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幾位語文老師問我,前一段各種報刊發表那么多文章批評語文教學,我們的語文教學到底怎么了?--這個問題勾起我這個已過退休之年的老語文教研工作者的許多感慨,使我禁不住想對當前語文教學大討論和中學語文教學的若干問題談談個人的想法,現擇其一二與大家共同討論,就教于各位.
一、對當前語文教學大討論的三點看法
本人近期看了各種報刊發表的近百篇關于語文教學問題的討論文章.首先,本人認為其中大多數意見是好的,有些是很好的,這對于我們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展,無疑是一個極大的促進.這些問題例如:應試教育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的諸多弊端;語文教材編排體系和某些課文的陳舊;語文教學普遍存在教得死、學得死和學生讀得太少、寫得太少的問題;語文教法體系違背中學語文課的特點;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析為主"帶來的弊端;語文教學脫離生活;語文教學整體效率不高;中學畢業生達不到語文能力的基本要求等等.這些問題,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確實是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亟待改革.
第二點看法是,有些觀點由于作者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不甚了解,或者由于對一些時代因素缺乏辯證的分析而產生了一些誤解.例如《北京文學》1997年第11期"編者按"中給中小學語文課定位為"文學教育的初級階段";某雜志指責教材把郭沫若的詩《天上的市街》寫為《天上的街市》,說"如此明顯的錯誤,沿襲了幾十年,竟未被發現和糾正,豈非咄咄怪事"\\(其實,這篇詩歌在編入教材時是征得郭老同意后才將題目中的"市街"改為"街市"的\\)等等.
第三點看法是,有的文章用語確實是濫用夸張,危言聳聽.最典型的如《北京文學》1998年第3期用"誤盡蒼生"四個字作為大標題,全盤否定改革開放以來的語文教學,用"誤盡蒼生"這樣極端性詞語一筆抹煞了近廿年語文教學的成績和語文教師的辛勤勞動,極大地傷害了全國幾百萬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感情.類似提法還有一些,對此本人作為一個老語文教研員實在不能接受.
二、關于中學語文課的定位問題
如何正確地給中學語文課定位,是關系怎樣認識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基本問題的關鍵.
本人認為,首先必須明確,中學的語文課是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普通中學教育中的一門課程,而這門課程又是中學階段若干課程中的一門基礎課,這種"基礎性"決定了中學語文課既不是高校的漢語、文學或其他的專業課,又不同于中等專業學校\\(如師范學校\\)的語文課,而是普通中學的一門"基礎課".
其次必須明確,中學語文課在中學各門課程中是一門"工具課".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開宗明義第一、二句話就是"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語文學科是學習其他各門學科的基礎".我國語文界一至公認的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三老"都曾多次闡述過"語文是個工具""語文課是基礎工具課"的觀點,張志公先生在1963年10月針對當時語文教學問題的大討論,在《說工具》一文中對此曾有十分精辟的論述:"語文是個工具,進行思維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學習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工具,是進行各項工作的工具.……凡屬工具,最重要的是準確地操縱它,熟練地運用它,只有這樣,它才好好地為我們服務.……語文這個工具跟其他工具有相同的一面,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教學生切切實實地在訓練中學會操縱和使用語文工具,也就是著眼于掌握字、詞、句和篇章的運用能力,不容許離開這種訓練去空講大道理,空講理論知識;它跟其他工具又有相異的一面,這又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把訓練學生運用字、詞、句、篇章的能力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思想的能力結合起來,不容許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這樣看來,語文教學強調基本功,強調多讀多練,強調''文道統一'',這正是由語文這個工具的性質決定的."志公先生這段話說得何等好啊!他通俗易懂地精辟地說明了"語文是工具"這個基本觀點.可能有人會說"數學""外語"也是工具啊,語文課與數學課、外語課有什么區別呢?本人認為,如果要把語文課與數學課、外語課從特性上區別開來的話,可以把語文課解釋為"學習運用母語進行交際的基礎工具課",用"學習運用母語"與外語課區別開來,用"進行交際"與數學課區別開來.
