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自身就是一門充滿創造性和想象力的學科,小學又是學生學習思想啟蒙、價值觀萌芽的重要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多種多樣,尤其是在新課標推行以來,各種新型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并在新課程改革的春風沐浴中茁壯生長。其中,探究性教學模式以其靈活性、高效性和長遠性的特點得到了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廣泛歡迎,并且在提高學生創造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方面初具成效。研討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是教師綜合素質提升的內在需求,也是國家社會對于小學素質教育的外在期待,對教育教學工作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那么,如何運行探究性教學模式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性學習興趣
小學生因其自身所處年齡階段,對于知識的學習處于兩極分化嚴重的狀態,部分學生能夠主動跟上教師思路,積極汲取知識養分,學習效果自然就好。但也有不少學生玩心偏重,課堂上不能集中精力,課后也不能自主學習,故學習成績一直不見起色。究其根源,是語文學科難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一直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拼音字形、語法句法,與學生互動少,未能了解到學生真實的需求,導致小學語文教學陷入"投入多、見效少"的尷尬境地。而探究性教學模式要求實現角色轉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創設多樣化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興趣帶動探究行為,實現教學的良性循環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采用多種手段創設有利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F代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堅實的設施保障,教師可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四年級上冊《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這一單元課程開始前,教師可播放一些紀錄短片,短片本身并不需要多么深厚的文化內涵,主要是借助視覺的沖擊形成心靈的震撼,牢牢抓住學生目光,從而實現課堂內容的順利導入,當然,若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教師可帶領學生淺析風景背后的人文觀,開闊學生視野,給予學生想象空間,有利于促進民族自豪感的萌發,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埋下"建設美麗中國"的火種。
同時,課堂教學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彌補人眼所難以觸及的領域,比如,四年級下冊《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文字敘述中穿插一些微觀視角的圖片,還可以播放一些模擬地球構成的實驗,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卻看不到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探究熱情得到充分調動,會不自覺地去思考、去發問,再經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將得到有效提升。
二、貼近生活,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任何知識都是源于生活的,學習知識技能的目的也是應用于生活,從身邊做起,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所以在小學語文探究性教學模式中還應注意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情感觀念予以正確引導。
例如,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懷》等單元學習中,不僅僅是要教給學生基礎知識,更應以各種實例激發學生對于父母的崇敬之情,可以布置與父母、家人的互動學習任務,通過與親人的共同參與,學生可以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對于知識的掌握也經由情感的潤色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語文是一門感性與理性并重的學科,道德情操的培養、審美情趣的提升都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也是探究性教學模式應該注重的關鍵點。例如,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圓明園的毀滅》單元學習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山M織學生集體參觀紅色遺跡和近代以來的各種遺址,以多方面的感覺觸動學生心靈,讓學生了解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小樹立為祖國而奮斗的理想信念。參觀結束后可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交流討論活動,在交流中進一步實現愛國、拼搏等情感的深化,促進學生精神層次的提升。
再如六年級上冊《月光曲》《伯牙絕弦》單元學習中,教師可布置搜集著名樂曲的課后任務,可依據學生興趣分成中國古典名曲和世界經典名曲,在課堂展示中鼓勵學生在播放樂曲前講述關于音樂家的人生故事,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目標,以偉大人物為榜樣激勵自己不斷前進,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對學生情操的陶冶,符合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要求。
三、求同存異,啟發創造性思維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把知識教給學生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長期以來,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習效果一直是我們探索不息的課題。探究性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直接灌輸知識的教學框架,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溝通、合作討論,真正做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路人,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提出參考建議而不是代替學生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學習過程中,教師可組織班級辯論賽,辯論賽的題目由學生投票選出,在保證正方反方實力均衡的前提下允許學生自由選擇隊伍,辯題資料的收集過程也應由學生合作完成,教師可提供尋找資料的手段但應避免直接提供材料,通過收集、整理數據資料的過程實現對學生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辯論賽進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許多小問題,教師應予以注意,從中獲得教學信息的反饋,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學習進行指導。辯論賽結束后,教師應及時對其進行評價,評價內容應注重過程而非結果,對于優秀的論據要予以表揚,對于存在的問題指出并加以糾正,但無論如何要表示對學生努力過程的肯定和贊賞,進一步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對于不同的觀點在保證大方向不失偏頗的情況下予以包容,正確對待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想法,將教師與學生置于平等地位進行互動,真正挖掘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內涵,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不斷提升。
教學實踐證明,自主探究性教學模式是基于全新教學理念下的科學手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但其靈活多變的特點也給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要求教師不斷實踐、積極反思、認真分析,總結出適合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探究性教學開拓學生思維,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繼紅。探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4(2)。
[2]龔紅霞。關于小學語文探究式教學的思路[J].科技創新導報,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