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柯爾(R.F.Carl)曾經斷言:“20世紀是物理學和化學的世紀,21世紀必然是生物學的世紀?!盵1]如今,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非常迅猛,并已經廣泛應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柯爾的預言正在變為現實。
軍事領域也同樣受到了現代生物技術的巨大影響,目前在部隊衛勤、軍用偵察與監控、軍用材料、軍用燃料等方面都有了實際應用??梢灶A言,隨著生物科技的持續發展,它將成為引發新一輪軍事變革的核心動力。
一、科學技術是歷次軍事變革的核心動力
所謂軍事變革,是指發生在軍事領域的各個方面,對世界軍事形勢的發展乃至戰略格局的演變具有巨大影響的根本性變化。美國學者邁克爾·奧漢隆曾認為,軍事變革是人們有目的的創造活動,是技術突破、體制調整和作戰理論革新的綜合結果[2].
軍事變革的誘因不同,類型也有區別。人們一般認為歷史上出現過三種類型的軍事變革,即分別由科學技術、軍隊體制編制和作戰理論的調整而引發的軍事變革。由于對軍事變革誘因的認識不同,學術界對歷史上究竟發生過多少次軍事變革存在較大分歧,目前有“三次論”“四次論”“六次論”“七次論”“十次論”等不同的看法?!叭握摗卑炎鲬鹂臻g的拓展作為軍事革命的核心,認為新作戰理論的提出分別引起了三次軍事變革:第一次發生在19世紀末,其標志是延續幾千年的陸戰被海戰終結;第二次發生于20世紀中葉,其標志是空戰的興起;第三次發端于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方興未艾?!八拇握摗眲t認為,從古至今共發生過四次軍事變革:第一次是金屬化軍事變革;第二次為火藥化軍事變革;第三次為機械化軍事變革;第四次為信息化軍事變革。無論哪一種看法,都認可一個基本的共識,即承認科學技術對軍事變革的推動作用。例如,盡管“三次論”是根據作戰理論的發展來確定軍事變革的,但它同時也承認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作戰理論的先在性,如海權理論的提出是基于船舶與航海技術的發展,制空權理論則是建立在實用型飛機發明的基礎之上,“六次論”“七次論”“十次論”也均肯定火藥、機械、核技術、信息技術對于軍事變革的作用。這些觀點無一不證明了科學技術是軍事變革的核心推動力。
然而,科技的種類多種多樣,并非所有的科技都能引起軍事變革。進一步分析歷史上引起軍事變革的技術,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技術都曾經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引領性的作用。例如,金屬化軍事變革萌芽于公元前3 000年前后,它的起因是金屬的發現和使用,以及冶金技術的發展。
冶金技術是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早期當之無愧的引領性技術,金屬制成的鋤、犁、斧等工具的廣泛使用,使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類社會因此才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而火藥化軍事革命與其說是火藥的發現,還不如說是火器的發明所引起的,這也是為什么一些軍事史專家將滑膛槍與來復槍的發明分別作為兩次軍事變革的標志?;鹌鹘涍^了漫長歲月的改良,才被沖鋒陷陣的將士們接受,開始廣泛地應用到戰爭中,并最終引起了軍事上的革命。而也正是改良火器所需要的冶金技術、機械技術、工程技術引領了第一次技術革命。同樣的,機械技術和信息技術分別引發了機械化軍事變革和信息化軍事變革,顯然它們也分別是19世紀中后期和20世紀后期的引領性科技。
二、現代生物技術引領當今科技發展
蘇聯科技史專家凱德洛夫曾提出了帶頭學科更替的理論。他認為,自然科學的發展并非齊頭并進的,總是會有一門(或是一組)學科作為帶頭學科主導著科學的發展。根據凱德洛夫的研究發現,自近代以來(該理論提出于20世紀70年代),帶頭學科更替的順序為: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微觀物理學-控制論、能源學、航天科學,他預測分子生物學將成為新的帶頭學科,就目前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狀況以及實際應用情況來看,凱德洛夫的預言已經成為現實。
首先,現代生物科技的研究如火如荼,其進展迅速已經超越了任何其他學科。據統計,在2003-2012年全球100項重大科技進展中,有38項都與生命科學領域相關。大量從事工科的優秀人才涌入生物領域,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統計的48萬博士學位獲得者中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人員占51%.從文獻計量看,生命科學是研究最密集的領域,SCI數據庫中生命科學文獻占所有科技文獻的50.27%(數量指標),被引頻次占65.9%(質量指標)[3].
