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鄉村小學語文培育留守兒童積極人格
【引言】小學語文中留守兒童人格培養引言與文獻綜述
【第一章】小學語文教學與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培養的關系
【第二章】小學語文教學能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養成
【第三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途徑
【第四章】小學語文教師人格在培養留守兒童積極人格中的作用
【結語/參考文獻】語文教學中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養成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 小學語文教學能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養成
第一節 小學語文教學是實施積極人格教育的最佳土壤
在眾多學科中,語文居于非常獨特的地位。它具有濃烈的人文色彩,擔任著知識傳授與立德育人的雙重使命。金乃茹等人在《論語文教育對人格養成教育的滲透》說道:"語文教育在對學生人格養成中有天然的優勢,應利用這種天然的情感優勢,加注人文關懷,在閱讀的選擇和寫作積累方面,注意給予留守兒童正確的引導,使學生人格積極發展。"語文教材作為人格教育的最佳資源,教師要善于發掘其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人格的素材,激活富含在內的關于道德修養、品質才干等內容,實質性地培養留守兒童的認知能力,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強化他們的人文素養,進而促進學生積極人格的發展。具體來說,語文學科在實施積極人格教育上有如下優勢:
一、體現在培養積極人生態度方面
湘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人物有許多是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先進人物,他們以高潔的思想,正派的行為,向我們演繹著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些優秀人物令人欽佩的精神品質,對留守兒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作用。如:醫藥學家李時珍以身試藥,無私奉獻,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和自我犧牲精神;愛國詩人屈原面對楚國黑暗的現實,不改初衷,堅持高潔,為理想追求到底的精神,堅守自我,無怨無悔的人生態度,無不向世人詮釋著"與日月爭光可也"的人格魅力……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或真或假,或美或丑,但都在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類似富有正能量的材料,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俯拾皆是。教學這類課文,語文教師若能抓住這些內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留守兒童極易在思想上獲得啟迪,情感上受到熏陶,人格上得到升華。
另外,作者的人格魅力也會對留守兒童正確的人生態度和積極人格的形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如學習《憶秦娥·婁山關》,我們從詩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可看出作者毛澤東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的胸懷,戰爭勝利后的愉快心情和展望前途的凌云壯志。毛澤東主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領袖,是我國最有人格風范的杰出人物,也是世界最含人格力量的巨人之一。
其精神風范不僅顯示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活動中,還呈現于那傳奇般的人生歷程中。"以天下為己任",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崇高理想;"生命不息,讀書不止"的刻苦好學精神;"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鋼鐵般意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兩袖清風,廉潔勤政"的優良傳統……他的道德風范是民族精神的人格化,是我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也是留守兒童不可多得的學習榜樣,無論思想還是行為,都堪稱經典!
學習六年級下冊《竹石》,作為"歲寒三友"之一的竹子,看似普普通通,隨處可見,農村留守兒童對竹子的生長習性也比較了解,但因為作者筆下的竹子處在"立根原在破巖中"這一特殊的生長環境,而彰顯出它頑強的生命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詩人鄭板橋詠物明志,表面贊頌竹子的品質,實則傳達出作者剛強正直的品格,不畏坎坷、不怕打擊的氣節。再回顧六年級上冊《墨竹如人》,驚嘆他精湛的畫藝之外,再次感受畫家鄭板橋的品性人格:清正高潔、不媚權貴、勤勞節儉、低調謙遜、愛護百姓和安貧守道。從他身上,留守兒童對如何為官,如何為人都會有新的認識與思考。
