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讀寫共生",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在閱讀的過程中醞釀同一主題的文章寫作,在寫作過程中深化對具體閱讀文本的理解.從杜甫的那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有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不難看出,將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是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的有效途徑.多年來,筆者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實踐與研究,現與大家分享一二.
一、借鑒課文的選材立意,拓寬寫作思路
對于作文寫作來說,選材、立意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基本環節.初中生作文時選材要注意真實,立意要注意新鮮.放眼當前的初中生寫作現狀,材料選擇"假大空"現象嚴重,立意抄襲層出不窮,如何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寫作素材,以不同的角度、積極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進而升華為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是我們每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這方面,我們可以從日常的閱讀教學出發,借鑒教材文本的選材方法和立意角度,充分地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給我們的作文教學帶來汩汩清泉.
譬如,筆者在講授《白楊禮贊》的時候,引導學生分析了這篇文章的選材方法與立意角度.
選材:運用欲揚先抑的寫法,從黃土高原寬闊無邊、單調乏味的環境寫起,寫白楊樹的出現讓情緒懨懨的作者頓時精神振作,描摹了白楊樹筆直的外形,傲然挺立的風度,為揭示其象征意義作了充分的鋪墊.
立意:運用象征的寫法,抓住白楊樹的外形特征,借白楊樹不平凡的形象,贊美那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抗戰的北方農民,歌頌他們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抒發作者對他們的崇敬和贊頌.
之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像白楊樹一樣普通的事物比比皆是,有"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柳的風韻,也有"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風姿,在它們的身上,都彰顯著一種或雍容華貴,或堅貞不屈的氣質,大家想想,在這篇文章的啟發下,我們能夠構思出怎樣別具一格的作文思路來.
……
生 1:我寫"家鄉的狗尾巴草",它極不起眼,既沒有鮮艷的花朵裝扮世界,也沒有鮮美的果實供人享用,但它從不抱怨,充分詮釋了泰戈爾"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的詩句……生 2:我寫"家門口的那條小路",從小學開始,再到中學,原先它一下雨就泥濘不堪,現在也變成了干凈的水泥路.不變的,是它一如既往地承載著我求學的夢想,家是起點,學校是終點,連接著我每一天的不懈努力,也寄托著父母對我的殷殷希冀……
……
學生七嘴八舌,說了很多,筆者完全沒有想到,竟激發出學生如此豐富的寫作素材,新穎的寫作思路,深化了學生對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的認識.
二、借助作文的謀篇布局,深化課文理解
謀篇布局關注如何吸引"讀者"的眼球,是學生落筆之前必須"胸有成竹"的一個構思階段.新穎奇巧的謀篇布局,不但可以藝術化地交待故事情節,抒發真摯感情,還能夠讓學生深入認識一些類似的文章結構,深化課文理解,使得"讀寫共生"教學策略在實施過程中散發著迷人的光澤.
以初中生議論文寫作為例,針對文章結構,就議論文謀篇布局我們一般都會做出如下指導:
提出問題:或講述故事,或引用名言,抑或開門見山,直接提出中心論點.如某生寫作的《理想》一文,先從蘇格蘭軍隊在西班牙與回教徒作戰時,將故王布魯斯的心拋在陣前,然后全軍奮勇殺敵、擊潰敵人的事例說起,提出中心論點.
分析問題:從中心論點中提煉幾個分論點,以道理、事實為據,展開論述.如某生寫作的《微笑的魅力》,即通過海倫·凱勒和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的事例來論證中心論點.
解決問題:在層層論證之后,順理成章地得出文章結論.
在學生熟練掌握了議論文的一般結構之后,筆者將韓愈先生的《馬說》搬到了寫作課堂上,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寫作知識來分析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很快,學生便得出了以下結論:
提出問題: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分析問題:從"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和"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兩個方面交待了千里馬之所以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與根本原因,充分論證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解決問題:痛斥食馬者的愚妄,得出了"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的結論.
三、閱讀與寫作融會貫通,升華語言藝術
放眼當前初中生的寫作現狀,最突出的問題便是詞不達意、語言干癟、蒼白無力,或者重復啰嗦、畫蛇添足.在具體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有意地針對經典篇目當中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細節刻畫,還有一些生動形象的修辭,組織學生仔細品味,認真揣摩,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素材,積累背誦,以期在寫作的過程中能夠噴涌而出,升華學生的語言藝術水平.
譬如,筆者在講授《變色龍》一文的時候,就針對主人公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語言特點展開賞析:
"這兒,出了什么事?""我要給他點厲害瞧瞧……"裝腔作勢、頤指氣使的丑態躍然紙上.
"這小狗怪不錯的……挺伶俐……一口就咬掉了這家伙的手指頭……好一條小狗……"搖尾乞憐的媚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
暫且拋卻這篇小說其他的藝術成分不講,單單是語言描寫這一塊就值得我們借鑒.于是,筆者組織學生模仿本文運用語言描寫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揭示文章主題思想的寫法進行寫作.沒想到,學生們受此啟發,從日常交流的語言出發,融入了很多形象化的生活用語,不但使自己的作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更深刻理解了契訶夫筆下那位欺下媚上、溜須拍馬的警官形象,實現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內容,幾乎濃縮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以閱讀指導學生寫作,以寫作升華學生閱讀情感,不但是素質教育深入發展的必然,更是語文本質的體現.對此,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何銀萍.淺談讀寫結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中學\\),2013,\\(7\\).
[2]徐雨芹.讀寫結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導學,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