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教育社會心理學是上世紀 70 年代在美國逐步興起并日益影響深遠的年輕學科,傳入國內并發展至今已逾 40 年。其中,“教育社會心理學”這一概念首先出現在 Getzel(s1969)編撰的《社會心理學手冊》中,這預示著該學科的產生。國內研究始于 1983 年,以張世富撰寫的《課堂中的教育社會心理學》和由章志光翻譯林格倫的《課堂教育心理學》為起點。
隨后,時蓉華(1989)撰寫的《現代社會心理學》第十八章提及“教育社會心理學”,并將此學科看作社會心理學的分支,更為關注的是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在教育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性。
由于教育社會心理學整合了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所以關于其學科性質的界定問題,仍是不同學科研究者探討的焦點。本文擬從多學科的角度出發,梳理教育社會心理學在國內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就該學科的學科性質歸屬問題作出分析。
1 教育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反思
我國教育社會心理學發展的時間較短,學科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v觀國內有關教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研究者不難發現存在以下幾點問題:(1)20 世紀 90 年代是國內學者研究教育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高峰期,出現了很多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國教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基礎。但近十年了,國內關于該學科領域研究的文獻資料依然很少,無論是在理論建構,還是應用研究方面并無新的突破。(2)盡管有很多學者努力建立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出版相關專著,但其體系仍較多依賴國外教材的框架,或是搬照社會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在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的建構上無獨特之處。
(3)研究領域龐雜,缺乏有針對性的、突出的研究課題,研究的角度與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不免有相似之處、重合之處。
(4)自教育社會心理學誕生以來,教育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以及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入到該領域。但研究者根據各自研究的目的,從不同的角度對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進行定向,帶有很強的主觀隨意性。這不僅不利于其學科本身的發展,反而使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更加含糊。
因此,解決以上問題,明確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應是首要探討的課題。學科性質決定著學科體系的建構,決定著研究者改用什么樣的方法研究什么樣的問題,從而造出是什么東西的問題??偨Y國內多數學者的觀點,認為教育社會心理學是一門介于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教育社會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它是應用社會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研究教育系統、教育過程中個體和集體由于人際交往而發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現象,并探索它發生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這一觀點對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進行了定向,被后來的研究者普遍接受并引用。但是不禁引發新的思考:首先,既然已有了明確的學科定向,為何在教育社會心理學發展的過程中,還會出現諸多混亂的局面,研究中存在的不確定與爭論,是促進了還是阻礙了學科本身的進步。其次,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于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定向不完善造成的,還是研究者根據各自的研究需要,對其學科性質定向的主觀隨意性造成的呢?
鑒于我國的教育社會心理學仍處于創建階段,本文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探討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的歸屬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些共識。在此之前,明確一門新興學科形成的要旨是什么尤為重要。
2 學科性質劃分的標準
判斷一門學科是否具備形成獨立學科的必要條件其標準很多,一些研究者已進行了比較系統深入的研究。在社會科學學科性質的劃分中,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特征:(1)內容的專門性;(2)對象的成熟性;(3)研究方法的科學性;(4)從理論形態上去把握認識。
從以上研究結果,可以發現:人們是一門學科的認識,其最根本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對象與方法兩個方面。
除此,則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論體系。當然,關于學科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第一,在應用中形成的學科并不妨礙其形成真正的學科,只要它有對象有方法,也可自成體系。第二,方法有“專利”,但并非專用。沒有獨特的方法也并不妨礙一門學科成為真正的學科。第三,實踐指標也是評判一門學科形成的重要標準。歸納起來,評判一門新學科是否具備成熟條件,主要從兩個方面看:一是學科理論方面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二是實踐方面的,是否有代表的人物、著作、學術組織和學術期刊。
針對于后者,國內學者在研究教育社會心理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已經梳理出了相當清晰的脈絡,不存在過多的爭議。因而,另一重要的學科特征量——對象與方法,便成了研究者討論的焦點,這也是本文對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進行探討的起點和落腳點。
3 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的探討
3.1 學科性質諸論
教育社會心理學起初主要是運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觀點研究和解釋某些教育現象,例如課堂中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互動等問題。隨著其學科體系的不斷發展,研究的問題逐漸廣泛并產生了分歧。而這一分歧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對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的看法不同所導致。主要表象為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教育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學兩個領域的結合,并且它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理論體系和研究內容。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教育社會心理學僅僅是社會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它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國內著名學者張志學的觀點認為,教育社會心理學是運用基本的社會心理學觀點和研究方法,來考察學校系統中,集體或個體由于人與人間的相互作用而發生的心理現象,進而探討它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3.2 學科性質的分析
總的來看,無論如何界定教育社會心理學這門學科的性質,研究者學者都一直強調社會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這并不妨礙教育社會心理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社會心理學一經脫離社會心理學的,便會在研究對象與方法上尋求自己獨特的方向。但同時研究者還是要反思:教育社會心理學發展至今真的尋找到了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獨特的研究對象和專門化的研究方法了嗎?
首先,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實踐基礎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其自身發展的局限。社會的需要對教育問題提出新的改革要求,迫切需要新的教育理論來指導,局限于教育心理學學科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傳統,僅僅依靠教育心理學已經不能承擔起教育改革的重任。這促使了研究者對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的反思,從而促發了教育社會心理學的萌芽。如果說教育社會心理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有區別于教育心理學的獨特之處的話,那便是教育社會心理學開始變換角度看待教育問題,開始關注學校教育環境中所隱含的微型的社會關系。它試圖從社會社會學的視角去描述、分析、解釋和解決學校教育中的問題,深化對學校教育問題的理解。
其次,社會心理學的發展為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方法指導。教育社會心理學并不是機械地套用應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問題,而是經過吸收將其融入到整個教育體系中。把研究課題落實到教育系統內特有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現象之中,從而其形成緊密的聯系。在過程中便形成了教育社會心理學獨特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所謂獨特的理論體系指的是以社會心理學中成熟的理論觀點為基礎,將其轉化的學校情境中進行研究。
因此,教育社會心理學的理論體系應該建立在這種轉化的關系上,并且由于研究情境和研究對象的變化形成了有別于社會心理學的新的理論體系。同時教育社會心理學所形成的獨特的方法體系,這種方法體系的獨特之處就體現在它必須借助于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融合各種方法于一體。所謂方法有專利,并非專用,所以這并不影響教育社會心理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最后,教育社會心理學與教育社會學也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是特殊教育現象,教育社會心理學在研究社會文化環境對個體教育的影響和個體社會化進程方面,與教育社會學存在聯系,但又因其強調從微觀的視角考察社會文化和群體心理影響而與教育社會學相區別。
4 結論
綜上所述,教育社會心理學與相鄰的學科在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架構方面,既從上有交叉又相互區別,它已經具備了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條件。但如果將其學科性質簡單地歸屬于一門交叉的邊緣學科,與其說是合理科學的,不如說是受限于當前的研究水平所致。因為,作為教育社會心理學母體學科的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他們的學科性質歸屬也并非明確。例如,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中一直就存在兩種觀點,即心理學家眼中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家的教育心理學,其學科性質的模糊性顯而易見。所以對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的定向,依然是一個困難和漫長的過程,而這也正說明了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體系還未正真形成,對于一些基本問題的分歧還有待解決。這無疑也驗證了學科發展的軌跡:在混亂中爭論,在爭論中發展,在發展中達到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