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學校執教多年,看著一屆一屆的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和他們的接觸越多,就發現他們的異常心理狀況也越來越多,而這異常之中留守兒童的問題表現將最為突出。很多的留守兒童厭學心理越來越重,叛逆表現越來越多,對未來的盲目樂觀,都讓他們在校園里顯得那么另類。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在教學工作中越來越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
近些年,農村初中學生數量不斷下降,但留守學生的比例都在不斷增加,這些孩子們失去了父母的監護和教育,行為怪異,心理問題較多,成為了學校教育的一大難題。作為執教一線的初中語文教師,我們如何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讓農村留守兒童能達到既獲得知識又健康成長的目的?近幾年的工作經歷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現狀對于提升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以及搞好語文教學對于改善留守兒童現狀的重要意義。
一、重視留守兒童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因為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養成都很差,更談不上良好的學習習慣了。比如,學習態度不端正,不能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回家后不學習甚至根本不帶課本回家等。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已成為阻礙留守兒童學好語文的主要障礙素,因此幫助留守兒童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我們語文課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
思想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養成具體的學習習慣,比如認真書寫,勤于動筆,廣泛閱讀,注意觀察等?!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成績的最終取得不是靠教師填充式的灌壓,而是要靠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其次,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留守兒童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學好語文的起點和重要動力。再次,我們要與時俱進,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使語文課堂更具自主性、開放性,讓他們在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語文不是一門可以速成的學科,它需要日積月累,逐漸養成,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語文素養的“養成”,學生才能收益更多,留守兒童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收獲成功。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為留守兒童搭建心靈溝通的橋梁
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很容易產生自卑、孤僻、叛逆等一系列心理問題。而語文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成為解決這一癥結的良藥之一。
語文來源于生活,正所謂“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課文中的內容一般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每一篇課文都是以文字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針對部分留守兒童不愿主動參與課堂的狀況,我們語文教師在設計語文課堂時,應注意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的關注,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想說,教師應鼓勵學生不斷拓展課文知識,將課文編成課本劇、舞臺劇、小品等,讓學生來表演。新穎的東西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于是我就嘗試把游戲、比賽、音樂、美術等都帶入到語文教學中。通過這些活動,讓留守兒童不斷嘗試,他們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變,能主動參與班級活動,樂于與老師和同學分享學習生活中的快樂。
在這樣的課堂里,那些性格孤僻的留守兒童,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都能主動地去參與小組活動,為本組選手出謀劃策,通過這樣的活動從而也拉近了同學們之間的距離,為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架起了橋梁。
三、注重“雙基”教育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
在現代生活中,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影響造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偏執型異常心理,這種心理的特點是任性且極度敏感。這些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愛或者母愛,在同學中不合群,如同在社會中孤立存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偏執型異常心理。比如,我們班有個男孩,是個獨生子,父親身體狀況不好,家境不太好,于是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留這個男孩一個人在家。時間久了,孩子在學校就表現異常,上課無心聽講,下課目無尊長。經過和他一番交談,了解了他的這種狀況,我便利用課余時間找他談心,鼓勵他說出壓在心里的苦悶,開導他積極面對生活,用自己的努力改變這種狀況。通過交流談心,這個孩子逐漸走出了心理陰影,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課堂發言積極了,學習成績也逐漸提高。針對這樣的留守兒童,教師更應重視他們的心理輔導和教育,讓他們成才的同時成人。
總之,多方面因素決定了農村留守兒童的表現多樣性。要預防和減少這種情況,必需動員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相應措施和對策,去探索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之路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由衷地希望能在社會、家庭、學校的共同努力下,能早日還農村“留守的孩子們”一片快樂的天空,讓他們的笑容更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