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筆者所在學校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先學后教”教改實踐活動,教育教學的一切內容和方法都指向生本。學校配套郭思樂的《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提升教師們的理論水平,并在工作中指導教師們的教育實踐。本人身處其境,倍感學校的教改熱情,重新認識教育的責任和意義。故再一次審視、反思以往的教學模式,并在教學中努力體現生本理念。在此,本人羅列材料,整理思路,就語文教學作一個階段性的歸納和小結。
先學后教的核心理念是生本理念。先學后教是一種形式,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外衣,也就是教學活動的手段和方法;而教學的內核是“人”,故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要體現學生個體對生命的體驗,并激起個體生命的浪花,塑造品位高、追求遠、典雅的生命形象,這在人文學科的教學中尤其迫切。
在這一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首先要對學科注入生命意識。擺在教師面前的不是一篇篇課文或者一張張練習卷;不是一個個知識點,也不是一個個語言符號,而是飽含了生命熱血,可以促膝長談的朋友。同時,教師還要想到這些課文、練習卷、知識點、語言符號等背后有學生的一雙雙眼睛,他們還懷著不同的跳動的心面對著這一切。所以,教師們再也不能翻著課文翻著教參備課,也不能毫無選擇地到處收羅練習卷,更不能像布道師那樣宣講或獨語。
張愛玲說:“教書很難———又要做戲,又要做人?!边@十二真言說的是過去的教書匠,說的是類似牧師又類似演員的教師。教書離開了生活,離開了生命就會變得乏善可陳,甚至有點疲于奔命。但張愛玲這句話中,“教書很難”說得很準確,因為教書只有用心才會有效,而有效是如此難以掌控,常常給人“云深不知處”的感覺。就目前教育界流行的理念講,以生為本無疑是達到有效教學的途徑。
那么,教學如何體現生本?生本在“先學后教”的模式中如何操作?
“先學后教”,前提是“先學”,教學的出發點也在“先學”。
所以從兩者關系上來講,只有有了“先學”,才有“后教”,“先學”是基礎,用來指導“后教”。所以這里重點談“先學”,因為整個“教”是圍繞之前的“學”展開的。
“先學”不是簡單讓學生自學,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預習。
我也了解一些“先學”的做法,無非是在授課之前,教師羅列一些知識點,并配上些許習題,讓學生自學后完成,然后還是按照自己的備課思路教學,這與傳統的先教后學沒有根本區別,還是沒有體現生本。我想,在語文教學中,“先學”至少有以下幾點可以體現生本。
第一,了解學生以往的學識。
學生以往的學識,專業術語稱為“認知水平”,包括所學內容與所學程度。崔允漷教授在談及影響教學的認知因素時,強調了“認知準備狀態”的重要性。教師在授課之前,要了解學生的學識程度,既不能滯留于以往學識,也不能超前而導致欲速不達,要找準介于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就像帶領學生翻越一座小山丘之后,又能讓學生悠然見到稍高的另一座小山丘。
比如,《丑小鴨》在小學的時候已經學過,就算沒有學過也早就爛熟于心,那么,在教學中就不要停留在故事情節,不要過多演繹故事內容,因為這個故事已經激不起學生的興趣。
又比如,學生已經學過淺顯的文言文,在疏通文字的時候,不要涉及詞類活用,如“狼不敢前”(《狼》),“前”字的釋義為“向前”即可,不必糾纏于“名詞用作動詞”,當然若有學生提出,簡單說明一下即可(說明這位學生知道,而陌生的知識點由學生口中說出,比教師特意強調,給其他學生的心理接受更加深刻)。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學生已知的學識,我們可適當采用,但不要停留于此;學生未知,或者還不該知的,不能硬塞,當然也不是避而不談。因為一個人對新事物的接受需要一個過程,潛移默化更有效,就拿文言文詞類活用來說,當積累詞類活用現象到一定數量,學生自然會意識到這種用詞現象,到時候教師只要一點破,學生的腦海中立刻會聯想到類似用法的文言詞。教育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p>
第二,了解學生的情感體驗。
由于學生年齡尚小,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文學作品中很多情感無法理解或理解偏差,因為情感體驗不同,產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同。學生讀《飛鳥集》,說里面有黃色內容,讀宋詞或者愛情詩,往往認為太肉麻,那是沒有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學生讀《項脊軒志》會發笑,沒有體驗人亡物存、手漬猶存的人生悲涼。學生讀《偉大的悲劇》不會同情斯科特,反而覺得他笨沒多帶一些狗,體驗不到悲劇的力量。
