與開展,而且突出對農村社會成員綜合素質的培養,使他們在意識和情感上認可、重視、熱愛農村,在技能和能力上注重農村自然地理資源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上形成對主流文化與農村文化的自覺關注。
\\( 三\\) 優先發展農村及農村教育
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都十分重視 “三農”問題,將 “三農”問題的解決作為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蛇@種觀念上的重視并不等同于現實中城鄉發展二元差距的消失。事實上,城鄉發展差距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有著拉大的趨勢。為此,從公平和正義視角來看農村及農村教育發展問題,就必須實行農村及農村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這種戰略的實施有著迫切性和必要性,原因在于除了城市和農村社會整體和諧發展之外,還在于當下以城市主流文化為主導的社會發展遇到了各種問題,如環境惡化、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等。因此,作為后發的農村及農村教育更應避免陷入類似的泥淖之中。黨和國家理應將農村、農村教育的優質發展作為整個國家發展戰略的優先考慮對象,從經費、政策及各種物質、人文方面給予支持。
參考文獻:
[1] 趙志勇. 農民教育與農民弱勢處境的改善 [J]. 前言,2007 \\( 2\\) : 192 -193.
[2] 鄒小華. 農民的教育需求與農村教育改革 [J].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 \\( 1\\) : 121.
[3] 陳舉. 農民的教育觀念和農村教育選擇 [J]. 伊犁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 \\( 2\\) : 110 -111.
[4] 李錄堂,張藕香. 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收益錯位效應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 \\( 4\\) : 255 - 256.
[5] 張詩亞. 強化民族認同: 數碼時代的文化選擇[M]. 北京: 現代教育出版社,2005: 110 -111.
[6] 劉鐵芳. 鄉土的逃離與回歸: 鄉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6 -7.
[7] 杜育紅,梁文艷. 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 人力資本的視角 [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 \\( 6\\) : 74 -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