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這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一方面要傳道、授業、解惑,另一方面還要注重語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或者人文特點,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技的發展使得學科教學內容越來越高深繁雜.而語文教學是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相結合的,語文教學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充分發揮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要在教學中滲透人文性的因子,打破傳統單一的知識型教學,消除“讀死書”“死讀書”的現象,因此,初中語文學科教學應該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知識傳授的同時也要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育.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現狀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學校生活過多地強調了知識傳授的方面.為了追求高分數或者以學生的分數為評價標準,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一種標準化的教學模式,使得語文的書本語音等基礎知識和教參式的灌輸幾乎成了語文學科教學的主要方向,結果造成只是注重語文學科教學的工具性,而忽視其人文性.美國教育家杜威說:“現在教育上許多方面的失敗,是由于它忽視了把學校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這個基本原則.使得教育把學校當作一個傳授某些知識、學習某些課業或養成某些習慣的場所. ”
教師課堂知識的灌輸,學生被動地接受,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富有活力的生命在規范的教學框架中被壓抑,限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同時完全忽視學生情感人格的健全發展和人文品質的培育.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材料的反應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因此,語文教育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和培養,培養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韓樹培先生說到:“語文這一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本身就是文化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它不僅僅用于個人的表情達意、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際,而主要用于文化的社會傳遞與傳播. ”
可見,語文教育要高揚情感與個性,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個性發發展、能力的培養,使其在語文學習中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學素養.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兼顧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充分重視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弘揚與培養,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人文品質;另外使得在語文學科教育獲得知識的同時,能使人格得到提升和完善,使他們體驗到精神上的樂趣.三、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途徑
(一)抓住課堂主陣地,培養學生人文素質首先,在教學模式上要完全摒棄那種以自己的主觀意愿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或者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摒棄那種訓練和訓導式的教育方式,要從教學方法上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關懷.其次,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教學氛圍.學生是主體的人,有其主體意識,應該在語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使其在充分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培育情感,陶冶情操.再次,深挖語文教材的人文性.重視對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體驗,把握教材中的審美情感、人文感悟等.因此,課堂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在語文知識傳授的同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感受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文內蘊,教給學生“求真”“向善”“粹美”,促進學生的知情意和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從而造就一種自由的人格魅力.
(二)延伸課外閱讀,豐富學生人文素養課外閱讀活動是豐富學生語文素養的另一重要途徑,也是語文學科教學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關注與重視.語文課程標準規定:
語文學習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因此,語文學科教學活動還要注重學生課外的延伸閱讀活動.在課外閱讀中,能培養學生多維度、多方面的思考和個性化的體驗、理解與表達.這樣使得能對作品進行良好的分析、鑒賞和評價,進而具有較高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與此同時,課外的閱讀活動能使學生善于從優秀的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和養分,豐富其個性情感,陶冶情操;能以豐富的文化底蘊去感受生活,認識生活,并且使學生能以積極的情感情操和正確的態度與價值觀去審視生活.1,作為奮戰在一線的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而且在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同時必須以人文精神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審美情操,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應該把傳授知識變成培育豐富人性的課堂教學,使得學校教育要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語文學科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不在于給學生多少有用的知識或者技能、技巧,而是在于它能帶給學生精神方面的體驗與震撼,喚醒學生的人文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