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內相關研究
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問題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點問題,也是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關鍵問題。當前,國內關于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問題的研究成果不多,現有的研究多數是對高等教育經費籌措問題的探討,這些研究成果對地方農業院校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問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而筆者適當地擴大了文獻收集的范圍。從筆者整理的資料來看,國內相關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成本分擔研究
羅海燕在《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中的政府責任問題研究》指出:政府承擔重要責任才能確保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健康發展。文章指出政府在研究生教育成本中要承擔財政分擔責任、政策支持責任和行政責任。
周翼翔在《研究生教育實施成本補償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研究》中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借鑒美日研究生教育成本補償的經驗,提出了我國研究生教育成本補償的政策建議。
孟東軍在《中國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機制與學費政策研究》中指出: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成本分擔方法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規模和教育質量的必然途徑。文章明確了政府、學校、個人和社會這四大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主體,構建了我國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的模式。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們從實施成本分擔的益處出發,在明確成本分擔的責任主體后,探討了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的機制模式。在我國當前國情和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背景下,實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是確保質量、保障規模的必然要求。
(二)關于我國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體制機制的研究
徐珊 、汪玲在《對我國研究生教育財政投入體制機制的若干思考》中建議國家要適時成立研究生教育撥款委員會,促使教育經費分配更加透明高效;加大研究生教育的財政投入,為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經費保障;完善研究生獎助體系等。
萬明在《我國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研究》中分析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歷程和現實基礎,在對研究生教育進行國際比較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我國多主體的研究生教育籌資機制和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資助體制的具體措施,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提供了理論指導。
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們對如何實現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多渠道化進行了探討。研究生教育有別于全日制本科教育,其經費來源、經費籌措方式、經費保障機制需要不斷深入研究。
(三) 關于我國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及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彭莉君在《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中對我國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與效率進行了研究,為更好地配置研究生教育資源,解決研究生教育所面臨的資源短缺問題提出了政策建議。
柯佑祥 彭安臣在《研究生教育投資體制與經費籌措政策研究》中指出:我國研究生教育現行的投資體制仍沒有脫離計劃經濟運行模式的樊籬,存在管理單一 教育不公投資主體間權責含混等問題。文中指出要認清形勢,立足國情,建立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研究生教育投資體制。
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們從不同的側面對我國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及經費問題提出了各自的觀點。歸納起來就是:研究生教育資源短缺;研究生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效率不高;研究生教育投資體制存在管理上的問題。對于是什么導致了這些問題,學者們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
(四)關于經費籌措的國際比較研究
溫靜在《美國聯邦政府研究生資助政策研究》中從資助規模 資助形式 資助渠道 資助集成化管理等方面探討了美國研究生資助政策的實施現狀與基本經驗,從國家資助政策層面豐富了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的途徑與方法。
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借鑒西方經驗來研究我國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問題的學者不多,當前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的國際比較研究較少,所涉及的范圍不廣,需要有更多的學者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五)關于我國高校辦學經費籌措相關問題的研究
1.關于政府撥款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政府撥款比例及政府撥款政策的研究。王沖在《經濟增長要素中的高等教育投資》中提出要完善財政體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真正落實教育優先和適度超前發展的方針。胡卓如在《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集中研究》中提出應轉變撥款模式,要積極探索以直接撥款為主、間接撥款和效益撥款為輔的混合型撥款機制,特別是科研撥款應采用競爭撥款為主的模式。
2.關于銀行貸款的研究。王沖、李定清在研究中表明高校向銀行貸款存在一定的風險。王沖在《經濟增長要素中的高等教育投資》一文中指出政府對銀行和高校的軟約束以及銀行對高校的軟約束會導致銀行與高校各自在追求產出最大化的過程中出現“無限貸款”。李定清在《高等學校負債籌資財務風險探析》中指出我國國家政策不完善、銀行的利率也不穩定等因素導致高校在向銀行貸款時往往會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如果高校無法按期償還貸款,那么銀行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3.關于社會捐贈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分析高校獲得社會捐贈的影響因素和建立有效的高校社會捐贈策略機制。羅公利在《社會捐贈與高教成本分擔》中指出政府的重視程度、完善的捐贈制度以及捐贈者對制度的認可程度對捐贈者是否愿意捐贈有著巨大的影響。夏子堅在《中國現行社會捐贈機制的制度困境》中指出:捐贈程序的煩瑣和對捐贈物是否被有效利用的懷疑導致捐贈者在捐贈活動前躊躇不前。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許多學者對我國高校辦學經費進行了研究,為我國高等院校經費籌措問題提供了不少理論及政策支持。我國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問題的研究離不開高校經費籌措的理論和指導,其籌措渠道、籌措方式、決策流程等對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問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學者對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及籌資方式問題的研究比我國要早一些,他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視角相對寬泛,筆者主要概括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學者的相關研究。
1960 年,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Shultz\\)。理論認為教育投資是一種生產性投資,個人能夠從教育中受得益處,社會也能夠從教育中獲益,二者都必須對高等教育的成本承擔一定的責任。
198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Freedman\\)建議高校進行學費制度改革,由高校、學生個人及家庭來承擔相應的教育費用。
20 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經濟學家約翰斯通\\(Johnston\\)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在1986年的專著《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英國、聯邦德國、法國、瑞典和美國的學生財政資助》中,約翰斯通正式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理論指出所有受益方都應當承擔高等教育的成本,高等教育的成本應當由政府、家長、學生和社會捐贈者來共同分擔。在2002年出版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中的財政與政治》中,約翰斯通明確指出:高等教育成本不能再完全由政府或納稅人承擔,學生和家長也要承擔相應的教育成本,學生和家長要通過交學費和使用費來分擔高等教育的成本。
此后,研究怎樣拓寬高等教育經費籌措的渠道成為世界上許多學者的共識,學者們開始在相關領域開展了多角度的研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學者分別以某一國家為具體對象進行了高等教育多渠道籌資的研究,如美國學者斯特龍德和金姆提出建立大學生資助基金委員會,并公開向全社會籌措資金、募集善款。澳大利亞學者米歇爾在回顧澳大利亞以往的高校資助方式后,探索了高?;I措經費、增加收入的新途徑,也就是政府通過增加高校困難學生的資助減輕高校在這方面的支出壓力。英國學者圖鎮德和愛麗娜認為物價上漲和學生人數的上升導致英國高校教育經費短缺,并提出政府加大對高校財政的支持力度、高校適度增加學費、強化校企合作、優化經費管理等建議。
從國外的研究資料來看,許多學者從經濟學、教育學、社會學等角度對高校教育經費籌措問題進行了研究。國外學者對高等教育經費籌措問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視角上相對要寬泛些,這些方法和思路值得我們借鑒。然而,要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問題做出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在借鑒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還要看到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參考文獻:
[1]王沖.經濟增長要素中的高等教育投資[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3\\(2\\):4.
[2]胡卓如.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機制研究[J].暨南學報,2008\\(2\\):133.
[3]李定清.高等學校負債籌資財務風險探析[J].商業時代,2006(32\\):69.
[4]溫靜.美國聯邦政府研究生資助政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5]羅海燕.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中的政府責任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
[6]周翼翔.研究生教育實施成本補償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05.
[7] 孟東軍. 中國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機制與學費政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3.
[8]徐珊 ,汪玲.對我國研究生教育財政投入體制機制的若干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26-29.
[9]萬明.我國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