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鄉村小學語文培育留守兒童積極人格
【引言】小學語文中留守兒童人格培養引言與文獻綜述
【第一章】小學語文教學與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培養的關系
【第二章】小學語文教學能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養成
【第三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途徑
【第四章】小學語文教師人格在培養留守兒童積極人格中的作用
【結語/參考文獻】語文教學中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養成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一章 小學語文教學與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培養的關系
第一節 人格與積極人格
一、人格的相關概念分析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強調:"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由此可見,在人的素質結構中,人格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人格",英文 personality,來源于希臘語 persona,原指羅馬時代戲劇演員表演角色時佩戴的假面具,它能表明劇中人物的身份,反映人物特定環境下的典型心理,類似于中國京劇中的臉譜。
眾多學術領域中,許多的研究人員站在各自的立場對人格做了解釋,從而使"人格"具有多種含義。有的認為"人格指人的尊嚴、價值和道德品質的總和,也指人的個性。"也有的認為"人格是一個人認知、情感和行為所有因素構成的復雜組織的總和,是個人生活的趨勢和模式,即包括個體的心理活動和外在個體的行為。"還有的認為"人格是受遺傳因素影響的,在與環境不斷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個人一種持久的、穩定的、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一般包括人的氣質、興趣、愛好、傾向性等特質,并且具有一定的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目前國內關于人格研究最常見的標準就是"人格指具備特定的傾向性、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消極方面和積極方面。"二、積極人格的相關概念分析。
在國外,關于積極人格的研究用到了 Character Strength,Value,Virtue,Good Character,Positive Character 等詞語來描述,這是廣義上對積極人格的理解,包含人類潛在的核心美德和積極力量。"Hill son 和 Marie"(1999)覺得積極人格特征包含"正性的利己特征"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積極人格指通過對個體的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而形成的人格。""積極心理學之父"賽里格曼提出了"積極的人格特征包括自尊、愛、善良、勇敢、堅持、希望及其形成過程。"好搜百科對于積極人格的定義是:"積極人格特質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這類靈性資產包括樂觀、專注力、毅力、誠實、勇氣、真誠、勤奮,以及許多其他的特質。"積極人格研究認為人格形成過程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影響,提倡人格特質的研究,注重問題人格的矯正,重視積極人格的培養。倡導人們關注積極的心理品質和美好的道德素養,修煉人格魅力,提升幸福力,推動人類社會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結合留守兒童和語文教學的特點,本研究擬定積極人格的具體內涵為正確認識自我,對生命的正確認知,有夢想的能力,懂得保護自己,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學會感恩,懂得寬容,擁有直面挫敗的勇氣,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與別人共享,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義等綜合素養。
第二節 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格與積極人格
一、留守兒童的定義及概況
"留守兒童"這個概念最早源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指父母親雙方或者一方流動到其他地方,把孩子留在原戶籍所在地,所以無法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 周歲及以下的兒童。留守兒童分布的范圍比較廣泛,大多數分布在農村,也有部分屬于城鎮留守兒童。
2013 年,全國婦聯發布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為 6102.55 萬,占農村總兒童數為 37.7%,在全國兒童中比重為 21.88%.2014 年,安平中心小學共有 1200 多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約占全校學生的 60%.
