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同時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既強調統一性,更強調針對性,能讓每一位學生全面地更好地發展?!叭绾无D化好學困生”一直是所有教師必須面對的難題,也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在新課程背景下,農村語文教學中對“學困生”應該如何進行有效轉化呢?在此,我想結合自己的調查和教學實踐,探究農村“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及尋找有效解決學困生的方法和途徑。
一、農村中學語文“學困生”的現狀調查
調查顯示,目前學困生直接影響著本班、本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尤其是考試模式下的語文學科,學困生所占全班的30%到40%,遠高于其他學科并且嚴重地制約著其他學科的質量。一個重點中學的高中生,“口頭表達不清楚,書面表達空話連篇,語句不通順,錯別字滿篇,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詩歌鑒賞更是無從下手”,早已是普遍現象;而初中語文“學困生”基礎更差,并且具有較強的自卑感,學生的歧視、家長的責罵,教師的漠然,長期以往使得他們對自己徹底失去信心,由此產生了自暴自棄的想法,以致越學越差,并且伴隨著厭學、逃學等問題的出現。
這部分“語文學困生”,雖然存在各自的差異,但究其原因他們具有一些共性:
1.缺乏語文學習的動機和興趣。他們存在著一種思想:對于語文,學與不學一個樣,學好學壞一個樣,語文成績相差不大,久而久之,產生了“學習語文無用論”或“學習語文浪費時間論”。
2.語文基礎知識薄弱、閱讀能力差、寫作能力低。語文教學莫過于聽、說、讀、寫,可這四項能力成為制約提高語文成績的關鍵因素,更是學困生為之頭疼的事。
3.對于語文學習沒有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語文學困生們也在埋頭苦學,“讀死書、死讀書”,成績進步不大,甚至出現倒退現象,以致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面對數量相對較多的被視為“包袱”這一群體,每一位語文教師不能坐視不理或刻意回避。
二、農村語文“學困生”的形成根源
農村語文“學困生”的形成不全是智力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對農村語文“學困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查、統計、評價,再結合大量的事例,發現其形成因素主要與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前所在學校及小學的基礎、學生的觀念等有關。
1.家庭因素。據統計,多數農村語文“學困生”的家庭環境都很差。他們的父母往往文化程度不高,并且父母本身語言表達能力低,更無從談起閱讀或寫作,因此孩子從小沒有養成學習語文的習慣,也沒有形成閱讀或寫作的愛好,所以,這部分孩子從入學前就落后于城鎮孩子??梢?,農村的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還遠遠不夠。
2.社會因素。在新的思想的沖擊及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一些家長并不重視孩子的學習,更不重視孩子的語文學習?!氨骋槐巢蝗绮乱徊隆背蔀榱餍?,因此,不少學生把語文課視為應試尤其是高考高壓下的休養課,在他們看來,語文學與不學都差不多,還不如借此放松一下為數理化的學習作鋪墊。再加上提高語文成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就使得家長、教師、學生不愿投時間在語文學習上。顯然,這樣的教育環境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是最為不利的。
3.學校因素。在成績決定一切的影響下,不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學校、教師都只重智育,只重視相對易于得高分的數理化、政史地,輕視甚至放棄難以得高分的語文學科。在應試的壓力下,有些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和學校領導害怕影響本班成績和學??己?,嚴禁學生讀課外書,強迫學生機械重復地進行各種訓練,還占用大量的語文學習時間,并且有些學校將語文定為副科,給學生宣傳錯誤的觀點,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雪上加霜。
(四)個人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造成農村“語文學困生”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為:缺乏語文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學習語文無用論”和“學習語文浪費時間論”等扭曲的學生觀使得學生在思想上不重視語文學習或不愿觸碰語文。長期以往,有些學優生逐漸滑向學困生邊緣,學困生更是越學越差,使得學困生的人數越來越多。再者,“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左右著他們,語文基礎知識薄弱、閱讀能力差、寫作能力低,他們拒絕教育,自我封閉,上課睡覺,不能與人正常交流或厭倦語文。
三、農村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綜上所述,造成農村語文“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為此,在學困生轉化過程中,也必須對癥下藥。就社會環境來說,要從根本上轉變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理念和評價觀,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同時,學困生的轉化更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而對于教師和學校層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每一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來解決。
1.處于弱勢地位的學困生,他們自尊心強,渴望被重視,渴望被認可,更渴望成功,這就要求教師有意地走進這一群體,給予他們生活上的幫助和學法指導,讓他們感受到溫暖,重拾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2.要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活樂學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挖掘閃光點,變“我不行”為“我能行”;建立相容點,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創設情境,關注人文情感,重視語感,強化積累用多讀多寫提升語文素養,引導學困生獲取廣博的課外知識。
相信只要找準原因,因材施教,長期堅持,充分調動農村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