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的考試就離不開寫作。古代的科舉考試,雖然有"科"字打頭,然而寫文章卻是重頭戲。到了現代社會,學生考試更是離不開寫作,每考必有寫作。古代的孩子,幾歲就能寫出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更有在科舉考試中或自學成才的許多大家,如李白、杜甫、曹雪芹之流,令今人嘆服。就連近代的魯迅先生,先是學醫,后棄醫從文,成為一代文學巨匠,然而到了現在,卻少有這樣的人才。就拿筆者所教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是一屆不如一屆,不要說成為什么人才,寫一篇內容完整、取材新穎、語句優美的作文都難,每次布置他們寫作文,他們要么上網照抄、改寫、要么作文書上照搬照抄,作文內容千篇一律,很讓人無奈。
筆者指導學生寫作文的宗旨是: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不希望學生胡編亂造,學生總覺得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什么事,所以就以照抄應付老師。還有,筆者認為學生寫好一篇作文無非是取材新穎真實,也就是有好的內容,其次是觀察仔細,把作文內容寫完整、寫具體,再次,就是文字的加工、修飾,讓作文讀起來引人入勝、朗朗上口。
后兩條是容易做到的,在于后天對學生的培養,自身的悟性,只要孩子多讀書,勤快點,通過積累,是可以寫出優美的文章的。
而第一點"取材",對于現在的小學生來說,卻很難做到。作文材料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孩子的親身經歷,然而,看看孩子的生活,你就知道孩子的童年生活根本就失去了色彩、失去了內容,因此,也就可想而知孩子的見解、作文怎么會如此的原因了!
對于孩子缺失的童年,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講:一是家庭方面,二是學校方面,三是社會方面。
一、家庭是一個孩子一出生就生活的地方,家庭是孩子童年生活的搖籃,是令孩子終身難忘的地方。然而,現在的孩子卻少有這樣的幸運
1.缺失了活動場所。孩子們本可以像筆者小時候一樣,去田野里放羊,去池塘里游泳,去泥地里摔跤、踩泡泡花,去月光下捉迷藏。但是現在的小學生不能,因為操場是水泥地,大街上只有汽車,池塘是嚴禁學生去的,怕溺水,草坪禁止人"踐踏".
2.缺失了游戲伙伴。筆者小時候,家里兄弟姐妹四人,在家中,我們兄妹四人就可以組成小組游戲、繪畫、唱歌,一起做家務,掃羊圈,既快樂又充實。我們家兄妹還是少的,其他家庭甚至有孩子7、8個呢!走出家門,我們很快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組成游戲小分隊,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砸錢、跳方格、彈珠子、抓羊拐?,F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一忙,只好一人玩耍,出門去吧,一則父母不放心,二則出去鄰家也沒孩子。每個孩子的童年都很孤獨,他們只有對著電視打發時光,或者看著自家方方的屋頂發呆。
3.缺失了真善美的教育。筆者小時候,家中兄妹多,生活也不富裕,有了新衣服,媽媽說:"姐姐大了,又是姑娘家,讓姐姐穿,你們都別爭。"有了好吃的,爸爸會說:"你是哥哥,你是姐姐,你們該讓著弟弟妹妹。"家中來了親戚,我們便會被安排大人吃完飯再上桌吃飯。平時給父母親戚端飯,必須雙手奉上。父母親忙了,我們也會替他們分擔家務,哥哥姐姐干重活,我和弟弟干輕活,總之沒有誰會什么都不做。而現在的孩子,不是家中的小皇帝,就是家中的小公主,什么事都是孩子最大,大人都圍著孩子轉,逐漸養成孩子自私、霸道、懶惰、目中無人、唯我獨尊的性格。
二、學校是孩子童年生活的第二樂園
孩子們在這里有了親密無間的伙伴,有了巨大的活動場所,他們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1.缺失了上課的內容?,F在實施的是素質教育,每一門課程的安排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都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然而筆者所在的縣教育局把素質教育解讀成小學只考語文和數學,其他課程都是副課。平時,其他科目的課也有為了成績的語文、數學老師上了,所以,學生的音樂、體育、美術、品德、科學課可以說是擺設,根本不怎么上。幾年下來,學生不會唱一首完整的兒童歌曲,不會畫一幅美麗的畫,體育項目如跳遠、壘球學生連基本動作都不會。
2.缺失了活動內容。上課是那樣,游戲總可以盡興了吧!不是這樣的。大課間活動安排好了,先做廣播操,之后是一段韻律操,再之后是學生自由玩耍,說是自由,必須固定在校園內自己的位置,跳繩、踢毽子,所有的玩都是程式化的。學校領導最關心的是千萬不要出安全事故,不要擔什么責任,學生還能玩什么?學生唯一可以做的是頭戴小黃帽,手舉班旗,排著隊,喊著老師再見被趕出校園。
3.學校圖書館可以為孩子的精神補點營養了吧!學生在那兒也許可以找到童年的樂趣。然而事實讓人嘆息。學校藏書本就不豐富,再篩選一下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更是屈指可數,三、社會同樣是孩子童年生活的天堂。然而社會上更不能去,"那樣孩子馬上就會變壞",大人們說。
1.網吧、游戲廳不能去。網吧、游戲廳是大人開的,這些地方充斥著色情、暴力,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一點好處,有些孩子沉迷其間無法自拔,而大人們只在門外掛一個牌子,寫上"未成年人不得入內",但是孩子們出入,大人們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由孩子自由出入。
2.歌舞廳不能去。歌舞廳是大人們談事、唱歌、休閑娛樂的地方。每到夜晚,歌舞廳霓虹閃爍,樂曲悠揚,充滿了誘惑,大人們都禁不住邁開大步走向那里,徹夜不歸,又有什么理由拒絕孩子去那玩耍。又有誰在乎孩子在家干什么。
孩子們,你們的童年生活是這樣的令人心酸,在寫作文時你們怎么可能寫出什么。我不怪你們。我本來想用《麥田的守望者》的結尾給你們帶來希望,我本來想說,我愿意有一塊無邊的麥田,讓孩子們都在麥田里玩耍,而我是麥田的守望者,我的任務是看他們玩耍,將跑到懸崖邊的孩子輕輕攔回來。但是當想到,一定會有兇手將守望者一腳踢下懸崖,并在尸體上寫下"縱容孩子犯罪"的罪名,我忍不住甩一把憤怒的淚水。
讓我們向孩子們的童年河快樂默哀,伴著《未來主人翁》的音樂。"如果他是個快樂的孩子,那就讓他快樂一輩子,如果他只是個孩子,就讓他活的像個孩子".