其次,生物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重要的增長點。比爾·蓋茨曾經預言:“下一個創造出更大財富的人將出現在基因領域?!盵4]這一預言展現了其對于現代生物技術在經濟領域的信心。全球生物產業銷售額幾乎每5年翻一番,增長速度是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的近10倍[5].生物產業成為增長最快的經濟領域。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一份報告中預言,到2020年生物經濟的規模將達到15萬億美元,超過信息產業;到2030年人類將進入生物經濟時代,生物產業將成為全球經濟的支柱產業[6].
再次,現代生物技術為人類遇到的各種危機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在醫藥領域,現代生物技術不停地揭示著人類疾病的本質原因,并為一些疑難雜癥提供了治療手段,有效地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在農業領域,利用基因重組技術生產的轉基因動植物,使得農產品具有了防病蟲害的能力,提升了農產品的產量,還改善了農產品的營養成分,為世界糧食危機提供了解決方案;在環境保護領域,現代生物技術已經成為環境治理的關鍵性技術,利用經過基因修飾的微生物對污染物進行有機降解,是一種完全模擬天然狀態下污染物分解的方法,對于生態環境的迅速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種種跡象表明,現代生物技術已經成為當前科學發展的帶頭學科,它不僅引領著其他學科的發展,并且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軍事作為人類社會整體中的一個特殊環節,也必將打上深刻的“生物化”的烙印。
三、現代生物技術對軍事領域影響的主要表現
現代生物技術在部隊衛勤、軍用偵察與監控、軍用材料、軍用燃料等方面都已經有了實際的應用,它對于軍事領域的影響已經初現端倪。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持續發展、生物學難題的不斷突破,它必將引起整個軍事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對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現狀及其特點的分析,我們認為它對軍事領域的影響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武器裝備的新變革---新生物武器。歷史的經驗表明,任何新的科學發現或技術發明總是會在第一時間運用于軍事領域。軍方從現代生物技術誕生初期便注意到了其軍事應用潛力,并大力推動著它的武器化。1953年,沃森與克里克發現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人類對生命現象的認識進入到微觀領域。電子顯微鏡的發明與改造又讓現代生物技術對生命奧秘的探索達到了基因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水平。得益于這兩項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人們得以不斷地發現各種具有不同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并揭示了它們與人體生理功能之間的關聯。
于是,便帶來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如果我們可以對人體內的生物大分子進行直接的操控,那么便能夠改變人體的生物性狀,影響人的生理功能。這便是現代生物技術得以武器化的基礎。具體到武器的開發中,即需要通過某種技術手段,對敵方作戰人員體內特定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是基因組與蛋白質)進行“攻擊”,從而引起敵人生理功能(例如:平衡協調功能、感覺功能、記憶學習功能等)的變化,達到使敵人喪失戰斗能力的目的。目前,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技術已經可以對活體細胞內的生物大分子進行精確的修飾,使細胞在特定的方式下,按照預先的設計改變其性狀。隨著技術的發展,對生物大分子的改造、設計、操控的方法將會更加成熟和豐富,以此為基礎的“新生物武器”
