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做到知情合一,“知”是“情”的基礎,只有建立在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各種情感?!扒椤笔恰爸钡脑瓌恿?,能促使認知活動的組織,并對認知結構起關鍵作用。認知素養和情感素養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知情共育,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以生為本,確立知情共育教學前提
1.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可以傳承文化精神、浸潤人文靈魂,產生自己的獨特體驗。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要把閱讀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部分教師或為完成講解,只留有較少的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文,或過于注重合作交流,看似氣氛活躍,然收效甚微,甚至學生連文章的基本內容都不了解。對篇幅較長的文章,教師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的基礎上,讀一些重要部分,而對于篇幅簡短的文章,可以讓學生反復成誦。 (2) 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氨M信書不如無書?!睂W生要摒棄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不能成為復制粘貼的機器,要持批判的態度去閱讀課文,去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如在學習 《社戲》 時,看戲時的打瞌睡,足以說明戲并不好看,豆也“不中吃”.而在文章的結尾卻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笔遣皇亲韵嗝?,作者難以自圓其說?其實,通過反復閱讀也就不難發現,煮的豆很一般,戲也并不好看,但難以忘卻的是與小伙伴們在一起的快樂。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興趣愛好,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選取科技、歷史、文學等方面的讀物,讓他們在周記中抒寫自己的感受。
二、利用資源,深入挖掘教材知情因素
1.要重視教材,但不能囿于教材。語文教材是規范課堂教學的教學材料,它承載著完成課程目標的使命。教材所選取的篇目大多文質兼美,如 《背影》 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至親至愛的感情,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深深懷念之情;從 《幽境悲劇》 中感受到作者矢志不渝地維護真善美的決心。這些名篇佳作是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不能順從于中考的指揮棒的淫威,一味地根據考綱對文本“去粗取精”.教師要深入研讀課文,將自己融入作品之中,感受人間大愛、體味世態炎涼,才能與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情因素。教師要在通讀教材、解讀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的內涵有更為廣度和深度的理解。如在學習 《棗核》 一文,通過“再三托付”、“托在掌心”等詞感受一個美籍華人的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
三、遵循規律,優化知情共育教學環節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選好教學切入點,在重點情節處、描寫精美處、主旨凸現處、關鍵過渡處進行細細品讀,如有 《背影》 中通過父親為父買橘子時艱難的爬月臺的情節,表現父親的慈愛、艱難和努力,以及他對兒子的深厚感情。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探索,提出統領中心內容的問題,然而引導學生探究,讓他們產生質疑,在思考、交流、討論中解決問題。如在 《都市精靈》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 (1) 課文都寫到了哪些都市精靈?你覺得哪些寫得較好?好在哪里? (2)你能有感情地朗讀出最喜歡的部分嗎? (3) 生活在都市里的動物被作者寫得如此活靈活現,可見作者豐富的語言功底?你能品味作者的語言特色嗎? (4) 作者采用什么樣的順序和方法來組織材料的?(5) 作者寫都市精靈,從同內到國外,從過去到現在,他對這些變化與不同持怎樣的觀點?表達了他怎樣的感情?
四、優化教法,實現知情共育教學目標
1.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教師要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問題情境、音樂情境等渲染氣氛,增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 《美麗的西雙版納》教學中,教者播放“西雙版納”音樂,提出問題:“聽完這一段美妙的音樂以后,你的腦海里浮現了哪些畫面?”
2.利用朗讀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通過范讀,讓學生以情尋情,導引學生的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讓他們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
3.深入品析,體味情感。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情節對比,感受文章深層內涵,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如 《最后一課》 通過平時上課與最后一課的對比,烘托出莊嚴、悲憤的氛圍。
總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高舉“知情合一”的大旗,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產生美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