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戰時關于陸空戰略的爭論,學界一般指發生在1943年華盛頓會議期間史迪威與陳納德關于駝峰空運物資分配方案的辯論。研究者大多認為這次爭吵影響了美國的對華軍事援助,也有學者強調爭端的起因在于史迪威個人品質的惡劣[1][2][3][4][5][6][7].最近有研究指出美國并未滿足蔣介石提出的增強中國戰區空軍實力的要求,對中美關系有一定的負面影響[8],有學者則提出當時并不存在陸空戰略之爭。[9]
中美間的這次爭論嚴重影響了雙方的軍事同盟關系,因此有研究認為開羅會議是戰時中美關系的轉折點[10][11][12][13]49,部分學者將會后中美關系的緊張歸因于馬歇爾破壞了羅斯福的對華友好政策[7]204.也有學者指責馬歇爾為避免影響歐洲戰場,在對華軍事援助問題上,采取了“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益”政策[14]26.
然而上述研究并未重視蔣介石與羅斯福之間,以及美國政府內部在陸空戰略上的分歧,也忽視了羅斯福對美國對華軍事援助具體內容的干涉?!瓣懣諔鹇灾疇帯睂χ忻狸P系的影響也未得到重視。開羅會議后,羅斯福逐漸改變對蔣介石的態度,提出軍事觀察組進入延安和史迪威指揮權等問題,內在的原因是出于其空中戰略的需要。僅胡越英在其研究中提出馬特洪恩計劃對史迪威指揮權等問題有影響[15],但并未進一步闡釋其關系。本文將通過梳理中美兩國檔案文獻,力圖以此爭論為切入點,剖析中美兩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戰略分歧,解釋兩國同盟關系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
一、中美間陸空戰略之爭的雙重含義
太平洋戰爭期間,中美兩國不僅在先歐后亞,還是先日后德的大戰略層面存在分歧,在中國戰區的具體戰略上也存在激烈的爭論。學界以往重視蔣介石與美國在華軍事代表史迪威之間的沖突,而忽視蔣介石與羅斯福之間的矛盾。而且從實際情況上看,前者是雙方存在誤解的產物,而后者則是中美間的真實矛盾。
學界將陳納德在接待美國特使威爾基時,托其轉交給羅斯福的信件視作陸空戰略之爭的起點[16]212-216,并認為在華盛頓會議期間,兩人關于駝峰物資分配方案的辯論是爭論的主要內容。[17]224蔣介石在1943年初否決了史迪威提出的局部反攻計劃,并多次向美國政府提出提高陳納德的地位,以及有利于陳納德航空隊的駝峰物資分配方案[17]214.在華盛頓會議期間,蔣介石通過宋子文全力支持陳納德的“空中攻勢計劃”[17]223,使得這次爭論從史迪威與陳納德爭奪后勤資源的辯論,變成史迪威與蔣介石之間的直接沖突,并上升到影響中國戰區戰略走向的層面。
蔣介石與史迪威在中國戰區的戰略規劃上存在較大的分歧。史迪威認為當時的中國陸軍無力承擔保衛機場的任務,因此他主張將有限的軍事援助優先用于軍隊改革和反攻緬甸,以便能進一步改善中國戰區的后勤狀況。而蔣介石面臨國內正面戰場更為直接和實際的壓力,同時他認為中國軍隊無力承擔反攻的主力任務,因此積極爭取英美在反攻上扮演主要角色,并且決定在英美做出明確承諾前,拒絕參與反攻戰役。因此蔣介石與史迪威之間產生了激烈的沖突,這種沖突也導致史迪威對蔣介石的戰略意圖產生了強烈的懷疑。
史迪威在華盛頓會議上指責蔣介石唯一的戰略錯誤就是“儲存大量物資和裝備,以及一支空中力量來結束戰爭”383.史迪威對蔣介石的指責并非毫無根據。他認為蔣介石對反攻緬甸態度消極,“不愿作戰”[19]183,而他的判斷不僅來源于在緬甸保衛戰期間合作的經驗,也依據美國駐華大使館對1942年浙贛戰役的調查報告。在調查報告中,即便一向與中國政府關系良好的美國海軍觀察人員經過實地調查后,也表示:“在麗水的中國指揮官有著裝備良好的部隊,并且急切的希望戰斗,但重慶下達命令,表示出于政治原因,要求他們避免與日軍作戰,并從麗水撤退?!?18史迪威對蔣介石的懷疑還有美國陸軍內部指揮權爭議的因素。由于蔣介石曾要求美國召回史迪威,而且陳納德也對美國陸軍在亞洲的指揮機構表達過強烈的不滿,使得美國陸軍認為陳納德有成為美國中緬印戰區司令官的野心[21]481-482.蔣介石為陳納德爭取獨立指揮權的措施,本意上為了提高中國空軍戰斗力和獎勵陳納德,但卻意外地加劇了他與史迪威之間的沖突,加深了史迪威對他的誤解。
史迪威指責蔣介石試圖以“空中戰略”取代對地面部隊的改革和對緬甸的反攻是一種誤解。在軍事上,中國正面戰場需要增強中美空軍的實力,以便能更有效地支援地面作戰。1943年4月19日,蔣介石要求史迪威向羅斯??偨y和馬歇爾轉達中國目前形勢嚴重的情報,指出日軍打通由武漢至宜昌的長江航線之后,如果在夏季沿長江發動攻勢,中國恐怕難以支持[17] 220-221.之后在鄂西戰役期間,蔣介石判斷日軍的主攻方向是長江三峽后,曾多次指示宋子文,要求其向美國政府請求陸軍航空隊的援助。蔣介石也在日記中認為“如美空軍能協助我陸軍作戰,則我陸軍集中后,當可向宜昌取攻勢也”476.