面對這些作品怎么辦?教師不可能幫助學生體驗這些情感,那就要情感的鋪墊?;蛴靡曨l、音樂創設情境,或用背景材料或用相關情感的補充材料,不斷再現強化,這些都要預設。
另一方面,教師了解到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要好好利用這個情感資源,進行有效教學。比如,《春》是從兒童的視角贊美歌頌春光的,可以讓學生找找契合自己情感的文字,并談談自己眼中的春天?!渡⒉健肥侨粘I钪械募彝セ顒?,可以把家長納入教學環節,讓學生和家長一起讀文章,并談談彼此的讀后感?!侗秤啊肥菍懹H情的,可以讓學生反思自己對父親的感情或者把握父愛的細微瞬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機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苯虒W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把所學與個體感受結合在一起,大大提升學習的參與度和領悟水平。提出“自然學習設計”(NatureLearning Design)的美國心理學博士伯尼斯·麥卡錫,把學習過程定義為一個學習循環圈,這個循環圈的起點和終點是直接體驗,她認為,學習是一個從主觀到客觀再到主客觀融為一體的過程,學習首先要從主體自我出發。在她的理論中,學習者的個體主觀體驗、情感傾注貫穿了整個學習過程。
第三,了解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以下兩個問題的提法,出發點完全不一樣:“文章寫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你從文中讀出了什么”?!皩懗隽耸裁础笔谴ψ髡叩囊鈭D,是進入文本;“讀出了什么”是讀者的主觀感受,是走出文本。
我們有一項“先學”作業叫《自主學習手冊》,其中有一項是要學生寫“初讀感受”。對這項作業我們強調兩點:一是一定要“我”讀出了什么;二是一定要結合文本中的材料,不可一個主題說開去。
這項作業,可以很好地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甚至是喜好程度,可以指導備課然后教學。比如《丑小鴨》,大部分學生認為“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認為丑小鴨變成天鵝不是努力的結果,而是基因。但也有學生提到丑小鴨只有出去流浪找尋才會變成天鵝,不然還是丑小鴨。這顯然是授課的重點,據此可以設計討論的重點,如丑小鴨越出籬笆———跨出第一步的重要性,如堅守理想不甘墮落的可貴,如肉體與靈魂(氣質)的關系,如比較丑小鴨變成天鵝與麻雀變鳳凰的根本區別等。
《自主學習手冊》還有一項是質疑,學生提出自己對文本的任何疑問。這也能指導教師備課和教學。課堂上,針對學生的質疑展開討論,已經超越了教師的“解惑”功能。
以往,教師備課只關注教師對文本、對知識點的把握,然后設計課堂提問,完全從教師本身出發,沒有考慮到學生讀到了什么或者讀到了何種高度,教師則搜腸刮肚、遍稽群籍,自己花了大量的時間獲得的“答案”,卻要學生在短短幾秒或幾分鐘內得出“答案”,這首先是不公平的,也不會有平等的課堂對話。于是,課堂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執行,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認真”筆記,似乎除了聽講、筆記,沒有別的課堂活動,除非是做小動作、看小差。而課堂教學圍繞學生的“問題”展開,可以積極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濃郁的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以上只是些粗略的思考,不成體系。但“先學后教”的宗旨始終只有一個,即一切教學活動都要指向學生。教師在授課之前,已經把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教師與文本的三組關系組合成一個鐵三角,缺一不可,而且,學生是頂角。
一個體現生本的課堂,一定是一個民主的課堂;一個民主的課堂,一定是一個開放的課堂。當然,開放的課堂絕不是教師的弱化或虛化,相反,這要求教師更高,重視學生的“先學”,像先知一樣設計“學的活動”并組織教學,這比自顧自悶頭寫個教案、編個練習題復雜多了,也提升了教師的功能??偠灾?,一定要堅信:固化的文字里飽含著生命的熱血,生本理念的課堂里跳動的是一顆顆律動的心。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崔允漷.有效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美)伯尼斯·麥卡錫,丹尼斯·麥卡錫.自然學習設計[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