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教學實踐方向來看,越來越多的課堂活動由單一的被動聽從教師講授,逐漸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教學道具等多種教學手段并行授課的方式轉變。
一、分析初中語文教學現狀
教師通常對教學效果抱以相當高的期望,但忽略了對實際教學效果進行檢驗。在目前教學實踐過程中,能夠打造語文教學高效課堂的并不多見,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教學方式單一片面。雖然多媒體已被廣泛使用,但仍有部分老師受制于傳統觀念,認為多媒體只在與科學相關的課程上使用,與語文教學毫無關聯。所以在進行課文講授時全靠口授,并堅持一支粉筆、一本教材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從頭講到尾,從而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
第二,教學過程用語枯燥乏味,毫無生動性。語文作為一門語言的藝術,巧妙地使用能夠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但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不少教師講課呆板,照本宣科,毫無語言藝術可言。第三,缺乏教學道具的利用?;瘜W物理等科學類課程需要做實驗,因此老師會經常使用教具,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就鮮有人用了。其實不論哪一科目,合理利用教具,能夠很大程度提高教學實效性。
二、影響語文教學效果的因素分析
1. 教學步驟程序化。比如,教師在對某一散文進行講授的時候,只是將整篇課文拆分為若干部分,再從中挑出零碎知識點和抽象概念,毫無技巧地灌輸給學生,完全沒有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課文字句之間的那份文學靈氣、情感韻味,文學造詣的培養、人文內涵的感知等蕩然無存。這種過于古板程式化的教學方式明顯有礙學生自學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打擊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2. 教學手段形式化。這種形式化,主要出現在多媒體的運用上。有些教師將教學過程中對多媒體的使用當做一種“時尚潮流”、一種“優越標準”來追求 ;部分專家學者或是教研人員在教學觀摩過程中,甚至將課堂教學有無采用多媒體手段當做“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評價課堂教學優劣的一條檢驗標準。時代在進步,科技也在進步,教學手段在這種大環境下與時俱進固然沒錯,正確且合理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用鼠標替代粉筆、投影取代黑板,當然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但若教師“神化”多媒體的作用,一味追求多變精致的多媒體課件,后果自然是舍本逐末,讓學生心中產生一種“看戲”的心態。
三、創設生活情境與課堂教學的對接
情境的創設,是指引學生情感導向的關鍵手段之一,能夠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將抽象知識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充分感知生活,幫助感性思維的形成,實現形象感知向抽象理性思維的轉化。
(一)激發學習興趣,開拓創新思維
比如,在教授《童趣》一文時,可作出這樣的引導 :文章緊扣中心思想——“趣”,教師以童年為題,讓學生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童年。課堂氣氛立馬活躍起來,學生們踴躍發言,這樣一個簡單的提問很快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喚醒了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而此刻,教師再發問“那同學們認為,《童趣》作者沈復的童年又是怎樣的呢?”學生自然會產生一種直觀感受,學會換位思考,得到不同角度下各異的認知與感受,這種情境的創設與懸念的鋪墊,就是產生靈感的誘因之一。
(二)融入生活情境,體驗生活,深化感悟
情境的創設方式有很多種,越貼近生活的情境越容易產生共鳴。比如,在學習《雨說》一詩時,如何才能讓學生切身感受作者寫作時的心理活動,可以就“雨”發問,讓生活中有過淋雨經歷的學生發表感受 ;再問學生遇到沿路乞討的兒童時有何感受,由此引出文章內中國經歷十年浩劫,一切都開始顯露生機,正如春雨降臨大地,萬物復蘇,作者以雨寄情,托出祝福中國的中心思想。由此展開,對于生澀的文字學生也不覺得難懂了。
(三)結合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合理且科學的運用,能夠為教學過程中生活情景的創設提供很好的實現方式。多媒體的聲、畫、意、境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有效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比如,在學習《沁園春·雪》一詞時,借助多媒體將北國冬日皚皚白雪的自然景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一幅幅真實畫面,將作者描述的場景重現 ;再安排學生課后觀看電影《長征》,讓學生們理解作者當時的創作背景,兩者結合,學生更容易了解及掌握這首詞的內涵。
教學的有效性是實現教學目標、提升學生整體素質以及深化教學課程改革的著眼點。創設情境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是根據教育目標創設一種優化的教學環境,以適應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情感體驗,與傳統教育理念完全不同。
參考文獻 :
[1] 劉琛 . 語文教學情境設計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9(6)
[2] 屈麗娟 . 如何創設有效的語文教學情境 . 魅力中國,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