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長期存在,這主要是因為小學生缺乏寫作動機,消極被動,總覺得寫作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存在著厭煩情緒。因此,作文教學中必須要把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放在首位,指導學生關注生活,用一雙慧眼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積累素材,從而主動積極創作,提高寫作水平。
一、激發勤于觀察的動機
生活是個廣闊的天地,就農村小學而言,作文教學應該引導小學生就地取材,開發農村作文題材資源。教師應引導學生勤于觀察,從生活中找題材,解決學生無米下炊的問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采集鄉俗民風,寫作農家風情。多年來,農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村俗、民風。
許多鄉俗民風,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增添了新的內涵。如鄉下人過節日,都有著自己的慶賀方式。引導小學生有意識的采集,讓學生表達出自己所見所聞的身邊事,寫出散發著鄉土氣息、反映農村特色的作文。同時,農村的景色也可以寫進作文。例如,農村春天的花草樹木、夏季的滾滾麥浪、秋天紅彤彤的蘋果、冬天的白雪紅梅,都是值得觀察的內容。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進一步了解家鄉,更能激起小作者對家長的關心和熱愛。走出校園,實地觀察,從生活中發現素材,并進而產生立意深遠、情景獨特、內容新穎、主題深刻、結構別致的文章,這是非常重要的途徑。
二、激發體驗生活的動機
小學生作文是以表現現實生活為主要內容的,他們體驗生活的方式除了日常生活自發獲得外,還有老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和學生共同設計的方式。我們要善于開發真實生活中的作文資源,讓學生盡情地體驗生活,捕捉生活的亮點,指導學生運用自身的感官,讓他們獲得親身感受,增強直接的體驗,從而開辟作文寫作的新源泉,進而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使其轉化為寫作的動力。例如,讓他們幫助父母做家務,到田間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等等,都可以增加自己的生活體驗,培養熱愛勞動、關心他人的精神,并且獲得寫作素材,激發寫作欲望。
三、激發課外練筆的動機
語文課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而作文課的時間就更少了,單靠作文課的幾篇作文是不可能提高寫作水平的。要提高寫作能力,必須多寫多練,這就要在平時引導學生勤于練筆,培養學生不斷積累、善于表達真情實感的能力。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沒有生活的積累,沒有堅持不懈的練習,學生就不可能寫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所以,要培養學生寫隨筆、寫周記的習慣,讓學生學會整理生活、概括生活或者無拘無束地運用聯想書寫自己的思維空間。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練筆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拋棄作文課上的習慣性、單一性,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多方位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激發更為強烈的寫作動機,產生作文課上所沒有的寫作興趣,提高正確認識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進而提高作文能力。
四、激發不斷創新的動機
單有生活的積累和寫作的基本方法是不能寫出好文章的,因為作文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學生只有借助想象和聯想發現生活中新的有價值的東西,并加上自己獨特的認識,才能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也就是說要真正提高寫作水平,必須在學習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以應付考試或者完成某次活動為目的的寫作訓練,教師根本不顧及學生的興趣和認識理解能力,給學生一個題目就完事,既無指導,也沒有學生間的交流、討論,不可能寫成好文章。教師要讓學生從過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有一定的時間去博覽群書,博聞強記,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這樣,富有生機、富有創造的童年歲月將不再是埋在題海當中。在有充分準備的前提下,語文課可以組織各種各樣有益的活動,除了春游,還可以有秋游,除了去閱覽室,還可以去書店,除了體驗學校生活,還可以走上社會去看、去聽、去動手勞作。社會是個大課堂,那里不但有美麗的大自然,更有課本中學不到的許許多多知識,而書本知識只是社會生活的很有限的一部分。走出教室,不但能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走近日新月異的生活,對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作細致周密的觀察,他們就會發現以前沒有發現的東西,當然就會逐步寫出以前沒有寫出的文章。
總之,作文教學中只有激發了學生參與寫作的動機以及強烈的表達欲望,使他們把寫作看成一件有趣的事,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才能解決學生不愿意寫作文的問題,才能真正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