而在外交方面,因為中國軍隊實力有限,蔣介石拒絕采納史迪威提出的北緬局部反攻作戰方案,堅持英美方面出動優勢??樟α康娜娣垂シ桨?,在外交方面大力開展對美國政府的游說,提出“非先以英、美??哲娬跀鄶耻娊訚肪€,與確實占領仰光,打通滇緬路至仰光全路交通線不可”227,并且極力爭取美國陸軍參戰[17]245.在協商過程中,中美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英國因為種種原因,并不愿對緬甸南部進行兩棲登陸作戰[17]257.因此在1943年8月份,蔣介石再次致電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會議的羅斯福與丘吉爾,要求“現在雨季將過,敵情與事實上不能再事遷移,務請閣下等在此次會議中對遠東戰略及反攻緬甸、打通仰光至昆明之交通路線具體決定實施計劃與整個步驟”259.
從宋美齡勸說蔣介石收回召回史迪威的理由中,也可以看出,蔣介石并未有以“空中戰略”取代反攻緬甸的想法。蔣介石要求宋美齡結束訪美向羅斯福辭行時,提出與史迪威合作困難,希望由羅斯福主動召回史迪威。但宋美齡認為召回史迪威會影響對緬甸的反攻時[23]854,蔣介石表示“對史迪威事并非正式要求其撤換,不過使之察知實情而已。待有便乘機以閑談出之,否則不談亦可”[23]854.
中國方面的真實態度是積極推動盟國實施全面反攻緬甸的作戰計劃,并爭取美國陸軍地面部隊參戰,同時要求美國加強中國空軍以及在華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實力,以此支援中國正面戰場。在宋美齡即將離美前,蔣介石囑咐其游說羅斯福:“惟望其能加派陸軍若干師,如不能派三師,則二師亦可。請再相機懇談,或能收效”[23]853.但由于中美兩國首腦在具體戰略上存在極大的分歧,蔣介石的外交和游說活動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陸空戰略之爭中,蔣介石與羅斯福之間的分歧并未得到學界重視。這一分歧體現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熱情地支持蔣介石和陳納德的空襲計劃,但并不支持蔣介石最為企盼的美國陸軍地面部隊參加緬甸反攻計劃。羅斯福本人對空襲日本的想法極為熱情。在美國的既定戰略中,中國的重要性在于為美國陸軍航空隊提供襲擊日本的基地。在1942年底迎接以治病名義訪美的宋美齡時,霍普金斯曾針對宋美齡提出美國集中全力對付日本的要求,婉轉透露出羅斯福對于中國戰區的戰略設計:“此建議切不可在羅總統面前提起,因為其絕不可能接受這一觀點。如果提起(此點),則(總統)將繼續表現出最友好態度但不再認真對待(夫人)此次訪問。(夫人)若能取得(保證)使以前確定的大政方針,即將中國戰區在空軍力量方面視作第三重要戰區之定論得以付諸實施,則訪問定能獲得成功。如此,蔣夫人當前所持觀點必須摒棄”[24]228.羅斯福之所以積極支持陳納德,并采納蔣介石的建議,促使美國政府在1943年將對華軍事援助的重心轉向盡快在中國發動“空中攻勢計劃”,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以中國為對日空襲基地已經是美國的既定戰略。
另一方面,從1943年的實際情況來看,美國當時唯一能夠實質性支援中國正面戰場和打擊日本的力量,是陳納德指揮的陸軍航空隊。因此在卡薩布蘭卡會議后,羅斯福不顧馬歇爾的反對,接受了蔣介石的物資分配方案,并且將陳納德指揮的陸軍航空隊改組為第14陸軍航空隊[17]216.在華盛頓會議時,羅斯福也在“空中攻勢計劃”問題上接受了蔣介石提出的方案[17]232,并且對宋子文表示“陳納德需要戰斗機及運輸機,都不成問題,余當力為設法”[17]236.
然而在蔣介石更為關心的反攻緬甸和美國陸軍地面部隊參加反攻問題上,羅斯福最初態度游移,并不明確,甚至在英國官員的游說下,曾一度試圖勸說中國政府取消宣布反攻。1943年3月24日,英國首相丘吉爾致信羅斯福,提出由于會影響對歐洲大陸的入侵計劃,英國總參謀部并不看重全面反攻緬甸的安納吉姆計劃。在29日白宮會議中,英國負責戰時船運的大臣劉易斯·W.道格拉斯進一步說服了羅斯福,為盡快完成入侵歐陸的準備應該放棄安納吉姆計劃。因此,羅斯福在次日向馬歇爾透露了可能為了滿足入侵歐陸的需要而放棄反攻緬甸的想法[21]6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