基于上述基本認識,本人認為對中學語文課的"定位"應是"中學階段的一門基礎工具課".
近期有些人士提出,語文課不能忽視人文性的教育,語文課中應該同時教學生如何做人,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本人認為,這些意見是對的,是好的,應該引起重視.但是,有些人士由此拔高,把中學語文課定性為"人文性質課""文學教育課""文學教育初級階段的課""學做人的課""人格修養課"等等,對此本人就不敢茍同了.本人認為,語文課的"基礎工具性"是根據中學語文課的學科特點和學生在校學習階段的位置而確定的"本質屬性",因此,研討語文教學的若干問題都應以此為首要前提,對于進行人文教育、文學教育、教學生如何做人、提高人格修養,乃至進行審美教育、情感教育等等,都應在"打好語文基礎掌握語文工具"這個基本前提下,以"文道統一"的原則精神作指導統一起來,不應喧賓奪主.把"人文性""文學教育性""學做人性""人格修養性"等等過于拔高,以至與"基礎工具性"對立起來,甚至以此否定中學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基礎工具性",這就是否定了國家教委頒布的教學大綱對語文課的定性,引起了全國對中學語文課性質問題的認識混亂.
由此,自然地引發出以下語文教學討論的另一個大問題.
三、語文課究竟應該教什么,學什么,或者究竟應該重點教什么,學什么
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第一部分"教學目的"是這樣表述的:"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供兩省一市試驗用的高中語文大綱的表述從略\\)本人對這段文字的理解是,前三句話"語言文字"問題、"語文能力"問題、"語文學習習慣"問題應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首要的目的任務",或稱"基本的目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之后的那幾句話是在完成上述"首要目的任務"或"基本目的任務"的同時應注意的若干方面.這個"大綱"在第二部分"教學要求"中分別從"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聽話能力、說話能力、基礎知識、思想教育"六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在第三部分"教學內容"中分別從"課文、能力訓練、基礎知識、課外活動"四個方面作了具體表述,特別突出了"能力訓練"\\(列出了四大項48小項訓練點\\)和"基礎知識"\\(列出了三大項21小項知識點\\).本人認為"大綱"在"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等幾方面盡管有的提法還需進一步修訂完善,但總的說,比較好地客觀地體現了初中語文課的"定位"和初中語文教學的"基礎工具性"的基本屬性.
第一,中學語文課首要的任務在于學習語言運用,在于打好語文運用的基礎.葉圣陶先生曾經對"什么叫語文"作過解釋,他說:"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138頁\\)本人認為,葉老這段話通俗而精辟地說明了"語文課應該主要的教什么、學什么"這個根本性問題\\(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否定語文課還要學其他內容.\\)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可以有若干條,但其中最主要的應該是學習語言運用,即葉老說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現行中學語文課本是以文章選編為主的,教學一篇課文,要學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本人認為,作為"中學語文課",如果這也講了,那也學了,而唯獨把學習課文的語言運用忽略了,就等于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就是犯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大忌.學習一篇課文是這樣,學習整個語文也是這樣.語言運用是語文的基礎,是寫作的基礎,是口頭表達的基礎,也是文學和文化表達的基礎,一切"人文"知識乃至科學知識主要是靠語言來表達,一切"人文"精神乃至一切思想意識也主要是靠語言來表達\\(當然也可用影像等其他方式表達\\),我們平常說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低也是主要看他語言表達水平的高低,不能設想語言表達基本功甚差而"人文精神"或"文學創作"卻表達很好,那是不可思議的.本人認為,中學語文課應該姓"語",這個"語"字的基本意思,首先是指"學習語言運用",當然也是指"掌握語文這個工具"、"切實打好語文基礎".
