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新課標給了我們語文老師一把打開新語文大門的鑰匙??墒?,我們的語文教學并不盡如人意。有的學生到初中畢業時,作文中錯字連篇,表達不能文從字順,無論強調什么理由,我們語文老師都脫不了責任。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境界,應經常反思我們的教學。
一、要反思我們的教學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
新課程實施以來,根據國家課程方案的要求,語文的課時量減少,而語文學習內容不斷增多,語文教學的要求不斷提高?,F有的教學時間,除去作文,用于語文閱讀教學的時間少之雙少,每周只有2~3課時,90~135分鐘的時間。所以語文老師常常覺得課時緊張,完成不了教學內容,事實確實如此。開學初,拿來新課本,從第一課開始一課一課詳細地教。每篇文章都承載著豐富的語文訓練內容及深刻的語文教育內涵,所以往往是每一課都從字詞、作家作品、時代背景講起,概括文章內容;從修辭、詞語運用、句子表現力等方面品味語言,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表現手法、文體特點,反復講解句子含義,讓學生記下并背誦檢查。
講完課文后,再逐題完成課后練習,講解《基礎訓練》,練習講完后才算學完了這篇課文。一篇通俗的自讀課文,也需要用2~3課時的時間。語文老師把語文學習等同于教會學生一篇一篇的課文。用這樣的方式學習了一篇篇課文以后,學生拿到一篇新的文章,仍然不會讀,甚至于讀不懂。
二、要反思課堂上是以老師的教為主,還是以學生的學為主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注重學生的語文實踐。只有學生用心、用腦,自己努力得到的東西,才能真正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教師的講剝奪了學生的讀書時間、思考時間、寫作時間、練習時間。長期以來以講為主,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感就會逐漸增強,老師沒有講到的知識學生便不會,而且不會去自己探求知識,碰到疑難問題學生也期待著老師能夠提供一個精妙的解答,直接的結果就是老師教得越來越辛苦,但學生們的成績反倒是越來越下降了。
三、要反思課堂上是面面俱到還是重點突出
語文教學知識是成體系的,語文教師應把握語文知識體系,將語文知識的訓練點、能力點合理分布到每一冊、每一單元,甚至于每一篇文章之中,借助文本不斷學習積累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因為文本只是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載體,是一個借助,像葉圣陶先生說的,“文本無非是個例子”。借助這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實現語文的教學目標。所以新課改以來,在一個課程標準下,我們可以有很多套教材。即使沒有教材,我們從報紙雜志來選取文章,一樣可以將語文課上得非常精彩,一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再者,教材所選的文章就一定是適合所有學生閱讀嗎?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不適合學習的文章,我們可以大膽地調換。所以我們要用教材去教語文,而不是去教教材。
四、要反思我們對文本的理解有多少是自己的閱讀所得
教師應該以自己個性化的閱讀去引領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應該成為語文教師的核心競爭力。解讀文本應該分為三步:裸讀、助讀、細讀。
1.裸讀。所謂裸讀就是不借助任何材料,由自己獨立直面文本,反復閱讀,讀出自己對文本的內容、思想、情感、藝術價值、寫作方法的理解和把握,自己獨立感受文本強化了什么,淡化了什么等等,并把一篇課文放到整個單元或全冊中去揣摩編者的編寫意圖。裸讀是鉆研教材的基礎。
2.助讀。在裸讀的基礎上,借助課前導讀、課下注釋、課后練習、教學參考書,以及搜集查閱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賞析文章,深入理解教材內容,深刻領悟作者思想和編寫意圖,從而準確地確立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蛘弑容^自己和教參等對教材的理有些哪差異,并加以辨析,從而更加深入準確地把握教材。例如《紫藤蘿瀑布》中關于“生死迷,手足情”,關于“生命的長河是沒有止境的”,如果不借助時代背景、作者經歷,就很難理解,如果教師理解不透,如何讓學生去透徹理解?
