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 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 , 激發創新意識
(一)在課堂上 , 允許學生插問 . “疑是思之始 , 學之端 . ”有了疑 , 才能啟動創造的閘門 , 觸發想象與思考 ; 敢于質疑 , 才能發展創造思維能力。
(二)學生敢對教材說 “ 不”. 學習《從 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時, 有學生對標題提出異議 :“ 本文是按時間順序介紹書籍演變的說明文 ” “從……到…… ”的句式表明最早的書籍是甲骨文 , 并非書籍的 “ 雛形 ”, 所以 , 本標題不能準確說明書籍的演變過程。
(三)學生敢對教師說“不 ” . 人非圣賢 , 孰能無過?教師應鼓勵學生指出自己的錯誤。 例如老師范讀課文哪個讀音不準 , 教師板書哪個字筆順不對 , 學生總會指出、糾正 , 毫不 “留情 ”.
二、樹立學生“敢疑”的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首先,要消除“權威”的影響。 學生往往迷信書本,迷信老師,迷信作者,迷信參考答案等。
其次,要鼓勵、扶持學生敢于質疑。 對于學生的各種異想天開,只要有一點創新的成份,教師都要予以肯定或贊許,并積極引導他們樂于開口,幫助他們解疑釋惑。
再次,要在鼓勵學生多疑的同時,教會他們善疑。 講究質疑的選點和提問的藝術,才能提出好的有價值的問題。 當然,對于課本中有疑點的地方,作為老師首先要以敏銳的眼光發現并予以懷疑,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疑點,啟發學生產生懷疑,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在質疑中不能走向極端,“懷疑一切,并非否定一切”質疑是求異思維的具體運用,沒有求異就沒有創新。 許多重大發現和發明,許多科學理論的創立,首先是建立在求異思維的基礎之上的。 語文的學習也一樣,只有大膽質疑,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走上創新之路。
三、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使學生擁有創新的翅膀
韓愈曾勸導他的弟子學必“誦其文,思其義”. 孔子把學與思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王夫之也認為思與學要統一:“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則思愈遠;思正有功于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語文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教會學生多思、善思,思在問題的疑難處,思在知識的轉折點,思在矛盾的解決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 就閱讀教學而言,閱讀要和思考相結合。 讀而不思則為盲讀,盲讀絕不是真讀。 “重讀輕思”的現象正是導致中學生閱讀興趣不濃的重要原因;“讀而不思” 則是導致他們閱讀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倡導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思考性閱讀”,在思考中閱讀,在閱讀中思考。 指導學生閱讀的正確方法,鼓勵學生在讀與思中發現問題,提出思考性強,有一定價值的問題,進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閱讀新境界。
四、重視思維發散性訓練,培養學生聚合思維的能力
(一)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 發散性思想,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多角度尋求多樣性答案的思維方式。 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是發散性思維的三個思維角度。 這三個思維角度又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內容。 因此,培養養發散思維能力,應從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入手,著重啟發學生從不同方面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逐漸養成多方面、多角度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二)突破常規思維。 主張變異思維。 著名華裔美籍物理學家丁肇教授 1999 年 10 月 31 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講中說過這樣幾句話,他說 20 世紀物理學經歷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凝結成四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各自的結論:1.不要盲從專家的結論。 2.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 3.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準備。 4.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對你做的事感興趣,并為之努力奮斗。 語文教學何嘗不是如此? 課堂教學中反向立意多了, 學生求異思維的習慣形成了, 其創新意識自然會與日俱增。
(三)突破固定模式,主張多元并舉。 一名成熟的教師,大都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有的還會形成風格,形成流派。 越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教師,課堂教學方式越多姿多彩。 學生總有“常聽常新”的感覺。 此外,訓練思維的流暢性可采用所謂急驟的聯想或暴風雨式的聯想的方式。 聯想越快表示越流暢,聯想越多表示流暢性越高。 這種自由聯想訓練, 對于提高學生思維的質量和培養流暢性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促進創造性思想的發展。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還應當擬出可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旨在使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正確答案,訓練他們思維的創造性。
總之,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勝的特點,如果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不斷地更新和變化,就可有效地激發學生新的探究活動,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參考文獻:
[1]文巧平。寓文化知識于大學英語教學中 [J].湖南城建高等??茖W校學報,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