第二,中學語文課在教學中應把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放在重要位置.對此,"大綱"中已作了比較具體的規定,不必作過多的闡釋.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培養語文能力和語文習慣中,應該體現普通中學的"基礎性",不能任意"拔高".例如"寫作能力"的培養,應該按"大綱"要求打好寫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的基礎,不應要求會寫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當然,個別學生有文學愛好,能寫詩歌、小說,這也是好事,可以作個別的指導和培養,不過那只是個別情況,對絕大多數中學生來說,基本要求還是應該"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
第三,中學語文課應該使學生學習和積累一定的語文知識,包括漢語知識、文學知識、文化知識、文體知識、讀寫知識,乃至課文涉及的一些其他相關知識.本人認為,學生在校學習,學習和積累一定的知識,這是學生學習的天職,不能因為新的教育思想重在能力培養,就可以忽視知識的學習與積累.但是,話又說回來,中學生學的知識,不能超越學習階段的要求,不能任意擴展和隨意拔高,只能按"大綱"的規定學習"基礎知識",有些甚至只能是"常識".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大綱"規定的基礎知識范圍及要求,有些難以表述得十分具體,有些也不可能"量化",有些確實難以掌握,這就更需要盡可能正確地把握"基礎性"的精神,盡管有些知識的學習可以擴展和延伸,但是要適當,高中和初中也應有所不同,中學的語文課所應學習的知識不能超越階段作過高的要求,所學知識的內容更不能拔高到高校的范圍.
第四,中學語文課應在"文道統一"的原則精神指導下,學習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意義和人文精神.其中包括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格修養教育、健康的審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有關的意志、態度、心理等非智力教育.這些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應該與上述語言運用的學習、語文能力和語文習慣的培養、語文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統一在一起,自然和諧地進行,而不應割裂開來架空說教,尤其不能忘記"語文"這門學科的基本特性,不能忘記語文課首要的任務在于學"語文".五六十年代乃至70年代有些中學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的教訓應該記取.
第五,中學語文課不應忘記各門學科共性的任務,例如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聯想想象能力,要開發學生的智力,要開拓學生的視野,要教會學習方法等等.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自學能力、聯想想象能力尤為重要.本人認為,這些任務同思想教育的任務一樣,應該在培養語文能力和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統一實施,而不應脫離"語文"孤立架空地進行.以上五個方面只是為了闡述方便才分開來,實際上這五個方面是互相聯系、相輔相成的.
近期,在語文教學問題的討論中,不少文章強調文學教育\\(或稱人文教育\\)、做人教育\\(或稱人格教育\\),且呼聲較高,本人認為這種呼吁有對的一面,但是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不是本質方面,也不是最主要的方面.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更應引起思考的是,多數中學畢業生在語言運用、語文能力、語文學習習慣、語文基礎知識諸方面,達不到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達不到掌握"語文"這個工具和打好語文基礎的基本要求,在語文運用方面不能適應到高校學習和到社會上工作的需要,這才是中學語文教學普遍性的根本性的問題.上述語文教學五個方面的內容固然都應落實和加強,"人文"方面或稱"文學"方面的知識學習和精神修養當然也應落實和加強,但是尤其應該引起重視,進一步落實和加強的,是切切實實打好語言運用的基礎,切切實實培養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以便更好地體現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和學科本身基本的性質特點.
四、中學語文教學到底應該怎么教,中學語文課到底應該怎么上
本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這里我想只談一點,即徹底改革"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全面實施"以指導學生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中學語文教學在教法體系上存在著重大的失誤,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存在著重大的偏差,在這世紀之交,到了應該認真研究、徹底改變的時候了.
幾十年來,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一直沿襲著高校教學式的、成人教學式的"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近幾年,雖然有些改革之士在教學中試圖增加一些學生訓練的活動,但遺憾的是那只是少數的實驗嘗試,有些課的"學生訓練"活動只不過是對"教師講析"的一種點綴.當前,就大多數中學語文課來說,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的"以教師講析為主"模式.