這些留守兒童因為父母親常年不在身邊,迫不得已交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幫忙養育,部分孩子還被寄養在親戚或朋友家,個別兒童不確定或無人監護。由于親情缺失、父母缺位、監管缺力、教育缺乏等原因,在農村基礎教育中,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產生了非常多嚴重的問題,比如:消極依賴、冷漠孤僻、妄自尊大、放縱不羈等,這些將逐漸成為制約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桎梏。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格現狀
(一)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的消極特點
根據研究,因為缺少父母的照顧與管教,大概有一半的農村留守兒童表現出沉默寡言、為所欲為等人格弱點。就類型而言,留守兒童的人格障礙分為攻擊型人格和畏縮型人格,前者表現為固執、沖動、自我控制能力低等,后者表現在害羞、自卑、畏懼、退縮等。當然,也有一部分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就業之后反而變得勤勞、勇敢、富有主見,情緒管理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有所進步,但是這部分兒童所占比例十分有限。
(二)農村留守兒童人格障礙的影響因素
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受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的共同影響,這樣看來,人格障礙的形成也受外部行為規范和個體內化的影響,它是長期作用的結果。其中,外部行為規范體現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文化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力。雖然留守兒童的精神困境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但是也與學校教育這一"后天教育"的不良影響分不開。讓留守兒童的父母回家,減少留守兒童數量是不現實的。
再說即使真的回家,這些家長也不見得都能發現、認同并努力尋求預防和排解孩子們人格障礙的方法。因而,改變現有教學體制,轉變教師教學理念便是解決留守兒童人格障礙問題的關鍵。
三、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培養
(一)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積極人格的重要性
由于家庭教育的限制,留守兒童非常容易形成自制能力弱、責任心不強、煩躁不安、蠻橫無理、敷衍塞責、敏感多疑等人格缺陷。人格障礙因素會直接導致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下降和行為問題產生,而學習和行為狀況又會反過來作用于人格因素。由此可見,擁有積極人格,不僅是完善留守兒童個性的需要,也是改善留守兒童學業成績的需要。
留守兒童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新型力量,是農業生產的主干力量。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提升農村少年的幸福感,培養他們茁壯成長;有利于農村教學的順利開展,農村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利于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綜上,我們既要努力改變留守兒童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學習力,又要注重留守兒童精神意志、道德思想上的品質教育。
(二)農村留守兒童需要培養的積極人格內涵
通過觀察與思考,筆者發現農村留守兒童需要的"積極"不能停留在外在的積極,如:考取高分,領取獎狀,獲得獎品,更主要的是指人的內在的積極,是人的一種出色的心理素質和生活態度。對于積極人格的形成,從挖掘潛源的角度出發,可簡括為"內涵"和"外延".
如果說"內涵"是留守學生自我學習提高的過程,形同內因,那么"外延"可以是語文教師對留守學生施加的影響,也可以是校園意識形態之外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意識形態部分和鮮活感人的場景氛圍。內涵和外延的相融和互補,構成了學生積極人格形象。筆者認為對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培養尤其要重視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提高留守兒童自我保護和學習生活自理能力
因為父母親不能經常陪伴在自己左右,留守兒童不得不獨自應付學習和生活上的很多困難。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理能力,有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2.注重培養留守兒童的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一個人就像一滴水,如果離開了集體這個大海,就會枯竭。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熱愛集體,關心集體。將自己融入集體之中,學會合作和分享,學會付出和關愛,感受集體的溫暖,從中找到自我歸屬感,是孩子們茁壯成長的必修課。
3.培養留守兒童愛與被愛的能力
愛是一種讓自己快樂也讓別人快樂的能力,是懂得給予、寬容接納、化干戈為玉帛的能力。光是心中有愛不夠,還要培養留守兒童愛的能力。"愛的能力"是個抽象的概念,但又是留守兒童必不可少的學習課題。愛的能力的建立,離不開對自我的接納與認同。我們先要引導留守兒童感受父母和老師的愛,從中學會自愛,激發自我價值感,然后愛別人,在付出中,才能得到別人的愛。只有懂得如何去愛,才能享受生活的幸福。如果在年幼時期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愛的溫馨和美好,那么他們就會擁有在成年后克服挫折的勇氣和力量。
第三節 小學語文教學與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培養的關系。
一、語文教學中培養積極人格的現實必要性。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人格教育的缺失。
"這里所說的語文,指的是中小學校所共同開設的一門課程。在教育學范疇里,把中小學校的教師與學生圍繞這門課程所開展的教學活動稱為語文教學,也有的稱之為語文教育。"小學語文教學積極人格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語文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明顯偏離了人文的航向。只關注知識的傳授,學習成績的提高,卻忽視語文教學對留守兒童的陶冶和感染作用,學習積極性不高。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親情缺失、性格叛逆、道德滑坡、學業失教等問題突出,而種種問題的呈現,究其原因是未對留守兒童實施科學有效的積極人格教育。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人格教育缺失的原因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對留守兒童積極人格心理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F階段,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留守兒童積極人格養成方面的缺失,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一、教學浮于表面,認識淺嘗輒止,存在"形而上"的現象。新課改背景下,多媒體設備的引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推行,熱鬧有余而內在不足。對課文內蘊理解不透,重知識的廣度,輕知識的深度,學生認知水平停滯不前,人格方面隨之受影響。二、小學語文教學遠離生活。學習的目的最終要回歸到生活,語文學習首先必須強調向生活學習、向社會學習,不能脫離生活實際。
