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農民開始進城務工。然而,由于農民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以及城市住房、交通、生存等各方面的壓力,使得農民只能把孩子留在農村,讓他們在祖父、祖母等的照看下學習與成長,于是留守兒童這個現在被大家廣為熟知的群體就產生了,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人們常說:“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人生成長的搖籃?!?可見,父母的言行舉止、生活態度、思維方式等對兒童性格的培養、價值觀的形成發揮著很大的作用。但是對這些留守兒童而言,缺少了父母的關愛,缺少了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缺少了正常家庭環境的氛圍,使得他們不管在生活上、學習上,還是心理上都產生了很多問題。而且,由于留守兒童一般都是由祖父祖母等代為照看,由于祖父祖母教育知識的匱乏以及代際溝通的影響,更加劇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比如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不太理想、輟學現象比較嚴重、違規違紀現象比較多、人際交往能力差、情感相對比較冷漠等。而留守兒童是未來農村發展的主力,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本,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我們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去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二、教育成本的理論概述
成本是指從事一項投資計劃所消耗的全部資源的總和,而教育成本則是培養每名學生所支付的全部費用,即各級各類在校學生在學期間所消耗的直接和間接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總和,用公式表示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間接成本。不同的學者對教育成本有不同的劃分與匯總方法,一般認同的分類為(見表 1)。
教育成本是衡量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對教育消耗的重要指標,也是研究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基礎,研究教育成本有助于確定財政性教育經費在各級各類教育間的合理分配,也有助于加強學校內部管理,提高教育投資效率和經濟效益。因此,運用教育成本理論分析留守兒童教育中的成本問題,有助于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從而促進留守兒童能夠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優質的教育資源。
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成本分析
1、留守兒童的教育成本問題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城市里兒童的教育成本太高,主要表現為直接成本。一方面,送子女到城市讀書需要收取高額的轉校費;另一方面,城市的生存成本普遍偏高,兒童在城市中的衣、食、住、行等無疑會加大父母工作的壓力。同時,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附帶著很多間接成本,是我們所不容忽視的。一方面,即使兒童在城市上學,但是卻不能在城市參加高考,而城市的教學內容與農村的教學內容又有很大差距,這對兒童的高考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另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讓孩子在缺乏親情、缺乏家庭教育,缺乏正常生活氛圍的環境中長大,使得他們對父母的感情淡薄,與父母的感情交流較少甚至存在一定的障礙。而且,兒童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順序性,有發展的關鍵期,錯失兒童發展的關鍵期,使他們產生一系列的知識學習、道德品質、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等問題,這些都是父母外出打工所要付出的間接成本,所要付出的代價。
2、政府應加大對留守兒童教育的投資
政府加大對留守兒童教育的投資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對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言,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社會收益率都是高于高等教育的,但是我國一直有“輕初等重高等”的現象,這是由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資回報期高于高等教育而造成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對社會的高收益性決定了我們應該加大對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資,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投資。其次,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是由中國現代化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而引起的,縮小城鄉的差距,加快農村的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
但是,城鄉差距的存在以及城鄉發展的進行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不是在一個短暫的時間內就能解決的,這就決定了留守兒童問題存在的長期性。然而,由于留守兒童是農村未來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因此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及早解決對整個社會發展都是有利的。最后,留守兒童心理、身體的發展與成長有自己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差異性等特點,他們的身心發展是有及時性的,如果錯過了兒童身心發展的最佳時機,是沒有辦法彌補的。因此,從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高收益性、留守兒童問題存在的長期性、留守兒童教育的及時性等幾方面充分表明了政府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而政府解決這個問題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加大對留守兒童教育的投資。教育的投資是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兒童教育質量、培養農村發展優秀人才的關鍵。
對教育的投資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應該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
教師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他們的言行舉止、言傳身教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他們也是最先了解到兒童的學習狀況、生活狀況和情感狀況的人。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班集體里的言行舉止以及他們的試卷、作業、日記等及時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狀態。
因為學生的試卷、作業、日記等都會不同程度的表現出學生的能力、態度、價值觀和性格特征,如果老師能及時的給予學生安慰、鼓勵,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很多老師精通于專業的教學知識,在對留守兒童的情感問題、心理問題、生活問題的處理以及運用心理學等知識來解決學生問題的能力上很欠缺,而這些問題是普遍存在于留守兒童身上的嚴重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加大對老師的培訓,不僅是專業教學能力的培訓,更重要的是及時捕捉與解決兒童情感問題、心理問題、生活問題的的能力,從而讓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不僅在學習上給留守兒童以幫助,更能夠幫助他們走出因“缺乏家庭的關愛,缺乏正常的家庭氛圍”所帶來的情感問題和心理問題的陰影,讓老師不僅作為學生的“傳道授業解惑”人,更作為他們的“心理咨詢師”、“情感傾訴人”。同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好班集體的影響,建立班集體的良好氛圍與文化,比如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等,讓留守兒童在班集體的影響下,在學生與老師的關愛下,把班集體變成一個溫馨的家,把老師與學生變成可以傾訴心聲的人,從而能夠讓他們健康茁長的成長。
(2)政府應加強家庭教育培訓與咨詢機構的建立
留守兒童在學校中的教育一般是在教師的教導下完成的,而在家庭中的教育則是在祖父、祖母等監護人的照顧下完成的。但是祖父、祖母等監護人的觀點、思想等比較落后,缺乏專業的教育知識,所以政府應更多的建立家庭教育培訓與咨詢機構,這種機構應該不僅為老人提供新觀念、新思想的培訓,更是對他們教育方式的培訓、關愛兒童成長與發展的培訓。同時,這里也應該成為兒童除了學校之外的健康成長的樂園,給他們提供父母式的關愛,為他們及時解決問題。
總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嚴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留守兒童本身應努力調整自己的情感、心理和生活狀態,讓自己向積極的、健康的方向去發展。同時,也需要我們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的大力關注與密切合作,為留守兒童身心的發展、為留守兒童教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與優質的資源。
參考文獻:
[1] 馬紅萍,謝東水.和諧社會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經濟學分析.經濟研究導刊,2008 \\(17\\).
[2] 靳希斌. 教育經濟學 [M]. 4 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魏俊,毛奎寶.人力資本理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經濟學視角.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