這種"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對于中學語文教學來說,至少有兩個重大的弊端:第一,它只是體現了教師的灌輸,抹煞了學生的存在,抹煞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抹煞了學生的學習 主動性與參與性,使學生完全處在被灌輸的被動地位,這就違背了"以學生為本"的"一切為了學生"的新的教育思想;第二,它違背了中學語文學科"基礎工具性"的基本性質和特點,違背了中學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使學生掌握語文這個基礎工具"為主的基本目的任務.既然我們中學語文課的主要目的任務在于使學生"學習語言運用"和"培養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那么,現在這種"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絕對無法達到和完成這樣的目的任務.當前語文界人士普遍認為,我們中學語文教學總的看還是效率比較低,語文教師費了那么多的時間那么大的力氣,而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什么還是達不到基本要求呢?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本人認為,從我們教學本身找原因,其中一個很大的弊端就在于這種只是教師無休止的講而學生完全被動的聽的"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這里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學生的語文能力絕對不可能只是在教師"講"中培養出來.
中學語文課到底應該怎么上?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等諸位語文教育專家一貫主張語文教學必須進行"語文訓練".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717頁\\)"如能令學生于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習,不徒坐聽教師之講說,即為改進教學之道."\\(同上,733頁\\)"要改進教學方法,必須廢止現在通行的逐句講解的方法.這是私塾時代的遺傳……這辦法的最大毛病在乎學生太少運用心力的機會."\\(同上,83頁\\)"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提問不解答,指點不開竅,然后暢講,印入更深."\\(同上,720頁\\)呂叔湘先生也曾指出:"如果要追問兩者\\(指講解和練習\\)之間的關系,恐怕只能說是講為練服務,不能說是練為講服務."\\(按:著重號系作者加,1963年4月《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張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語言是個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練.練才能熟,熟能生巧."\\(1962年《說"練"》\\)著名教育家上海育才中學校長段力佩先生也主張語文教學必須強調"訓練",他提出了語文教學"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八字教學法.本人認為,這些語文教育大家說到了點子上,他們的這些語文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性質和特點,因而是符合實際的,是科學的.
要徹底改革"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實施"以訓練為主"的基本模式,首先必須把教師無休止的講析壓下來,至少壓縮在1/2以下,而學生的訓練活動必須提高到1/2以上.對一篇課文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學生在讀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習和體味課文的語言運用、章法結構、寫作技巧,乃至思想意義、人文精神、審美情趣等等.課堂上要充分組織學生讀、寫、聽、說、議、思等各種訓練\\(當然,這種訓練絕不是指做迎考練習題\\).那么教師做什么呢?我想,教師重要的任務在于組織好課堂的訓練和教學.例如:通過認真備課確定好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組織好這一課的教學環節,設計好這一課的訓練內容和訓練方式,課堂上要恰當地啟發誘導,準確地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同時傳授一些必要的相關的語文知識,在學生理解不了的地方予以精確的深化的講析等等.一堂課并不是完全不要教師的講析,而是教師的講析要少而精,要為學生的訓練服務,一堂課的主要活動在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語文訓練,教師在指導學生"訓練"中完成教學任務.至于訓練什么、怎么訓練、怎么操作,那就要教師根據課文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具體地去設計和組織.當然,課堂上的訓練既要生動活潑,又要扎扎實實,要講求實效,防止形式主義.
許多發達國家的教學是完全開放式的以討論為主的模式,而我們國家多年來是封閉式的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模式.我想,是不是我們可以把繼承我國優秀傳統與借鑒國外的好經驗結合起來,通過改革,創造出適合我國新時代國情的語文教學模式呢?
我國新時代的中學語文課究竟應該怎么教?本人提出徹底改變"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全面實施"以指導學生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只是權作拋磚引玉,切盼在改革大潮中的有識之士發表高見.
當然,中學語文教學還要課內外結合,還要指導學生多讀、多寫,即使課內教學也還有其他一些問題需要研究,這些問題另作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