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養成依賴于學習,依賴于生活。我們要把握好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注重學習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傳授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技巧和能力。語文知識本就與身邊的人、事、景、物緊密相連,很多教師卻視而不見。
縱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教師視野狹隘,觀念陳舊。廣大教師對語文教學與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培養的關聯性認識不透,單純地為教語文而教語文;二是教師教學著眼點有誤,方法不新。一些教師過分注重語文知識點的講解傳授,對字字句句進行過細分析,考點固然得以強化,但文本原本應有的整體美反倒因此肢解了,課堂氣氛變得壓抑,學習興趣也大大降低。
平時作業方面注重生字詞、古詩詞的抄寫、默寫,卻忽視留守學生對閱讀、寫作等的日常需要,忽視留守學生對內心情感缺失的極度渴望。
二、語文教學與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培養的關系
吳玉梅在《語文教育應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試論語文教育與人格養成》中寫道:"語文教育使兒童能夠熟練的使用語言文字,能夠閱讀書籍,書中的思想,社會的一些風氣都會對兒童的人格養成造成影響,尤其是在留守兒童生活環境比較混亂的情況下,所以,語文教育要為留守兒童的人格養成提供一定的幫助。"小學語文教學與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培養互相依存,互相促進。人格教育是當代社會的現實需要,語文學科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基礎科目,肩負著人格教育的重任。發揮小學語文教育中的人格養成功能,對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塑造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對此,教師們需要通過分析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實踐要求,把小學語文教學和農村生活結合,為留守兒童的人格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指導。
第四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依據
一、新課程理念的基本要求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是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的基本體現,它關系到學生書寫、閱讀、寫作、口語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基本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以此為方向,關注課時教學目標達成的同時,關注留守兒童語文素養的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小學語文教師需要以此為理論依據,通過誦讀經典文章,品析文本內涵,聯系生活實際,從而提高留守兒童的思想修養,完善道德品質,形成積極的人格。
二、語文育人功能的直接體現
葉圣陶說:"當代的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的事業。""教人做人"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格,使人成"人".對于留守兒童而言,做人教育比知識教育更為重要。語文學科實現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心靈的對話和交流。它將深刻的人文情懷孕育在字里行間,正所謂遣詞造句中有情,字里行間中有意。語文學科要求學生在掌握更多語文知識與增強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能夠完成自身的學習體驗,逐漸養成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進而構筑起積極向上的人生發展維度。
小學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蘊含著強烈的文化內涵、深厚的思想內容,是人類最高價值的體現。留守兒童在學習中缺乏自信和主動性,學業成績差,具有強烈的自卑感,甚至不愿意主動與人交往。他們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對學習時間管理不合理,對社會的認知存在極端想法。為此,語文教師應加強文學作品的教學和閱讀指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引導留守兒童學習先進人物事跡,學習名人典范行為,學習優美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如:《負荊請罪》講述了戰國名將廉頗對藺相如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官居他之上很是不服,多次為難藺相如,在得知藺相如以國事為重,處處退讓而非畏懼他時,親自背著荊條登門謝罪的故事。廉頗豪爽直率、知過必改、忠貞愛國的品質,藺相如忠于國家,智勇雙全,低調謙讓,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深深吸引著我們。他們以自己的真誠和大度,教會我們要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知錯就改,而且要有廣闊的胸襟,正確對待他人的錯誤。
少年兒童因其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對知識接受、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都十分有限。而故事因為通俗易懂,趣味性強,情節美好,可讀性強,特別受留守兒童的喜愛。語文教師利用故事對他們進行人格教育,就比空洞的說教容易讓他們理解和接受。小學語文教材編排了種類繁多的故事,如:寓言故事、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等。比如:道德教育故事"孔融讓梨",啟示我們尊老愛幼,與人謙讓,樂于分享;歷史故事"司馬光砸缸",激勵我們熱愛學習,沉著冷靜,機智勇敢;從"毛遂自薦"中,我們看到了毛遂清晰的自我認知,善于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品質;神話故事"夸父逐日",以夸父克服困難不停地追逐太陽,希望太陽永久停留多為人間留下溫暖,教會我們為目標執著努力、頑強拼搏和奉獻自我的精神。
中國歷來有很多著名的寓言故事,他們簡短精悍,易讀易背,以其耐人尋味的寓意教會人們為人處世的道理。留守兒童年齡偏小,故事性強的寓言對他們富有極大的吸引力。學習"亡羊補牢",我們懂得了勇于承認錯誤,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學習"守株待兔",告訴我們要順應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適時改變想法,更換目標;學習"塞翁失馬",我們學會了坦然接受得失,樂觀面對處境;學習"掩耳盜鈴",我們懂得了對客觀現實不正視、不研究,采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終究會自食其果。寓言篇幅短小,內容淺顯,意蘊豐富,對留守兒童的情感、思想和精神面貌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人文素養的形成,從而鼓舞他們去改造自己和周圍的社會環境,推動社會生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