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教育學家保羅·弗來雷說:“沒有對話就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教育?!彼J為,教育具有對話性,教學即對話。對話更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在教學對話中,教師、學生是對話的主體,經驗是對話的內容,語言是對話的重要媒介,促進個體發展,形成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是對話的目的。語文教學是“言語育人”與“育人語言”的統一,語文教學不僅把對話作為教學順利進行的手段,而且對話還是語文教學的內容和目的。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對話理論呈現出平等、互動、超越三大“語文化”特征,平等是對話的起點,互動是對話的過程,超越是對話的效應。
一.對話的起點———平等
要使語文教學成為真正的對話教學,教師、學生就要敞開心扉,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合作。語文教學內容的多元性本就蘊含著師生民主平等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由于需要闡釋大量文本,不同讀者對于文本的體驗和解釋不可能只有唯一種正確答案,應當百家爭鳴;在寫作中不應排斥個人的認識和情感,而要百花齊放。獨到的見解、獨特的情感應當受到肯定,獨辟蹊徑、獨樹一幟應受到鼓勵。教師既不能代替學生生成意義,也不應該把自己的情感認識強加給學生;既不能代替學生生成說寫的意向,也不應該強行規定學生說什么,寫什么,怎么寫。教師要從“全知者”的意識中走出來,教師不再是只是的權威者、道德的代言人。學生也不是“無知者”,他們有自己既有的知識、經驗,可以運用自己已經獲得的策略、方法構建生成自己對文本的認識,并能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從中獲得差異性的體驗。正所謂“一百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萊特”。語文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灌輸與接受的關系,學生語文本也不再是簡單的認識與被認識的關系,也就是說,語文教學對話的狀態是民主教學的動態過,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具有表達權,還具有評價權和人格權,是具有靈性的生命個體,具有無限發展可能的發展主體。
二.對話的過程———互動
對話中的語文教學是主體之間思維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是一種創造性的互動交往活動。語文教學中的互動主要表現在:
1.學生語文本的對話。文本的豐富性為對話提供了廣闊的天空,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我們往往要求學生先預習文本,通過讓學生提前進入文本,語文本進行廣泛的對話交流,對文本形成一個全面的認識,避免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與教師無話可對,或是以片面的主觀臆斷進行無效甚至負效的對話。
2.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教師在教學之前必須進行備課,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備教材,教師語文本之間進行對話交流。教師要充分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掌握文本所要表達的主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如果教師對文本的理解是一種誤解,容易將學生引入誤區。
3.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課堂執行的具體表現,任何一堂合理的語文課絕不會是教師的獨白課堂。教師要脫下權威的厚裝,放下專制的架勢,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尊重學生的體會感受,允許學生各抒己見。對話是在平等的狀態下進行的。我們不該用舊眼光看待學生,認為學生知道的一定比教師少?,F在的許多學生知識面廣,通過廣泛的閱讀彌補了自身不寬泛的人生閱歷,思想活躍,思維方式獨特,往往出人意料的見解,我們要用開放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和知識的形成。對話不僅是進行知識的傳播,意義的領會,還有情感的遷移,人格的感染。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不僅要尊重教師的辛勤 ,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個人意志,對話的最終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4.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有兩種表現:競爭與合作。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之間更多的是一種競爭性的學習,拒絕與他人交流學習經驗,暗自使勁。當同學有問題請教時,多不會全力相助,甚至假裝不知道,這是一直存在于封閉、壓抑狀態之中的學習,久而久之,學習對學生來說不再是一件快樂的事,而是一場孤軍奮戰的無煙之戰。而對話式教學更傾向于合作學習,小組合作是對話式教學最通用的模式。在一個小組內,學生為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或其他學習任務組織起來,共同探討,既能取長補短,又能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學會相處;既培養了團隊精神,增強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又提高了個人的能力。
三.對話的效應———超越
對話的本質具有探究性和創造性, 是對未知領域的共同認識。對話是可持續的,一次對話往往會引起對話主體的探究欲望和創造潛能,會促進對話主體不斷否定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就語文學科而言,漢語的內容豐富,漢語本身具有多義性使得理解上更是多元化的,這就開拓了學生想象的空間,促進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激起學生創造、探索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抓住文本的空白點、疑惑點引導學生去想象、探究、尋求答案,利用學生發言的精彩之處、歧義之處、表達不周之處,引發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索,使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的深層對話。
教學對話中,教師通過追問給與學生談話的“談資”,引導學生一次次超越原有的認識,深化對話內容,達到學生深刻理解文章主旨的目標。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與課文“牽線搭橋”使學生與文本“共度美好時光”,也為師生對話“蓄勢”,引發下一輪對話。
語文教學中,由于對知識習得的關注取代了對人的發展的重視,教師的課堂講授成了照本宣科,其方法、形式千篇一律;由于過分重視終極評價,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獨特性進而抹殺學生個體的內在價值從而使得其潛在的動力與可能性在無形中被扼殺了。對話理論的引入不僅豐富了語文教學理論,也使語文教學從理念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這并不是解決目前語文教學中諸多弊端的靈丹妙藥,但它至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與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