將登上戰場。國內有學者指出:“科學技術發展促進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武器裝備的發展促使作戰理論產生變化,先進的作戰理論與武器裝備的融合煥發出強大的戰斗力,進而對編制體制提出挑戰。軍 事 變 革 就 是 如 此 循 環 往 復,以 至 無窮……”[7]這一論述闡明了軍事變革的路徑,新的科學技術往往首先引起武器系統的革新,然后慢慢推進整個軍事領域的大變動。雖然“新生物武器”要投入實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一旦它研制成功,新一輪的軍事變革便勢不可擋。
第二,作戰空間的新拓展---生命微觀空間。戰爭需要戰場,從最初的陸地到海洋、天空、太空、信息空間,人類的戰場空間不斷拓展。戰場空間的拓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從最原始的陸戰場到海戰場,得益于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廣袤的天空能夠成為敵我雙方爭奪的場所,得益于萊特兄弟造出了實用的飛行器;浩瀚的太空開始成為人類部署武器的地方,得益于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虛無縹緲的電磁空間出現了人類的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的爭斗,這是信息技術帶來的結果?,F代生物技術是人類對于生命奧秘進行不懈探索的產物,它在不斷認識生命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干預生命的手段?;诂F代生物技術的 “新生物武器”以人體微觀領域的基因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為攻擊目標,有攻擊就有防御,以此看來,生命微觀空間將成為未來人類戰爭爭奪的新戰場。生命微觀空間與電磁空間一樣,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技術空間,是人類依賴科技對于自然空間的延伸和拓展。不同的是,陸、海、空、天、電都是外在于戰爭主體---人的空間,而生命微觀空間則處于人體內部。戰爭的主體是人,而戰爭的直接目的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使敵人服從于自己的意志。生命微觀戰場的開辟,直接以人體為戰場,這將更有利于戰爭目的的實現。從歷史的經驗來看,一旦新的戰場空間形成,軍事制勝的重心必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第三,制權理論的新發展---制生權理論。陸地、海洋、天空、太空、信息,人類軍事對抗的疆域從一維戰場延伸到了多維戰場,從自然戰場拓展到了技術戰場,從有形戰場進化到了無形戰場,在這些作戰空間相應的誕生了馬漢的制海權、杜黑的制空權、格雷厄姆的制天權,以及現在熱門的制信息權。制權理論體現的是對作戰空間的優勢控制,是戰爭決勝的重要一環??茖W技術開辟了新的戰場空間,而新的戰場空間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制權理論。針對生命微觀空間這樣一種全新的戰場空間,已經出現了制生權理論。它是指“在未來軍事行動與武力威懾中,在一定時間內對以生命微觀空間為結構基礎的軍事生物科技群組運用的優勢控制權。廣義的制生權應該包括各種生物科技攻防手段的有效使用,生命力(軍事人員作戰能力)的監視、操控、維持及增強,生存質量(己方軍、民全部人員)的保障,以及戰場生態環境的保護等?!盵8]
奪取制生權的核心是生物科技在軍事應用中保持相對于敵人的領先水平。制海權、制空權與制信息權理論對于軍事領域的影響已經有目共睹,它們不僅是在戰爭實施中起到具體的指導作用,更是一種戰爭觀念上的根本改變,對軍事領域具有深遠的影響。制生權作為一種全新的制權理論也必將對軍事領域產生重大影響。
四、現代生物技術運用于戰爭的倫理問題
人類對于技術的使用永遠都會充滿矛盾,因為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引發無窮的后患?,F代生物技術是一種以人類自身作為研究對象的技術,一旦失控,將帶來更為根本、更為直接的惡果。因此,沒有任何技術像現代生物技術一樣引起人們在倫理學上如此廣泛而激烈的討論,人們對它表現出了更多的謹慎。
現代生物技術所引發的倫理爭論是多方面的,而它運用到戰爭中的倫理問題屬于戰爭倫理的范疇。劉戟鋒教授將戰爭倫理分為軍事倫理、軍備倫理與軍人倫理三個層面,其中軍事倫理的核心是正義性原則,軍備倫理的核心是選擇性殺傷,軍人倫理的核心是忠誠和奉獻[9].現代生物技術應用于戰爭中的倫理問題主要是一種軍備倫理,即“新生物武器”是否符合選擇性殺傷的原則。
