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到了,又一批新生帶著美好的憧憬邁進了高校。
但是,由于環境、老師、同學、學習與生活方式等都是不熟悉的,新生們在入學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普遍存在一些不適應,并因此帶來心理上的困惑和問題。而藝術院校的學生又有其自身的顯著特點:藝術天賦較高,情感豐富活躍,個性鮮明張揚,但同時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容易沖動,自我約束能力較差,不愿意接受被動管理和紀律約束。因此,更容易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因此,本文擬對影響藝術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進行分析,為探討對其進行心理健康輔導與教育的方法與途徑奠定基礎。
1、 影響藝術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1 思想轉變與適應難度大
目前,改革開放后出生的獨生子女正迅速改變著大學生群體的成分結構,并逐漸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體,而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養育方式使他們普遍獲得了較全面的物質營養和較早、較好的智力開發,學生們體魄健康,思維敏捷,知識面寬,能夠較快地接受新生事物。但是,由于受到父母的精心呵護,甚至溺愛,與社會接觸機會少,因而不少學生對父母的依賴性極強。由于家庭親情觀念的強化及社會實踐能力的弱化,新生在大學初期一般都表現為思想單純、心理脆弱、安全感不強等。而學習藝術的學生由于條件較一般學生受到父母的呵護更多、更精心。他們往往穿著比較時尚、前衛,求異心理比較突出,具有較強的表現欲,但面對環境、條件的變化,一般都表現為思想更單純、心理更脆弱、對父母的依賴性極強,思想轉變與適應難度大。
1.2 學習目標尚未明確
剛剛經歷完高考的學生都已經習慣了高中時代的生活,上課、作業、考試及活動,都由老師或班主任統一安排。
而大專院校的學習更多地需要自己來安排,根據自己的目標制訂學習計劃。藝術院校的學生專業情結濃厚,其專業在學習中占據了較多的時間,但文化基礎相對薄弱,進入大學后,專業技能訓練和藝術實踐活動的增加使得學生對專業課程更加重視而相對忽視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這就勢必導致藝術院校學生文化修養不夠,知識面較狹窄,缺乏人文精神。因此,對于為什么學習、如何學習以及學習的目標都不明確,因此,學習中的困難、考試成績與期望之間的差距等都會成為引發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導火索。
1.3 人際交往中的迷惘
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思想活躍,精力充沛,興趣廣泛,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他們力圖通過人際交往去認識世界,獲得友誼滿足自己精神上的各種需要。然而對于藝術院校的新生而言,他們對人際交往的追求往往帶有較多的理想化的浪漫色彩。但是,由于以藝術為專業的學生習慣從個體本位出發,習慣從個人的感悟出發,容易形成個性突出、自我意識強、崇尚自由的特點。因此,他們往往表現為缺乏交往的主動性,盡管有接近他人的強烈需要.但不愿采取積極態度,或封閉自我,或表現出自負、冷漠。于是便產生“知音”中斷的孤獨感、寂寞感,當筆者問及有些新生為什么不主動去和別人交流時,有的說“:父母經常告誡,出門在外,要多留心眼”,“逢人只說三分話,切莫全拋一片心”?!按髮W沒有中學那么單純,少說多看”。因此,幾乎人人都帶著理想化浪漫色彩的人際交往追求,同時又表現出孤傲的行為,還揣著一定的戒備心理來到大學,在新的集體中出現了“現在的人難處”的現象。
1.4 相對貧困化問題日漸突出
盡管我國高校已經建立起以獎、助、貸、勤為主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他們在經濟方面的困難,但學費及各種雜費對于來自老少邊窮地區以及城鎮下崗人員的學生家庭而言,仍然是不小的負擔。藝術院校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一般都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培訓,需要支付其他專業學生所不需的高額培訓費,并且攻讀藝術專業的學費高于其他專業,藝術院校學生購買專業學習用具、出外寫生、實習也需要一定的費用,因此藝術院校學生的經濟壓力相對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部分家境不太好的學生只能通過自己兼職或者其他方式來支付學習所需的費用。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差,藝術院校特困生中的大多數人具有相當程度的自卑感,在行為特征上表現為性格內向、自我封閉。面對時下大學生攀比之風日趨嚴重,城市消費水平日趨提高,他們在生理心理上都要承受一定的壓力,從而容易引發心理問題。
2、 加強藝術院校新生心理健康輔導和教育的建議
2.1 加強輔導員的心理學與心理咨詢知識、技能的培訓
這是時代發展對輔導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輔導員工作內涵的具體延伸和擴展。心理健康輔導與教育實質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有機整體,一個人的認知、情緒和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與一個人是否具有正義感、道德感、幸福感等道德力量的形成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要有力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擁有一支具有較高的心理學與心理咨詢知識素養的輔導員隊伍,因此,根據藝術院校學生的特殊性和需求,建議藝術院校大力加強對輔導員老師的心理學知識與心理輔導技能培訓,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與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2.2 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掌握并重視其實際需要
作為藝術院校的學生輔導員,應客觀公正地看待藝術專業學生的特點,清楚認識到絕大多數藝術專業的學生思想進步,道德素質較高,他們在藝術上孜孜以求,不太注重外表或在外在形象上表現出“另類”,或在行為表現上玩世不恭、放蕩不羈是因其特點所致,應對他們剛離開家庭獨立生活于陌生的學校生活環境,學習內容和方法的改變,人際交往面的擴大,獨立與無法擺脫依賴的心理張力,容易出現適應和交往困難、情緒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給予充分理解。在此基礎上,努力掌握并重視他們的心理與社會需求,同時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及時、有效地疏導和緩解他們在學習、生活、發展等方面的困惑和危機,提升他們的心理品質,促進其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
2.3 及時開展團體與個體心理健康輔導與教育
對于藝術院校新生的心理問題,輔導員應給予充分關注和重視,爭取盡早發現并積極采取措施預防。如針對新生的共性心理問題開設心理健康專題講座,針對個別新生的問題及時談心幫助。 幫助新生盡快樹立起心理健康意識,了解常見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掌握應對心理問題的方法與途徑,以積極良好的心態迎接大學生活。
2.4 著重做好家庭經濟困難新生的幫助扶持工作
藝術院校輔導員應著重做好家庭經濟困難新生的幫助、扶持工作。通過查閱學生檔案、走訪、調查等方式,了解困難大學新生的真實情況,把家庭真正困難的大學新生找出來,給予重點幫扶。通過國家助學貸款、國家獎勵資助基金、學生獎勵資助基金等資助政策,幫助貧困大學新生解決生活困難。同時開展貧困學生主題教育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緩解大學新生心理負擔,鼓勵他們直面困難,笑對人生。
參考文獻:
[1] 吳漢德.大學生心理健康[D].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 張繼如.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
[3] 王瑩.藝術院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12,34\\(4\\):127.
[4] 宋曉,秦晶.淺談藝術院校輔導員所扮演的角色[J].科技信息 - 高校講臺,2007\\(3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