3.細讀。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細心琢磨、體會作者推敲、錘煉文字的匠心。抓住文章的重點詞語、關鍵句子,認真品味。如《故鄉》中,作者離開故鄉的時候寫道:“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遠離了我?!泵髅魇恰拔摇彪x開了故鄉,作者卻說是故鄉遠離了“我”,這就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對故鄉的失望(美麗的故鄉如此破敗,心中的小英雄變得如此木訥),是故鄉拋棄了“我”。內心的彷徨,對前途的迷茫,才有最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要反思備課是不是為學生學什么怎么學而備
如果教師只是為自己的教而備,那么備課時就只需要自己清楚文章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只要清楚自己備了些什么,要怎么教,到了課堂上再把自己備的東西展現出來就可以了。如果備課并不是為教師怎么教而備,而是為學生學什么怎么學而備,為師生共同完成這節課而備,那么教師不但在備課中要備教材,備教法,備教學過程等,還要備學生,備學生的基礎、狀態,還要為學生的學習創設合理的環境氛圍。
六、要反思我們的語文學習范圍
我們是否有大語文觀?師生要有寬闊的視野,才能不斷提高語文能力。課內來說,不僅要重視文本的閱讀,還要重視口語交際、寫作、綜合性學習和名著導讀等內容。課外要拓展閱讀,我們要借助校本課程將學生的視野引向豐富的課外閱讀和廣闊的社會生活。
為了營造語文學習氛圍,開闊語文學習視野,可采用校本課程經典閱讀的學習方式。嵌入式閱讀。語文課本中有些文章遠離學生生活,或語文味較淡,于是選擇優秀的課外閱讀經典作品與之調換,或將優秀的經典作品補充到相應的閱讀單元之中,亦可嵌入學生閱讀的焦點熱點書篇,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這也即所謂的語文課本的“校本化”再造。
拓展式閱讀。即隨文本而讀,讀文本中名家的經典作品,理解作者的作品、風格、思想、情感以至生命歷程;或讀整本書,提高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豐富人生體驗。如學習《斑羚飛渡》后組織閱讀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天命》、《仇恨》、《獵狐》、《剽?!?、《罪馬》等,感受動物的情感與智慧,激起人們對生命的敬畏。學習了《孤獨之旅》,即閱讀曹文軒的《草房子》、《紅瓦黑瓦》,體驗靜靜的、悄無聲息的成長,刻骨銘心的蛻變,以及“春來草自青”的美妙。
專題式閱讀。即集中一段時間開展專題閱讀活動。專題依據名著、名家、主題、文體而定。名著專題如《水滸傳》專題,《三國演義》專題;名家專題如“進近魯迅”、“走近冰心”、“蘇子風采”(蘇軾專題)等;主題專題如“探險之路”、“建筑藝術”、“親近自然”、“一封家書”、“至愛親情”等;文體專題如“現代經典小說”專題閱讀。專題式閱讀主題突出,目的性強,學生參與的熱情高,便于組織,易于評價,效果也好。
七、反思我們的語文課學生是不是喜歡,是不是有興趣
很多學生喜歡閱讀,讀《背影》能讀得潸然淚下,感動于父子情深;讀《風箏》,會與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而產生共鳴,為精神虐殺的一幕而揪心,為魯迅無法彌補對小兄弟的歉疚而遺憾;讀《雪》會在眼前再現“那是……處子的皮膚,實在滋潤美艷之至了”的柔美;讀《社戲》一起撐船的快樂,看戲途中的美景,看社戲時的期待,歸途時的不舍,偷豆吃的無窮樂趣,一起放牛釣蝦的游戲等都讓學生沉醉,這里面似乎就有他們自己的影子。這是學生多么喜歡讀的內容,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曾經有過的快樂生活呀??墒墙涍^老師兩三節課的講解與練習之后,還有多少學生喜歡這篇文章呢?所以很多學生喜歡語文,卻并不喜歡語文課,學生對語文的樂趣被老師的講解抹殺殆盡。要讓學生喜歡語文,首先教師要把課上得特別好,以教師的博學多才激發起學生對老師的崇敬,對語文的熱愛。其次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和不斷提高的成功的體驗。再者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每天都能給學生別樣的驚喜,讓學生每天都盼著上語文課。對學生來講,如果熱愛上了一個學科,學好這個學科就是一項使命,為了學好這個學科的投入就是一種幸福。當學習語文成為使命的時候,學生才會有長久的內動力,才能有意識地為學好這個學科而努力奮斗;當學習語文成為任務的時候,只有在外力的壓力下才能去完成,這樣的學習何談興趣?
八、反思我們的教學成績
優秀的語文老師所教學生的成績都非常好,特別是中考成績。成績的取得主要源于學生的積累,而不僅僅是技巧方法。語文考試是有技巧的,但是必須以積累為基礎技巧才有效。比如寫作技巧,在有東西可寫的基礎上,寫作技巧才能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所以作文首先必須言之有物,然后才是言之有術。再比如古詩文名句賞析的技巧,如果詩的意思學生都沒弄明白的話,什么技巧能起作用呢?
以上從八個方面反思審視了我們的語文教學,當然,還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我們的教學是不是環節太多,給學生自悟的時間太少;我們的課堂是不是學生說得多,而寫得太少……從課型來看,是不是教讀的課型太多,而活動的課型太少等等。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去努力、去改進、去完善。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闭Z文教師要不斷審視語文教學,在反思中前行。要善于將學生引入語文的殿堂,感受語言的精妙,欣賞文學的魅力,使學生在閱讀中享受“良辰美景”,讀書成為“賞心樂事”,從文中領略“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相信我們努力學習,不斷改革語文教學方式,不斷完善語文教學體系,將來的語文教學一定會呈現出“姹紫嫣紅開遍”的燦爛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