選擇性殺傷不僅僅是作戰人員對殺傷目標進行選擇,還取決于武器是否能夠按照人的要求精確的打擊目標。比如核武器、化學武器和傳統的生物武器,雖然可以依靠制導技術將其精準地投放到目標地點,但是其大規模的殺傷效應會使其額外地對平民和非軍事設施造成傷害,這顯然是不符合選擇性殺傷原則的?!靶律镂淦鳌钡臍麢C理是通過對基因組表達的調控、對蛋白質結構的改變等手段,來影響人體重要生理機能,實現對人體不同程度的致傷。它可以通過對敵方關鍵人群、特定的作戰人員、甚至某個指揮者的生物超微結構的不同特點進行識別和定位,繼而予以精確地打擊。更進一步地,“新生物武器”對軍事目標的攻擊具有很強的可控性,通過選擇目標人員的不同的生物大分子作為靶標,可以造成目標人員不同程度的傷害,而且在戰爭結束之后,還可以向被攻擊方提供“解藥”,消除對作戰人員身體的不良影響?!靶律镂淦鳌钡倪@些特點不僅體現了選擇性殺傷的原則,而且展現了戰爭中的人道主義,對于消除戰爭仇恨具有積極的意義。
相比現有的其他武器,“新生物武器”顯然更能體現人道主義關懷,合理使用的話,它能在戰爭中實現真正的“零傷亡”.然而,現代生物技術也同樣可以被用于制造號稱“生物原子彈”或是“末日武器”的基因武器。也有人主張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人類的智力基因賦予一些兇猛的動物,然后訓練成動物士兵,代替人類沖鋒陷陣。這無疑會引起人們對于現代生物技術的恐懼。但是,對比“新生物武器”的人道主義性質,與其說我們恐懼的是現代生物技術本身倒不如說我們恐懼的是現代生物技術的不合理使用,或者說是那些不合理使用現代生物技術的人。正如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讓·多塞所說:“人們對這一領域的新進展感到恐懼是十分自然的。問題在于,他們的恐懼是否有道理?或者說得確切一點,這種恐懼心理合理到什么程度?人們常常對那種似乎無所不能的科學家感到畏懼,其實可怕的不是科學家,而是那些被權欲所驅使,被集權主義意識形態所毒化的個人,或是由個人集結而成的團伙?!盵10]
當今世界,這些“被權欲所驅使以及被集權主義意識形態所毒化的個人和團伙”以各種形式存在。某些國家為了謀求其世界軍事霸權,從未放棄對基因武器的研究。對于這樣的國家,我們應該增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對話,制定更為嚴格的國際公約,強化監管。而這些團伙中還包括恐怖組織,對于他們,我們應該加強國際合作,堅決打擊。
五、結束語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相結合的過程,軍事斗爭作為人類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環節同樣也符合量變與質變統一的規律,而軍事變革是發生在軍事領域的一次質的飛躍。一場軍事變革必定帶來一個國家軍隊戰斗力的極大提升,從而增加一個國家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與話語權??v觀歷史上的歷次軍事變革,我國或者錯失機遇或者起步較晚,這直接導致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只能跟著發達國家的腳步亦步亦趨。
21世紀,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物科技正在逐漸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經濟增長的動力,同時它也將成為新一輪軍事變革的主引擎。面對這樣的機遇,首先,我們要轉變觀念,認清現代生物技術在未來軍事斗爭中的巨大潛力,以及與傳統生物武器的本質差別。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軍事生物技術體系,為未來生命微觀領域的對抗打下良好的技術基礎。據悉,我國在生物技術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小,且具有自身的優勢,極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再次,就是要及早建立起我國的生物防御體系。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現代生物技術的軍事應用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我們只有未雨綢繆,實現超前防御,才能在未來的軍事斗爭中處于不敗之地。最后,就是要建立嚴格的現代生物技術監管體系,防止軍事生物技術被恐怖組織或是非法分子利用,威脅人類安全。
參考文獻:
[1] 劉凱民.生物技術世紀與生物教育創新 [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3,5(2):46.
[2] 邁克爾·奧漢隆.高科技與新軍事革命 [M].王振西 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 賀福初.生物科技將引領下一輪軍事革命 [J].國防參考,2014(5):27-29.
[4] 許鵬.基因產業:通向財富之路 [N].科技日報,2008-0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