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提出
當前我國農村父母外出務工、兒童留守現象相當普遍.據有關部門的保守估計,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家人幫助撫養的兒童,在全國農村不少于千萬,由此形成的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所謂的"留守兒童"是指由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不得不讓自己的孩子留守在農村,托給老人、親戚或其他人來照顧.
留守兒童長期親子分離的特殊狀況、教育的缺位、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目前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十分豐富,但結果卻有很大差異.有的研究顯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低,總體狀況比非留守兒童差;另有研究發現,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心理發展水平沒有差異,其心理健康狀況相對樂觀.現有研究主要取樣于留守兒童高度集中地,如四川、廣東、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的農村地區,這些地區集中了全國87%的留守兒童.而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留守兒童的研究比較少.本研究試圖通過實地的訪談調查和心理測量,了解貧困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心理成長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著重考察農村留守兒童的自尊、焦慮與孤獨情緒的特點,探討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因素,并為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提出建議.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分層隨機抽取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五所農村中心小學校五、六年級學生531名,平均年齡為11.6±1.05歲.其中五年級238人\\(44%\\),六年級293人\\(54%\\);女生268人\\(51%\\),男生263人\\(49%\\);漢族418人\\(78%\\),少數民族113人\\(22%\\);留守兒童219人\\(41%\\);非留守兒童312人\\(59%\\).
2.研究工具.本研究使用心理量表與自編調查表相結合的方法.為了測量兒童對自己的評價和其同伴關系的情緒體驗,本研究使用了Rosenberg編制的自尊量表\\(SES\\)、Asher等編制的兒童孤獨量表和LaGreca等編制的兒童社交焦慮量表\\(SASC\\).①Rosenberg編制的自尊量表\\(SES\\)有10個項目,分四級評分,從1表示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A=0.77~0.88,重測相關系數為0.85.②Asher等編制的兒童孤獨量表有24個項目,量表按五級記分,總分越高,表示孤獨感越強.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A=0.90.③LaGreca等人1988年編制的兒童社交焦慮量表\\(SASC\\),共有10個項目,采用三級記分,總分越高,表示焦慮越強.量表包含兩大因子:害怕否定評價;社交回避及苦惱.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A=0.76,重測信度為0.67.
3.研究過程.分層隨機抽取了云南省保山地區五所農村中心小學校五、六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10個班,發放問卷570份,回收有效問卷531份,有效率為93%.采用團體施測,統一指導,施測人員統一培訓.
三、研究結果
1.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分層隨機抽取云南省保山地區五所農村中心小學校五、六年級學生531名,其中留守兒童219人\\(41%\\)、非留守兒童312人\\(59%\\).留守兒童中單親外出打工的178人\\(84.8%\\),雙親都出去打工的32人\\(15.2%\\).一般來說,大部分外出務工的父母,他們都會在外出前提前將孩子安頓好,雙方都外出務工的家長大都有老人在家幫助他們照看子女,也有一些處理不當,未做好安排.在外出務工的父母中,少數民族的父母極少外出務工,只有7人僅占3.3%,這可能是與少數民族聚居習慣和文化有關.外出打工的父母的文化程度,87%的母親和89%的父親都是初中及以下學歷,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他們獲得穩定工作的可能性,被迫選擇背井離鄉.
2.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自尊、兒童孤獨、兒童社交焦慮的對照研究結果.
本研究使用的量表是經國內修訂后的常用工具,其測量結果是可靠的.測量結果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F=2.859,P>.05\\)、社交焦慮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F=1.155,P>.05\\)、在孤獨量表上的得分也不存在顯著差異\\(F=.150,P>.05\\).本研究結果與國內的大多數同類研究不同.其原因可能是,一是樣本選取不同.本研究選擇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農村中心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生.而在兒童孤獨量表、兒童社交焦慮量表上的結果與周宗奎等的研究是一致的.二是實施調查的人員不一樣.目前國內大多數研究,是由教師、學校領導等完成,而本文的施測人員是經過統一培訓的社會工作專業的研究生,研究生分配到不同學校,測量在兩天內完成.三是該地區的留守兒童現象比較普遍,一個班級1/3~2/3的學生都是留守學生,留守學生因"從眾"的心理,并未感覺到自己的與眾不同,反而能形成一個保護性的小群體,相互支持.
四、結論與反思
1.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兒童孤獨量表、兒童社交焦慮量表的差異性比較,不呈現顯著性差異.因此,我們并不能得出結論:在自尊、情緒和社交方面,留守與非留守兒童是有差異的.
2.對留守兒童的成長需要正確的理解,分析兒童的生長環境,既要重視影響兒童成長的客觀因素,也不可忽視兒童是成長的主體.父母外出務工,不能對孩子做出及時的教育,但這不是影響其發展的唯一決定因素,必須通過兒童這一主體內因起作用.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呈現出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不一定是留守兒童特有的,只能說在留守兒童身上更為突出而已.教育者不應給孩子貼上"留守兒童"的標簽,并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在"留守"上.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家長和老師都會把學生的問題簡單的歸因為"留守".
3.兒童教育責任被分散,引發了教育的推諉.家庭教育本由父母雙方承擔主要責任,目前卻被分化和分解給撫養者.兒童出現學習方面的問題,就會相互推卸,讓孩子要么是放任自流,要么是無所適從.同時,現代家庭教育的一個困境就是,撫養者過多地把責任移交給教師,無論是農村學生,還是城市學生;無論是留守兒童還是非留守兒童.我們必須呼吁教育的核心和主體仍然是家庭.尤其是,鄉村教師面對農村教育的困境和工作壓力已是筋疲力盡,一個班留守兒童過多,家庭又沒有好好關注,就會產生錯誤的認識,對孩子的發展不利.
4.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關注.當出現問題時,不能相互推卸,使其無人管轄.同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善用"優勢視角"來發掘學生的優點,把成長中的危機轉變為契機.把留守學生"去標簽"化.學校應提供兒童教育支持體系,促進外出打工父母及撫養者與留守兒童的良性互動,增進親子關系,增強家庭教育的功能,為促進兒童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并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
參考文獻:
[1]羅國芬,佘凌.流動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
[2]杜鵬.聚焦"386199"現象關注農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4\\).
[3]高文斌,王婷,劉正奎.農村留守兒童抑郁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3\\):2391.
[4]劉正奎,高文斌,王婷.農村留守兒童焦慮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2\\):177-1791.
[5]張若男,張麗錦,蓋笑松.農村留守兒童是否有心理健康問題[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6\\).
[6]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現狀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7]周宗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