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起于上世紀 80 年代的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現在已經走過了近三十個年頭。醫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政府、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等各層面的關注,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漸由社團行為過渡到政府行為,進而成為普遍的社會行為。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和不足也逐漸顯現出來,制約和影響著高校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發展。
一、當前我國高校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分析與評價
\\(一\\) 教育理念
近幾年,各種教育理念不斷涌現,但大多數是基于經驗理念,基于理論理念構建的寥寥無幾。教育目標更多定位在初級和中級目標,沒有體現其高級目標。關于學校心理教育的對象存在著認識不清,甚至是嚴重誤解的現象; 國家政策導向與各地、各高校貫徹落實之間存在明顯的脫節現象。
開展教育的規模和深度不夠,工作往往浮于面上,缺乏明確、具體而有效的舉措; 工作機構、人員、經費無法得到切實落實。從宏觀上看,整體水平偏低,工作缺乏規范; 專業化程度低,與學生的需要、時代的要求還相去甚遠; 地區差異較大,各地各校的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
\\(二\\) 教育模式
有學者把其歸為三類: 治療型、保健型和提高型。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構建上,而關于其概念、原則、作用等理論缺少系統研究。研究開展的很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八少八多”: 宏觀研究少,微觀研究多; 前瞻性研究少,總結性研究多; 深入剖析少,表面分析多; 創新研究少,重復研究多; 跟蹤研究少,橫向研究多; 大樣本研究少,小樣本研究多; 發展性研究少,障礙性研究多; 特色研究少,一般研究多。實踐操作推廣性弱。一方面,一些模式構建的前提要求在許多高校不具備; 另一方面,模式構建缺乏對高校之間的差異性認識,不具備推廣價值和推廣空間。
\\(三\\) 教育領域
據調查,目前很多高校片面強調地專業知識教育和學科成績,忽視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關懷,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必選課降格為任選課或對于醫學生科目教學順序安排不夠科學。我們國家對于學校心理學家勝任特征內容的了解并不充分,其應勝任的特征框架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相關的研究文獻并不多。迄今為止,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應承擔的核心職能還未形成一致的結論,目前看主要是面向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整體上還未涉足面向教師、家長及整個教育系統的全方位心理學服務,所承擔的職能及面向的服務對象還沒有達到學校心理學家的專業要求。
\\(四\\) 教育途徑
目前,各高?;旧隙奸_設了心理教育課程,但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所用教材五花八門,有些學校甚至在課堂上主要講授普通心理學知識或變態心理學知識,甚至精神病學等課程,而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的真實的心理問題及需要卻難以顧及。同時,把心理教育教學課程化、學科化,但又缺乏明確的教學大綱、內容、方法以及有針對性的、便于學生自學的輔助教材。教育教學的基本狀況是: 重課程開設,輕心理訓練; 重個體咨詢,輕團體咨詢; 重心理測試,輕科學分析。
方法途徑從形式上講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但并不能彌補各種途徑之間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的缺憾。
\\(五\\) 教育隊伍
據調查,國外高校專職心理咨詢人員與學生的比例大致為 1\ue5fe400,而國內高校大致為 1\ue5fe10000,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嚴重短缺,直接制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因為學校重視不夠、職稱評聘不明確、工作報酬低,缺少應有的成就感和歸屬感,使得有限的師資流失嚴重。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職工作者大多是一線輔導員,他們剛從研究生或本科畢業,年紀輕,閱歷淺,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訓,缺乏相關的工作經驗,導致其本身情緒容易波動,心理容易失衡,難以勝任精細而復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新時期高校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構建的研究與探討
\\(一\\) 教育理念
向全社會滲透。不管是參考國外的經驗,還是展望我國今后學校心理學服務需求的發展趨勢,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由單一心理學服務轉變為面向學生、教師、家長及整個教育系統的全方位心理學服務。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方法、一種技術,更代表著一種思想、一種理念。首先,21 世紀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應出現校校設有心理輔導機構,人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應延伸到學生家庭、社會,形成學?!彝ァ鐣ハ嘟Y合的網絡系統。最后,必須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使高校管理人員和教師能切身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益,真正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 教育模式
在不同的取向中和諧發展。我國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有矯治性和發展性兩種取向。雖然,理論上人們大多能認同發展為主,矯治為輔,但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高校和教師都更多地著眼于矯治層面,重點為少數有問題和適應困難的學生提供服務。未來,矯治和發展仍應成為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兩大主題,但這兩大主題并不相互排斥,而是互為補充、和諧發展的。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取向應逐漸成為共識,高校在繼續關注心理適應教育的同時,應更重視全體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心理素質的優化,逐步形成矯治、適應、發展多層面和諧發展,形成以發展性為主、以矯治性為輔,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的立體教育模式。
\\(三\\) 教育領域
隨著社會需求而拓寬。社會飛速發展,學生的需求日趨多元化,隨著學校心理學科的不斷完善并根據社會各個時期的不同需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和作用也逐步拓寬到為學生、教師、家長及整個教育管理系統提供綜合性的服務—心理教育測量、心理咨詢、學習輔導、與教師或家長之間的咨詢會診、項目評估和學術研究等。相應地,我國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應突破目前比較單一的現狀,逐步由心理咨詢向學習咨詢、生涯咨詢、生活咨詢、人格咨詢等領域擴展,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自我健康形象的確立。在關注學生發展的同時,也關注家長、教師的心理健康,為家長、教師提供咨詢服務。
\\(四\\) 教育途徑
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緊密結合。不僅要運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學校心理健康中心,還要通過學校青年服務中心、校園生活滲透、社會服務和健康圖書館等途徑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還可通過開辦各類學術活動、校園文體活動等校園活動滲透健康教育。其教育途徑應由以個體咨詢為主發展到個體咨詢和團體咨詢并重,直至轉變為團體咨詢為主。同時,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應以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重要工具和載體,注重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緊密結合的同時,應充分利用網絡課程、在線咨詢、網上心理測試、BBS 論壇等形式進一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五\\) 教育隊伍
整合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學校資源整合包括學校工作分工中不同部門合作與協調、專業相近研究人員與教師的合作等。社會資源整合包括與社會有關機構的工作聯系、專業的咨詢師與治療機構的合作等。目前比較可行的辦法是為不同層次的學員設置針對性的培養目標和考核標準。其次,不管是哪個水平的培養過程,都必須做到規范化,達到相應的培養標準。另外,培養效果的考核也應嚴格按照規定的勝任特征標準進行,逐步建立起既能夠應對我國當前學校心理學服務需要,同時又能嚴格保證培養質量的多層級、規范化的學校心理學家資格認證制度。
綜上所述,盡管目前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及其實施越來越重視,但由于種種原因,還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主干理論研究的乏力與弱化,不同研究取向、學科取向的不良分化與偏差,資格認證的不規范以及監督管理的不嚴格等問題,該領域的研究還應不斷深入。
參考文獻:
[1]田曉紅. 分析與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 82-84.
[2]王聿潑.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發展中的問題探析[J]. 江蘇高教,2007,6: 128-130.
[3]仰瀅.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0 年回顧與展望[J]. 中國高教研究,2008,7: 77-79.
[4]熊英,趙珊.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機制研究[J]. 高教論壇,2011,8: 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