相信留守兒童在這些名人的長期影響下,也會逐漸養成微笑面對困難的積極態度,任何困難和不幸都能被他們錘煉成通往平安的階梯。
二、體現在培養頑強毅力和堅強意志方面
教材中涉及到了許多勵志人物,他們不斷遭受挫折與磨難,但對目標、對理想一直堅持不懈地追求。如:哈特雷少年時代因為只有 60 美分而買不起價格為一美元的地理書,跑了五家書店才以 50 美分買到一本舊的。長大后當了船長的他,面對罕見的風暴,他以堅定的信念帶領水手和旅客振作精神,同舟共濟,奮力搶救,平安抵達港口。年少時的堅忍不拔,任船長時的不屈不撓,都可以成為我們教導并培養留守兒童遇到困難保持自信,用不屈不撓的意志去克服的典型事例。又如:小提琴家帕爾曼因患小兒麻痹癥以致終身殘廢,他沒有因此一蹶不振,反倒以頑強的毅力堅持練琴,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坐在輪椅上演出的小提琴大師。他以無與倫比的琴聲感染著人們,以永不言敗的四次站起致謝感動著世界。
語文教師引導留守兒童閱讀文本,播放帕爾曼相關視頻后,讓他們反復朗讀品悟,思考"不用攙扶"的內在底蘊,體會大師的崇高品德。最后拓展延伸身殘志堅的中外名人故事,進一步升華留守兒童的情感。
三、體現在提升生命情感教育方面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必須是一個有情感的人。"湘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重視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懷以及生命平等意識的突顯。情感教學能提升與實現語文閱讀有效性,也成為學生思維與能力培養的重要渠道。把情感融入語文教學中,用情感教育留守兒童,這樣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效果自然最為有效,最為生動。
生命情感教育在教科書中有多層面的展現,為留守兒童呈現出一片美好的天地。首先,展現在與父母之間的情感,如:《淡淡的茉莉》"媽媽因急病住院了,卻依然記得叮囑我買餃子煮給爸爸吃;爸爸沒有顧得上吃我給他買的餃子,就直接飛奔醫院;我依照爸爸的囑咐,剪了一大把茉莉花送給媽媽;爸爸伏在床沿邊睡著了,可仍然緊握著媽媽的手;媽媽害怕驚動爸爸選擇不翻身,以致手腳都麻木了……"作者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細節,傳達出父母之間相濡以沫的關愛。語文教師在引導留守兒童反復品讀這些具體的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文中人物內心世界,體驗人間真情的同時,啟示留守兒童學會看見身邊的愛,如:父母的愛、同學的愛、老師的愛……在享受愛的同時,也做一個擁有愛心的人,對別人,對社會奉獻更多的愛!通過情感渲染,氛圍營造,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父母如茉莉般的愛情與學生的感悟真正達到了一致。其次,展現在與同伴之間的情感,如《表哥駕到》,類似的課文還有《高傲的女孩》。留守兒童由于心理不成熟,缺乏社會經驗,在交往時會產生心理障礙,導致人際交往不順,影響友情的持久建立。從"我"與表哥,"我"與葉小綠之間友誼的建立過程,比照自身,有助于增進自我認識,增進與人交往的自信,增強與人交友的熱情,激發對生活的熱愛等感情,相信他們也會出現"朋友一大堆,并排走在路上,就像一長溜柵欄。"的歡樂情景。再次,展現人與動物之間情感的有《軍犬黑子》,黑子三次準確找到"小偷",卻一次次被訓導員否定,黑子逐漸喪失了自我,不再堅持,而放棄了"小偷".結尾句"哪怕是只狗,也是有尊嚴的。"明確指出動物也有尊嚴。軍犬黑子和訓導員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有助于萌發留守兒童尊重動物的意識,喚醒呵護動物的情感,啟迪留守兒童對生命的思考,深化他們對人生的認識。此外,展現動物之間情感的有《母?!?,講述了老牛將以死抗爭得來的水留給小牛喝的故事,這種當生死攸關的時候,母親總是義無反顧地舍棄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給后代的奉獻精神帶給我們心靈強烈的震撼。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情感,引導留守兒童增進與父母、同伴和動物之間的感情。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都有其內在價值,有發展的理由和權利,我們應尊重并關愛每一個生命。語文教材各板塊也強調培養學生"欣賞自然美"的意識與能力,這有助于留守學生從大自然的鳥語花香、涓涓流水和勃勃生機中,感受到自然萬物生命的存在與美好,培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情懷。語文教材對人間真情的全方位的展現,使留守學生的生命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滋養,從而為留守學生支撐起了詩意棲居的情感世界。
第二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可行性
一、語文學科本身教學資源豐富
人格是個體與社會不斷作用的結果,積極的人格會促進社會和諧。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需要無數擁有積極人格的個體,特別是當前舉國上下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時期,更需要促進全民發展,促進留守學生積極人格的培養。
