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 “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钡趯嶋H教學中,老師都會不由自主地只關注那些學習優秀的學生,而忽略那些在學習上暫時有困難且成績落后的學生\\( 以下稱學困生\\) 。課堂上,學困生似乎只成了優等生的陪襯,完全體驗不到絲毫成功的喜悅,有些甚至成為毫不相關的旁觀者。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學困生身上,讓他們也能成為語文課堂學習的主人。
一、課堂活動的人文化策略
小學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因此,教學設計時應強調以感受、體驗、領悟、創新等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通過教師高度的責任感,細心和耐心,營造一種和諧的教與學的情境,培養學困生良好的語文情感,實現知識、能力的遷移與拓展,以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1. 賞識化策略———讓學生在成功體驗中成長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沒有受到激勵,僅能發揮其能力的 20% ~ 30%,而當他受到激勵,其能力可以發揮到80% ~ 90% ,尤其是小學生,更加看重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因此,我們要不斷地給學生以有效贊美,以激發其學習興趣,累積其成功體驗,培養其自信心。正因為是學困生,所以更需要我們幫助他們創造條件,使他們有機會體面的表現自己,在“表揚→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更大的成功”的過程中形成學習上的良性循環,不斷蒙發上進的心理,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百澝朗莾和袷澜绲年柟? ”讓積極有效的贊美、及時的鼓勵溫暖學困生的心靈,給學困生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使得每一位學困生都能充分地展示自身的價值。
2. 重點化策略———讓學生在關愛體驗中成長
有些教師將學困生劃入另冊,利用課外的時間對他們進行“填鴨式”的灌輸補習,不僅加重了學困生的學習負擔,還會使他們產生厭煩、逆反的心理。因而必須將“學困生”的教育工作落實在課堂教學中。這就要求老師教學時特別照顧學困生,使學困生能在最近發展區上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能。
\\( 1\\) 多傾聽“學困生”的聲音。教學中有意設計一些接近“學困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讓他們會回答、想回答,在鼓勵與表揚聲中激起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樹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 2\\) 多展示“學困生”的作業作品。學習差的學生,不敢表現自我,甚至根本不屑于課堂學習的一切活動。針對此,我在每節課的教學中,總要選“學困生”的作品作業在投影儀上展示,還經常讓他們在幾十雙眼睛的督促和欣賞下板演。這樣的展示不僅能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還能及時得到信息的反饋,有助于他們對知識的準確把握; 更能增強他們學習的自我約束力和責任感,變學習無動力為有壓力、有動力。
\\( 3\\) 多指導“學困生”的獨立活動?!皩W困生”往往依賴性比較強,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時要讓“學困生”感到學有靠山。比如,小組交流前的獨立思考給學困生適當指導; 課堂練習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并輔導,幫助“學困生”當堂掌握知識。
二、作業設計的典型化策略
作業應做到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多樣、要求靈活自由,讓學困生在興趣盎然中自覺地完成作業,在心情愉悅中主動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達到想做、愛做、會做之境地。
1. 作業內容多樣化,讓學困生見了就想做
傳統的作業內容機械重復,形式單一,學生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有時學困生不得已而為之或干脆不為。要激發學生作業的熱情,必須豐富作業內容,讓有趣的作業、實用的作業、開放的作業、操作的作業使學困生看了就想做。
2. 作業形式人文化,讓學困生看了就愛做
當心存愛意地待人處事的時候,陌生的會變得親切,艱難的會變得容易,平淡的會變得神奇,瑣屑的也會變得可愛起來。因此,作業的形式盡量體現人文精神,讓學困生看了就愛做。例如根據不同內容用親切并帶有激勵情感的語言,將題目設計為“我是一個小老師”“比比看”“不做小馬虎”“你能行”“小小設計師”“瞧,我多棒”“小作家在行動”等。
3. 作業要求彈性化,讓學困生跳了也能做
我們提倡因材施教,作業既要依課本內容,又要看學生的志趣指向,盡量讓每一個學生在作業中都擁有一片自由的“空間”,有選擇的余地。比如,每次作業都適當安排基礎題、擴展題、思維訓練題等,分為必做和選做兩種。
學困生起初則可選基礎題做,接著老師不斷地以“你這段時間作業完成的很好,進步的很快,你完全有能力趕上其他同學?!钡仍捳Z鼓勵他們,進而引導他們向擴展題、思維題“跳一跳”。讓學困生在“跳一跳”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獲得學習的樂趣。
三、學習評價的發展性策略
我們知道,一個孩子如果總是受到負面評價,就會產生自我的“負驅動”,自暴自棄。如果說學困生象一杯沒倒滿的水,我們不能總是看到“一半是空的”,而要總看到“一半是滿的”,這樣變消極評價為積極評價。從而在更高層面上提升學困生內心世界渴求進取、向上、完美的崇高欲望。
1. 日常作業———評價的基本途徑
作業評價作為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激勵學生認識自我,不斷進步。教師要通過科學評價去點燃學生希望之火,使評價成為激勵學生成長的推動手段。
2. 階段檢測———評價的重要方式
樹立正確的評價觀,記牢檢測的激勵功能,完全能將它從“學生的負擔”轉變成“學生的期盼”。首先,檢測的內容一定要依據課程標準,杜絕偏題、怪題、難題; 充分體現課程開放性原則,注重解題策略的多樣化,答案的不唯一性,盡量使每一個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都能理解得了,解決得了; 多設計一些附加題、選做題,讓學困生也有機會獲得高于優的“優 +”“優?”“優?”等成績。這樣的檢測誰不欣然為之呢? 其次,提供”二次評價”的機會,對測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在批改試卷時,對學生做錯的地方不打“× ”,而改用打點,在發卷子前提前讓他訂正,學生訂正好以后再把點改成鉤,然后記上改正以后的成績。再次,可以建立成長記錄袋,讓學困生感受到學習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這將有助于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自主性。那么哪些材料可以放入成長記錄袋的“語文廣角“呢? 一是貼上美觀星的學困生的作業,貼上創造星的有創意的作品; 二是每兩周在班級中評出“學習之星”“進步之星”課堂“傾聽小能手”“發言小能手”等若干名,發給“喜報”,讓學生帶回家炫耀以后,下周一放入成長記錄袋; 還可以放入學習過程的照片,讓學困生感到興致盎然。然后,引導學生定期整理作品,使學困生在回顧進步歷程的過程中,增強學好語文的信心。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是一個艱苦而又復雜的過程,但只要我們教師有滴水穿石的韌勁,抓反復,反復抓,就一定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愛上語文,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語文課堂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