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習是學習語文知識的第一個環節,教師通過對學生預習方法的積極引導,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聽課的效率以及自學的能力。本文主要結合預習教學展開如下幾點自己的見解:
一、課前演講,豐富積累,為新知識的講解熱身
課前演講,最好控制在三分鐘左右。為了達到這一要求,學生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既要讓演講的內容豐富,而且還要使得演講的語言做到言簡意賅。比如說,學生的演講主要以《水滸傳》為主,偶爾也可以摻雜其它的個性才藝或者是一些經典的美文演講。演講后再讓兩名學生進行點評,一般需要從三個方面:一是從這次演講中學到了什么。二是提出這次演講中的一條優點,三是再提一條建設性的意見。這一環節看似不重要,但是能夠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也能夠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活躍課堂的氛圍,為接下來的新知識的講解做好熱身工作,因此,值得我們堅持下去的。
二、預習時勾畫出關鍵的詞句
勾畫主要指的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把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句都標記出來。初中階段,學生接觸到的文章主要有三種文體,也就是記敘文、說明文與議論文。在勾畫的過程中,需要因文而異,不同的文體勾畫的重點也是不相同的。例如,在閱讀記敘文的過程中,需要把勾畫的重點放在一些提綱挈領的語句上面,尤其是那些能夠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此外,也要把握文章中的六大要素,便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寫作結構。其次,把一些表現力比較強的字詞找出來,然后再用紅色的筆標記出來。
此外,也要把自己認為的一些比較優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語句標記出來,然后再簡單進行思考。這樣也能夠大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預習也可以說是有效積累詞句的好機會,學生在預習時,主動去摘抄課文中的一些佳句,既能深化對課文內容的認識,也為寫作積累一定的素材。比如說,學生在摘抄初期,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抄一些精彩的描寫句,也可以是議論、抒情句。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說成是作者的一種生命體驗,學生如果能夠把握好,對寫作是很有幫助的。語文教材為學生提供了適合大量的素材,既豐富了學生們的情感,有些語言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給學生的心靈帶來震撼。因此,有效的課前預習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很強的促動性,我們要多多提倡。
三、預習的內容要有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預習積極性
初中生的身體與心理都處在快速生長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好奇心重,樂意讀一些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書,一些讀乏味的書、篇幅太長的書都不怎么受他們的歡迎。因此,教師需要根據課文的內容變換預習的方式,盡量選取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讓他們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把他們對新知識的探究積極性充分調動出來。
例如,教材中的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文章主要是以寫景詩文為主,主要描繪的是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景。在課前,教師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的時候,可以先要求學生收集一些描繪春、夏、秋、冬等四季的詩句,然后再結合搜集的詩句進行學習,教學效果也是非常令人滿意的;再如,在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事先為學生羅列好課前的預習提綱:“文章主要講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通過閱讀,你們也來評價一下杰利父親和母親的做法;評價杰利和四個小孩的做法?!鄙险n時,可以把這幾個問題貫徹其中,由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預習準備,在上課的時候,也都積極地發言教師提出來的問題,學生也能夠感受到知識帶給他們的滿足感,既能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也能夠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四、重視課前的預習檢查
要想讓預習真正取得效果,檢測環節的落實則是不容小窺的,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一上課,利用大約10分鐘的時間,以不同的形式,比如說可以是默寫,或者是學案檢測,或者是板演知識體系等方式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這樣也便于教師通過學生的表達,找出其中存在著的一些問題,把握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程度,然后再根據自己的教學準備與相關的教學內容,及時地整合自己的教學方式,這種做法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既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預習中存在著的一些問題,找出疑惑點,又能夠督促學生保證預習的效果,為接下來的學習找準切入點。這樣,學生用于課堂學習的時間夜會大大得以拓寬。他們通過預習也一定會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問。所以說,課前的預習對于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都是很有幫助的。學生通過預習也能夠跟得上教師的講課步伐,而且也有利于學生抓住聽課的重點,慢慢掌握學習的好方法與技巧,他們也就更樂于自學,課堂的教學也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體上來說,初中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通過預習,能夠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預習,也能夠增強他們對知識的求知欲望,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苯處熢诮虒W中,如果把知識機械地傳授給學生,倒不如直接教給他們一些好的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讓他們自己去積極主動地觀察、理解、分析,自己主動去探索知識,發現知識,進而再掌握知識,讓學生們都能夠在探究中形成一定的語文素養,從而使得教師達到“不教”的目的。這也正響應了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海晨,李炳。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10.
[2]佚名。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2012.5.19.
[3]《語文課程標準》(義務教育)國家教育部制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4]華洪平。如何將語文預習落到實處[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