語文學科自身及教學過程有豐富的可使用的資源,是小學語文教學培養留守兒童積極人格形成的關鍵因素。語文教材中大部分課文選自小學生的生活,貼近生活實際。其中的人物事跡會感染留守兒童,使他們感同身受,帶給社會一股正能量,引導他們關注一些積極、陽光的東西,使其深受鼓舞并愿意付出努力去學習和實踐。小學語文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閱讀教學在培養留守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有獨特的、直接的作用。
二、語文教師自身優良個性品質
留守兒童平日獲得的關愛不多,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愈是年長,積壓在心理的問題愈多,愈會發現父母在孩童時的陪伴對自身成長的重要。
與此同時,與同伴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會困擾著這一時期的他們。因此,當學習、生活上遇到麻煩和難題時,留守兒童更愿意向身旁的教師尋求幫助。在小學,語文課時量最多,且語文老師多為班主任,自然成為留守兒童經常傾訴的對象。小學語文教師善于關注個體的發展,在其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做到以人為本,啟迪留守學生的心靈和激發他們的靈性,為他們提供健康成長的良好平臺,為留守學生的個體發展支撐起一片空間。
無論何種類型的教學實踐,語文教師對留守兒童的歸因風格都是有影響的。
當學生習慣性以某種歸因風格來解釋成敗結果的原因時,這種歸因風格就會影響他們的動機。馬斯洛的著作《動機與人格》就闡述了這樣一個原理:動機會影響人格的塑造,而不僅僅體現在影響個人某些方面的表現。所以,語文教師在留守學生嘗試進行歸因時做出正確引導,端正他們的動機,鼓勵他們再接再厲,采取更多正確的行為,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積極人格。語文教師不僅要借助教材注重留守兒童"團結友愛、尊重他人、誠信、感恩"等良好品質的培養,而且也要關注留守兒童"寬容、分享、欣賞他人"等這些現代社會日益重視的個性品質的養成。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積極人格這一研究的理論構想是合理且可行的。
三、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方法
聽說讀寫,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培養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好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對"聽說讀寫"四種形式的體驗,落實留守兒童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
(一)善于傾聽,有效溝通
會聽,是一門學問,也是人生中極其重要的本領。讓留守兒童通過"聽"掌握課文基本的故事情節,捕捉老師授課過程中緊要的信息;通過"聽"了解同學所講述的對文本的理解,在相互質疑中深化自己的思考。
1.聽課文朗讀
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課外學習缺乏指導,自覺性和主動性都略顯薄弱,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加深朗讀訓練顯得很有必要。通過聽堂堂網課文錄音或聽教師示范朗讀,辨別字音,讀準詞句,把握停頓與朗讀節奏,了解文章脈絡,初步領會文本內容。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作品的意境,積極創設情景,引導留守兒童身臨其境,積極體驗,那么他們的情感將得到更好的陶冶,學習熱情也隨之高漲。"聽"還意味著眼神的交流和心靈的溝通。只有專心聽,才能及時反饋。傾聽文本中人物的精彩語錄,感受他們的優秀品質,進而對留守兒童積極人格、人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
傾聽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湘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還特意編排了桂文亞的《學會傾聽》。開篇便以一組疑問句,引發學生去回想自己是否曾聽過蒲公英梳頭、八十只螞蟻跑步、雪花飄落和風吹等一系列聲音,既有想象的,也有現實的,既有植物、動物,也有自然事物。隨后,作者帶領我們回顧自出生起,就在聽且不得不聽的聲音。文章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列舉各種各樣的聲音,更在于啟發留守兒童學會辨別聲音,感知世間的喜怒哀樂,從中吸收知識。在聲音的世界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仔細看,認真聽,專心想,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在"聽"的過程里,還要學會選擇。選取那些好聽且有益的內容,充實留守兒童的生活,獲得更多的樂趣。就像文章結尾所說,一個學會了傾聽的人,不僅自己會大笑,世界也會跟著歡笑。一個懂得傾聽的人,會獲得更多的快樂,會擁有更多的收獲。希望留守兒童學會傾聽,傾聽來自大自然的聲音,也傾聽來自心靈的聲音。希望留守兒童學會傾聽,用聽覺去辨別世界,發現世界的美。
2.聽同學發言
傾聽發言是一種文明的習慣,也是一種高雅的素養。當他人在回答問題或者提出疑問時,教師要組織其余學生認真傾聽,明白他人的想法之后,再舉手評價或者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于只顧自己說,不愿傾聽的同學,教師要耐心指導,委婉地提出建議,呵護他們的自尊心。
