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宮市教育局公布的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數據來看,城鄉初中學生的語文學業水平差異明顯.為了找到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對的對策,筆者對3 所農村初中和3 所城市初中 、42 個班級的學生和教師做了實驗調查.
一、初中語文學業水平城鄉差異現狀
從南宮市教育局公布的初中語文學業水平監控與評價數據來看,鄉村初中學生總得分率為63.05%,而城市初中學生的得分率為71.14%,兩者相差 8.09 個百分點 . 具體到識字、閱讀、寫作三大領域來看,閱讀領域的差距最大,鄉村初中比城市初中低8.46 個百分點,而且在整體感知、形成解釋和解決問題三個分領域表現最為突破,差距都超過了11 個百分點.
由此來看,鄉村初中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偏弱,思維欠縝密,遇到具體問題時感覺束手無策,而且難以用語言作出準確的表達和描述.
二、初中語文學業水平差異的教學因素分析
形成初中生語文學業水平差異是多方面的,但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講,鄉村初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一)各學段教學任務不明確如,有的八年級語文教師在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時,就急于將中考系列訓練題型穿插到教學當中,而這些題型本身側重于綜合能力的考查,難度偏大,放在九年級較為合適,如此安排未免過早、過難了,非但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還會勢得其反,使學生失去閱讀和學習說明文的信心.
(二)對教材的內在聯系缺乏關注如在《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中,有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長媽媽是否真的有神力進行探討分析,進而得出“長媽媽沒有神力”的結論,這是與文章相違背的.
再如,八年級語文說明文單元共有四篇文章,有的教師在每一課的教學當中,都將說明對象的特征、文章描述順序作為教學目標,如此處理未免過于概念化,或者說并沒有根據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來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更沒有研究教材的編寫原則和編者的編寫思路.
(三)課堂訓練缺少梯度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為例,有的教師喜歡讓學生通過填寫表格來掌握課文內容,但學生往往會將原文填寫到表達當中,使得訓練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未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在《“諾曼底”號遇難記》的教學中,有的教師要求讓學生補寫船長的心理活動,在評價時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而只是一味地肯定,難以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最終也只能流于形式.
三、教學策略分析
(一)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特點,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鄉村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深入地分析語文教材,從中找出學生最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并以此為依據重組教學內容,這是最為關鍵的一點.
1.要依據學生的認知來確定教學內容。 在備課之前,教師應該首先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和需求,而后才能確定教學內容. 《記承天寺夜游》一課,可讓學生帶著不同的任務,反復地閱讀課文,使之在一次次的閱讀當中獲得能力的提高和心理的熏陶.
2.要依據教材特點來確定教學內容。 在教學之前,教師應該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框架結構,掌握不同階段教學目標以及同一階段不同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此為基礎,合理地安排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課后練習,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更好地落實能力培養目標.
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當中的教學目標可做如下分解:《阿長與〈山海經〉》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愛”的博大和長媽媽的性格,《北影》重點把握作者的心理變化.
(二)以強化學生的言語實踐為目標,不斷優化教學設計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從設計的整體性和教學環節之間的關聯性出發,保證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的一致性.也就是說,教學目標應該具有統領性,所有的教學環節都應該圍繞教學目標來展開,并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如在《“諾曼底”號遇難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概括情節和寫小標題兩個教學環節,集中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對補寫船長心理、對船長進行評價、課后習題二三項內容加以刪減,只將其中一個作為課堂教學內容,其他的作為課后練習,這樣一來,就有利于教師深入講評課文,也有利于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更多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
(三)以保證課堂討論的高質和高效為目的,提升教學理答能力
對語文教學來說,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與教師的教學理答素養關系密切.在教學課堂實踐當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情態變化,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加適應學生能力的發展.如在《屏》的教學當中,學生往往無法用文中的句子給出屏的概念,不能給出屏的功能性定義,共原因就在于該文章中對“屏”的描述用的是文言句式,而且又處于課本中的第三段,學生無法有效地提取信息,不能準確找到其中的關鍵性詞語.
這時,要么由教師來引導得出答案,要么教師接給出答案.我們注意到,在文章當中,并沒有出現“工藝品”一詞,如果教師直接給出答案,學生就只能被動地接受、機械地進行記憶,無法完成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目標.盡管文章當中的文言表達不利于學生的理解,但是只要教師及時予以引導,學生就會通過比較和分析來深化對文章的理解,獲得語言分析能力的提高,實現語言訓練的目的,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要提升教學理答能力,教師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還應該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如在《濟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學當中,教師可要求學生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出老舍眼中濟南的冬天有何特點,學出給出的答案有響晴、慈善空靈、溫晴、美麗等,教師肯定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并讓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了比較,學生提出,“響晴”是對氣候的描述,“慈善空靈”是對精神境界的描述,“美麗”則過于空泛,老舍文中所用的“溫晴”則同時體現出了氣候和精神上的個性特征.
這樣一來,學生就對文本做出了準確的理解,使學生深入地把握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語言特點.
如前所述,只要我們在備課時有意識地考慮到學生的需求,注意問題的梯度,照顧到不同層面的學生,不斷完善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地引導學生讀出作品的內涵,讀出自己的認識,就能解決學生在學習當中存在的問題,使每節課都上得有價值、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