總的看來,不論是聽課文朗讀,還是聽同學發言,教師都要用心引導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聽的基礎一旦打好,他們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也會相應提高,學習效果也會有明顯改善。此外,"聽"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開啟想象和通往世界的窗戶,一個會聽的人,必定是內心豐富的人。
(二)踴躍說話,積極交流
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與人交流的機會相應減少。語文教師尤其要為留守兒童創設一種開放的、輕松的課堂交往模式,鼓勵留守學生敢于敞開心扉發表意見,爭論問題,做到指導而不指責,說服而不壓服。如:湘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口語交際"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上課伊始,教師利用課件出示一幅春意盎然的圖畫,要求學生細心觀察,并口頭描述。面對具體的圖畫,留守學生紛紛將自己雙眼所見一一描述出來。教師繼續點撥:面對這樣如詩如畫的美景,你想說什么?啟發學生大膽思考,發揮想象,將心中構想加以表達。當美景美圖在學生心中留下美好記憶,心中被美好感受充滿之后,課件隨即出示一幅"臟亂差"的畫面,"小草被無情踐踏,小花被狠心摘除,河水被嚴重污染,工廠煙囪影響著空氣質量,汽車尾氣對人體危害很大……"教師還可鼓勵留守學生結合自己家鄉或父母打工所在城市的環境狀況,發表自己的見解。打開話匣子的過程,也是心扉敞開的過程,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也能由此增強。有的孩子主動將自己化身成受傷的花草樹木,將心中的愿望和憂傷,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達出來,鍛煉自身口語交際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的同時,借助角色互換懂得一草一木皆有情,一點一滴需珍惜。這樣一來,愛護自然環境的意識自然在心中生根。有的孩子甚至在課后當起了環保小衛士,自覺擔任起呼喚身邊人環保意識的重任。更有孩子三五成群,小組合作,開動腦筋,設計方案,為保護環境獻計獻策。
留守兒童的心靈如同嬌嫩的花苞,需要語文教師的精心呵護。在課堂上,語文教師要引導他們暢快表達,友好交流。對于關鍵處、動人處,要注意多加追問,誘導他們把心理話說出來,消除內心抑郁,增加交往能力,深入挖掘內涵,激起情感浪潮,閃現智慧火花。
(三)加強朗讀,把握內在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只有反復朗讀,才能讀出感情。而感情的把握,又離不開讀者對文本深意的解讀,也就是體會語文的內核。語文的內核,是它所包含的精神,是它所蘊藏的感動。語文書籍中的詩歌散文、童話故事,飽含優美生動的文字,扣人心弦的情節,這些固然能帶給學生美的感受,但唯有其中蘊藏的情感,才是小學語文的內在價值。
如:《女媧補天》的內核是勇敢和善良,《夸父逐日》的內核是執著與奉獻,《一杯牛奶》的內核是知恩圖報,《護士媽媽》的內核是愛與奉獻。文本的內核,也正是我們要培養留守兒童具備的積極人格。留守兒童可塑性強,他們的思想情感非常容易被語文教師所感染,也經常隨著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或悲或喜。
語文教師引導留守兒童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標劃出來,利用早自習讀讀背背。如:《掃大街的父親》一文"我的眼淚嘩嘩地流了下來。我沖出教室,將父親拉進來,對老師說:'這是我爹。'"這是作者選擇當眾介紹父親時的情景。
他被深沉的父愛所打動,懷著強烈的內疚和自責,不再懼怕流言蜚語,這中間經歷了較長的思想過程。這是文章的關鍵句,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品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聯系文章前面部分講述的:"我"因為擔心被同學蔑視和譏笑,刻意遠離自己以清掃大街為生的父親的故事情節,將描繪"我"前后截然不同的語言和行為進行對比,感受"我"鮮明的情感變化過程。教師再點撥留守兒童聯系生活體驗,換位思考看看我們自身是否也存在類似不尊重父親的行為,在感情討論中明辨是非,學會正確對待父親和父愛。這樣既可以培養留守兒童品評語句的能力,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為習作打下基礎,又加深了留守兒童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促進自身人格的內化。另外,布置作業時,語文教師不妨開列書單,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廣泛了解各方面知識。在閱讀中增長知識,在閱讀中提升人格。
(四)妙筆生花,寫出真情
寫文章要寫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真摯的情感。真情實感流露之際,恰是美好情感應運而生的時機。語文教師要善于觀察,準確把握情感爆發點,激發留守兒童的寫作興趣。
當留守兒童內心孤獨,遇到困難無處訴說或有不愿意說給他人聽的秘密時,我們可以提醒他們寫日記,將所思所想付諸筆端,不僅可以調節情緒,排憂解難,還能整理思路,鍛煉思維,提高寫作能力。當母親節或父親節來臨,我們可以布置《感恩××節》或《××,我想對您說》等小練筆,回顧父母平時對我們的悉心照料,感恩父母的無私奉獻,增強孝順父母的意識。這些切合情境的作文無疑是點燃留守兒童心靈之花的火石,也能使留守兒童在寫作中逐步培養正視困難,感恩親情,感恩社會,熱愛大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